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聞就暈的”迷藥” 一杯就倒的”飲料”:真的存在嗎?

無論是古裝電視劇,還是一些不法分子實施犯罪的新聞報道,經常能看到「迷藥」的身影。

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大家都非常關心,到底有沒有一聞就倒的「迷藥」?

一聞就暈的

此外,還有讓人一杯就倒的「飲料」。

放了「迷藥」的飲料,從外觀上能不能辨別?為了安全,這篇一定要好好看。

「迷藥」有哪些?

「迷藥」,顧名思義是一類能夠使施用者產生昏迷、失去意識的藥品。

「迷藥」種類繁多,叫法也五花八門,有「聽話水」、「乖乖水」、「神仙水」、「迷奸粉」等等,類型也多種多樣,有噴霧型、揮髮型、香煙型、液體接觸型、粉末接觸型等等。

因此,「迷藥」被不法分子所利用的作案手段也多種多樣,通過飲料、食品、香煙「下藥」是比較常見的作案方式。

比較常見「迷藥」成分主要包括三唑侖(中國管制的一類精神藥品)、氟硝西泮(中國管制的二類精神藥品)、GHB(中國管制的一類精神藥品)、氯胺酮(中國管制的一類精神藥品)等。

服用此類藥物後,藥物能夠對中樞神經起到抑制作用,進而快速昏迷而暈倒。

一聞就倒的「迷藥」真的存在嗎?

一聞就倒的迷藥是不存在的。

吸入式迷藥或麻醉藥一般通過呼吸道進入體內,再到達血液,穿越血腦屏障到達大腦,使患者出現昏迷。

吸入式麻醉藥中,七氟烷和乙醚麻醉效果都比較好。

七氟烷屬於吸入性全麻藥,是醫院高危管製藥品,相比於乙醚,七氟烷的麻醉效果要更好,而即便是七氟烷這樣的「麻醉高手」也達不到「一聞就倒」的效果。

一般情況下,麻醉藥起效的兩個必備條件是,要有足夠高的麻醉劑濃度和足夠長的麻醉時間。

以七氟烷為例,在臨床上,以8%高濃度的七氟烷做麻醉誘導時,患者在佩戴密閉性良好的面罩情況下至少也需要40秒後,意識才能逐漸消失,更何況在露天的室外環境下,因此,迷藥「一聞就倒」確實是危言聳聽了。

但值得警惕的是,雖然沒有「一聞就倒」的迷藥,但是「一喝就倒」的迷藥卻是真真實實存在的。

以新型迷藥GHB為例,其主要成分是γ-羥基丁酸,是一種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強烈抑制作用的強效的鎮靜劑。

其無色無味又易溶於水中,放入酒水飲料中很難被人察覺,因此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提醒,陌生來源或離開過視線的酒水飲料一定要謹慎飲用。

手術用的麻醉劑也是「迷藥」嗎?

手術麻醉中常用的鎮靜類麻醉劑包括芬太尼、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嗎啡、氯胺酮等等。

從醫學角度來講,手術中用到的麻醉劑和迷藥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其都屬於鎮靜類藥品,通過麻痹人的神經,使人暫時失去意識,但是手術中麻醉劑的應用卻是非常嚴格和謹慎的。

手術麻醉可不是隨便打一針,讓患者暈過去那麼簡單,麻醉成功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重要一環。麻醉方式,麻醉劑的選擇及麻醉劑用量等各個方面都需要麻醉醫生根據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精準地把控。

在手術前一天,麻醉醫生會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提前提醒患者注意事項,手術當日也會核對患者情況。

以全身麻醉為例,麻醉過程分麻醉誘導、麻醉維持、麻醉蘇醒三步:

● 麻醉誘導階段,麻醉醫生會將軟管經患者口腔插入喉部以維持患者呼吸。

● 在麻醉維持過程中,麻醉醫生會時刻監控病人的身體表現,及時對麻醉劑進行調整。

● 麻醉蘇醒後,麻醉醫生停止麻醉,並為患者注射一定鎮痛劑(主要包括丙泊酚、依託咪酯以及咪唑安定等),待患者有自主呼吸後再將其喚醒。

因此,手術中麻醉劑施用的風險不容小覷,但是在麻醉醫生的「保駕護航」之下麻醉也變得更加安全、舒適。

手術麻醉到底有沒有害?

「手術麻醉有沒有害?」「麻醉會不會影響記憶力?」這是患者最有疑問的地方。

麻醉後確實會出現一些暫時性的後遺症,比如噁心嘔吐,頭痛,影響記憶力等等。但是,這些癥狀一般一段時間就會得到緩解。

因為麻醉是一種通過抑制患者中樞神經來抑制疼痛的方法,這種抑制作用是短期的,而且是可逆的。

施用麻醉劑一段時間後,體內的麻醉劑會被身體代謝掉,不會對身體造成多大的影響。況且麻醉手術過程麻醉醫生全程把關,嚴密監控著各類生命指標,根據患者身體反應及手術需要會不斷地調整麻醉劑用量,因此,我們無需過度擔心麻醉劑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麻醉手術有什麼注意事項?

● 詳述情況

麻醉手術前,麻醉醫生會詳細詢問患者的具體情況,包括有無吸煙、飲酒,用藥史,手術史和藥物過敏史等等,患者應配合好醫生,將自身情況悉數告知。

● 謹遵醫囑

手術前,醫生會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向患者提醒注意事項,包括手術前洗澡,修剪指甲,剔除手術部位毛髮,禁飲禁食等等。因此,一定要嚴格醫生的囑咐,認真做好術前準備。

● 陪護得當

手術剛結束後也是一段關鍵時期,家屬應密切監控患者的情況,在患者清醒前,將其頭部轉到一側,防止被唾液或嘔吐物嗆到。如發現監測體征的儀器出現異常,要及時地通知醫生,準備相應的急救措施。

一聞就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