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异化劳动

  • 2020 年 12 月 2 日
  • 笔记

马克思借用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来分析无产阶级的状况,从而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试图以此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论证私有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制度下,劳动不是普通的劳动,而只能是异化劳动,它体现在四个方面。

1.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按一般经验,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举例来说,外卖小哥配送的不是他自己的外卖,流水线生产的商品上也没有某一个工人的烙印。我们手上的产品都是经由活生生的人付出他的辛劳的。然而劳动产品既不再属于工人,也非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而属于支付工资的资本家。而正是他们反过来掌握着商品价值的分配权。

2.劳动活动和劳动者的关系相异化。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是不自愿的一种被迫的强制活动。劳动也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

举例来说,一些人上班工作就像是钻进工作洞,工作的期待是从洞中爬出去实现自己其他的梦想;平时在满足吃喝住行等欲望后偶尔听到的“这样才是生活啊”的感叹;一些学生学习是为了不学习,工作时候的生活似乎不是自己的生活。

3.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动物与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统一的,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的对象,即人通过意识改变生命。然而在异化劳动中,这种关系被颠倒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人的自觉的特性随之丧失,人变为同动物一样的存在,最终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们认为自己是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同时自己的本质在于自己的存在,人生的意义不是预先规定好的,而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去获得自己的本质。通过实践来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实践反而成为自己本质的证明。也就是说,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证明自己是有自我意识的社会存在物。这就是人的类本质。人既和自然界无法割离,同时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因为人的本质是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这样一种动态的过程,所以人可能完成自我的实现,但同时也使得劳动异化成为可能。异化劳动将自然界变成的人的外部的一部分,江海池泽变成财产,人与自然相异化。将人生产的物品从人那里夺取,使得他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生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异化劳动将人的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自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自己存在的手段。

4.人与人关系的相异化。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其结果也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

人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共同存活在自然的。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工人生产出的产品和服务,最终供其享用的那个存在物还是人本身。也就是说,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通过异化劳动,人生产出与自己对立的关系。同时作为劳动这种商品的提供者,工人之间本身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变地残酷。如果某人被异化的生活不属于他自己,那又属于谁?也就是工人之外的他人——有闲阶级。

异化劳动说了主体不再是主体的这件事:

1.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活着的人是提供劳动价值的源头。同时人的价值也在于通过劳动证明自己。

2.财富、或资本,无论是表现为货币增资还是商品堆积,都是劳动的积累:前者利润来自剩余价值,后者利润来自劳动的对象化,工人的活劳动一分为二,变成死的劳动积累起来。

3.工人出售了劳动,但是剩余价值和生产的商品都不属于他,他只能获得利润的一部分——工资。

4.死的劳动的积累——资本,反客为主,支配了活动劳动——工人。这就是异化劳动。资本收益率大于劳动收益率,工人集体越劳动就越贫穷,越劳动就越增加贫富差距。由于现在不能买卖人口,只能买卖时间,工人被支配后就会陷入为了生活而劳动的状态。工人的时间本身就是劳动市场的商品、消费商品的市场。

5.因为工人的生活、生命不属于自己,用来证明自己的劳动结果也不属于自己,用来生活的资料同样不属于自己,所以他感觉不到人生意义,他不想打工、不想上班、也不想生育……

6.工人因为存在受到威胁而想反抗,但是由于不能联合,其存在的现代生活一开始就是被设计的,所以只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里。

从理论层面上讲,异化劳动理论为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从现实层面上讲,异化劳动理论为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思想关照,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思想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