復聯還沒下檔,AI 已經等不及要推薦新電影了

  • 2019 年 11 月 30 日
  • 筆記

by 超神經 HyperAI

截止上周日,「復聯 3 」全球票房收入累計已達 16.86 億美元,目前在全球歷史票房排名第四。打造一部像「復聯 3 」這類票房口碑雙豐收的作品一直是電影製作人們的夢想。

最近有 3 家科技公司分別研發出三套能夠預測未來電影票房的 AI 程式,且宣稱準確率已經能達到 80% 。

不過電影這種極具創造力和市場隨機性的產品,真的能被 AI 完美預測嗎?

還沒上映就能知道票房

幾乎所有知名電影公司都會在夏秋兩季上映新電影,此前也會在電影籌備期間僱傭專業的市場分析員,分析大眾口味。

AI 預測實際上跟大多數市場調研人員一樣,都是基於歷史票房數據來分析消費者行為,但是顯然,機器對於數據的處理肯定強於人類。

有一家來自以色列的一家名叫 Vault 的 AI 初創公司。從 2015 年起,他們就致力於通過神經網路演算法,對過去 30 年的票房數據、近 40 萬件劇本,電影預算和整體觀眾數量等進行數據分析,用於估算新電影上映首周的票房。其創始人兼 CEO David Stiff 說,如今他們的 AI 系統在電影票房預測上,準確率能達到 75% 左右,非常接近實際票房。

在公司成立之初他也曾表示該程式在預測電影票房方面的準確度可以達到 65~70% 。

還有一家位於波士頓名叫 Pilot 的科技公司受 Netflix 公司「what to watch next」的啟發,採取了完全不同的預測方法。他們以過去30多年間產生的大量電影資訊為數據基礎,綜合了演員、導演、編劇、預算和劇情概要等多重變數,對電影上映後第一周的票房進行預測。

該公司聲稱其預測結果的準確率能達到 70%,在新電影的第一部預告片發布後預測其票房,準確率能達到 80%。真的很難想像,做到這一準確率的居然是一款從未看過電影的應用程式。

AI 真能做到預測電影票房嗎?

但是,電影創作本身是一件極具創造力的事情,如果將電影的創作綁架在研究歷史數據得出的結論上,將這種創造力的產物變成流水線產品,電影還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嗎?

另外,人們決定是否要去看一部電影,並不完全取決於同類型電影在歷史上的成功,更多的決定因素在於劇本的吸引力、製作的精良程度,以及演員本身的表現力等。

在漫威推出超級英雄電影之前,沒有人想到一部改編自關注度如此之低的漫畫、主角還是一位新人的電影,能如此大獲成功。如果按照前面三家AI初創公司基於歷史數據得出的預測,漫威開山之作《鋼鐵俠1》才是最不應該被製作出來的電影,因為歷史上找不到同類型電影的先例,小羅伯特唐尼也不可能成為如今史上票房最高的演員之一。

如果是採用傳奇影業的精準營銷策略,《鋼鐵俠1》也不應該出現,因為它的受眾僅局限在漫威的鐵杆粉絲里,此外再找不到其他受眾。當然,不能否定基於歷史數據得出的結論對未來電影製作毫無意義,但如果以此為依據進行創作,很可能會錯過下一部《鋼鐵俠》。

這就像最依賴數據的職業體育俱樂部,要想贏得比賽,仍要靠整個隊伍良好的化學反應來實現,而非全靠總結歷史規律。

不否認 AI 對電影製作的積極影響,但好的電影仍應由人來完成。

畢竟電影是一個關於人,而非機器的故事,不然似乎 AI 遲早會把我們都帶進「楚門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