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联还没下档,AI 已经等不及要推荐新电影了

  • 2019 年 11 月 30 日
  • 笔记

by 超神经 HyperAI

截止上周日,「复联 3 」全球票房收入累计已达 16.86 亿美元,目前在全球历史票房排名第四。打造一部像「复联 3 」这类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作品一直是电影制作人们的梦想。

最近有 3 家科技公司分别研发出三套能够预测未来电影票房的 AI 程序,且宣称准确率已经能达到 80% 。

不过电影这种极具创造力和市场随机性的产品,真的能被 AI 完美预测吗?

还没上映就能知道票房

几乎所有知名电影公司都会在夏秋两季上映新电影,此前也会在电影筹备期间雇佣专业的市场分析员,分析大众口味。

AI 预测实际上跟大多数市场调研人员一样,都是基于历史票房数据来分析消费者行为,但是显然,机器对于数据的处理肯定强于人类。

有一家来自以色列的一家名叫 Vault 的 AI 初创公司。从 2015 年起,他们就致力于通过神经网络算法,对过去 30 年的票房数据、近 40 万件剧本,电影预算和整体观众数量等进行数据分析,用于估算新电影上映首周的票房。其创始人兼 CEO David Stiff 说,如今他们的 AI 系统在电影票房预测上,准确率能达到 75% 左右,非常接近实际票房。

在公司成立之初他也曾表示该程序在预测电影票房方面的准确度可以达到 65~70% 。

还有一家位于波士顿名叫 Pilot 的科技公司受 Netflix 公司「what to watch next」的启发,采取了完全不同的预测方法。他们以过去30多年间产生的大量电影信息为数据基础,综合了演员、导演、编剧、预算和剧情概要等多重变量,对电影上映后第一周的票房进行预测。

该公司声称其预测结果的准确率能达到 70%,在新电影的第一部预告片发布后预测其票房,准确率能达到 80%。真的很难想象,做到这一准确率的居然是一款从未看过电影的应用程序。

AI 真能做到预测电影票房吗?

但是,电影创作本身是一件极具创造力的事情,如果将电影的创作绑架在研究历史数据得出的结论上,将这种创造力的产物变成流水线产品,电影还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

另外,人们决定是否要去看一部电影,并不完全取决于同类型电影在历史上的成功,更多的决定因素在于剧本的吸引力、制作的精良程度,以及演员本身的表现力等。

在漫威推出超级英雄电影之前,没有人想到一部改编自关注度如此之低的漫画、主角还是一位新人的电影,能如此大获成功。如果按照前面三家AI初创公司基于历史数据得出的预测,漫威开山之作《钢铁侠1》才是最不应该被制作出来的电影,因为历史上找不到同类型电影的先例,小罗伯特唐尼也不可能成为如今史上票房最高的演员之一。

如果是采用传奇影业的精准营销策略,《钢铁侠1》也不应该出现,因为它的受众仅局限在漫威的铁杆粉丝里,此外再找不到其他受众。当然,不能否定基于历史数据得出的结论对未来电影制作毫无意义,但如果以此为依据进行创作,很可能会错过下一部《钢铁侠》。

这就像最依赖数据的职业体育俱乐部,要想赢得比赛,仍要靠整个队伍良好的化学反应来实现,而非全靠总结历史规律。

不否认 AI 对电影制作的积极影响,但好的电影仍应由人来完成。

毕竟电影是一个关于人,而非机器的故事,不然似乎 AI 迟早会把我们都带进「楚门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