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電視如何用夠10年:硬體決定上限 還有最關鍵的下限

在前段時間的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OTA這個有趣且普遍的功能,並且有一個直白的結論:OTA是數碼產品與時俱進的最佳途徑,也是短期內不被淘汰的唯一救命稻草。

但我們也知道,不是所有數碼產品都有一個較短的生命周期,一些手機本身性能優異,加之用戶使用習慣良好,它們的使用壽命就可能長達3-5年;而單反、微單等數位相機的生命周期則很有可能至少達到5年,智慧電視也是如此。

排除一些故障、損壞、OLED燒屏等因素,智慧電視尤其是液晶電視本身的硬體壽命能夠長達十年以上,這基本成為了液晶對比OLED的固有優勢。

但硬體只決定了智慧電視使用壽命的上限,決定其下限的則是電視系統的內容和功能支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OTT服務。

除非我們將電視作為一個顯示器,僅連接各種盒子、遊戲主機使用,電視系統的功能總是躋身於選購智慧電視時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也是我們時常為讀者帶來不同電視系統的頁面邏輯、內容和使用體驗的意義。

與大部分數碼產品一樣,一台智慧電視中也有能人為改變和不能改變的部分,想要實現類似PC的硬體級DIY仍然是個遙遠的夢想,所以作為售後服務的升級更多存在於軟體層面。

同樣,軟體層面的更新支援有時是優化運行效率,有時是提供更多功能,以緩解硬體層面的局限和解決使用中出現的問題。

智慧電視如何用夠10年:硬體決定上限 軟體決定下限

這兩個概念雖然名稱相近,了解其內涵後卻不太容易混淆。前文提到了內容與功能,這正是OTT中兩大需要進行實時、在線更新和升級的部分。

內容方面很好理解,OTT越過了一些「傳統步驟」,直接為用戶提供影視資源等內容服務。

這既給受眾帶來了很大的自主選擇權,同時也對熱點內容的時效性提出很高的要求,時事新聞需要即時推送到用戶主頁,各版權平台最新的影視資源也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電視系統或軟體的頁面中,以焦點圖和卡片的形式進行曝光。

從這個角度看,內容的更新——無論是內容本身,還是內容的播放量、曝光度、熱度、相關度等帶來的排列變化,這個過程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與我們一般理解中的OTA大相徑庭。

但如果這個過程停止了,也就意味著這台智慧電視的系統失去了在線支援,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大限已至。

功能方面的更新升級則是我們更經常接觸的OTA形態:通過系統設置中特定的選項,在新版本推送後進行在線的升級,伴隨著一個較大內容包的下載安裝,以及電視本身的關機重啟。

它所涉及的更多是電視系統本身的介面變動、功能提升,以及對於發現的問題進行修復。

我們熟知的電視OTA案例有:增加對某些本地資源格式的解碼播放能力,對於遊戲主機、迴音壁等外設進行VRR、ALLM、ARC等功能的適配,增強MEMC動態補償性能與HDR內容畫面表現等等。

只不過,這類底層功能的OTA升級不可避免地與「畫餅」現象聯繫起來,由於當下科技數碼類產品普遍具有的OTA能力,有許多在發售之初無法提供的功能由廠商向消費者承諾未來可以提供,從而吸引更多人選擇。

但即使是相對生命周期更長的智慧電視,能夠留給廠商進行後續升級的時間和空間也不會太多,而消費者更希望看到的是打磨完善、到手即用的產品。

智慧電視如何用夠10年:硬體決定上限 軟體決定下限

作為一類使用場景正受到智慧手機等移動設備擠壓的傳統家電,智慧電視可以說急需功能與場景上的創新,而這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電視系統與OTT服務的功能實現。

我們所說的電視的與時俱進,更多指的是OTT的與時俱進。

它不僅要在內容上緊隨熱點、功能上不斷完善,更要從用戶的角度強化使用體驗,涵蓋使用的流暢性、推送的精確性、用戶數據的安全性等方方面面,以及時下作為熱點話題的電視系統廣告是否泛濫等問題。

OTA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途徑,但更多還是要看有沒有解決問題的意願。

智慧電視如何用夠10年:硬體決定上限 軟體決定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