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口罩,作為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衛生用品,被廣泛應用在醫療、環保、甚至個人裝扮等領域。最近,口罩頻繁登上熱搜,成為了民眾心中的“搶手貨”。但是不可否認,目前街上還有很多人沒有正確佩戴口罩,沒有帶正確的口罩,甚至不知道口罩每次用完怎麼消毒或者應該扔掉換新的?在此,我們力求通過一篇文章,來科普一下這個“小玩意”,告訴大家所需要了解的事。

從動物膀胱到N95,口罩發展是中西方的救命史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或者記錄用“類口罩”產品的是中國。

古時候,宮廷里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污染而開始用絲巾遮蓋口鼻,如《禮疏》載:“掩口,恐氣觸人。”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衛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後來有人就用一塊絹布來蒙口鼻。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公元一世紀,西方哲學家和博物學家老普林尼(也有個鑽石品牌跟他有關),利用鬆散的動物膀胱皮膚捂住鼻子來過濾粉塵,以免在粉碎硃砂時被吸入這種有毒的汞硫化物。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可以看出,儘管東西方“口罩”的形式比較粗獷和隨意,但都或多或少地滿足了用戶的使用需求。而此時,“口罩”並沒有民用,只是成為了“宮廷”和“名流”的專享品。

後來,隨著西方醫學和科學界對微生物研究的深入,口罩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1876年,德國外科醫學家米庫里茲提出:醫務人員施行手術時,應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紗布口罩,以防止細菌感染,這樣的口罩被稱為“米庫里茲氏口罩”,這是現代意義上有記載的首款醫用口罩。

但是,當時的口罩還非常簡陋,只是用一層或幾層紗布簡單地地把臉部緊湊地纏繞起來,便捷性和舒適性和真正的現代口罩差距巨大。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除了西方學者,在口罩的發展歷程中,有一個中國人也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就是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創始人伍連德。

1910年12月, 肺鼠疫在東北大流行。疫情蔓延迅速,吉林、黑龍江兩省死亡達39679人,占當時兩省人口的1.7%,哈爾濱一帶尤為嚴重。

當時大清王朝末期,清政府尚無專設的防疫機構。迫於形勢,清政府派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到東北領導防疫工作。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在此期間,為阻擋鼠疫的飛沫傳播,伍連德發明了一種用兩層紗布製作的口罩,被稱之為“伍氏口罩”這種口罩製造簡單,材料易獲得,製作成本低,因此得以廣為發放。

在當時疫情嚴重的局勢下,不到4個月就撲滅了這場震驚中外的鼠疫大流行。伍氏口罩也成為第一種被用於公眾防疫的口罩。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如果此前口罩主要應用在醫護領域,那麼被普通人廣泛使用,成為大眾生活品的則是20世紀初的“西班牙大流感”。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這場大流感通過戰爭流傳到歐洲一戰戰場,隨後席捲全球,造成了5000萬人死亡,這個數字比一戰和二戰總戰爭死亡人數還要多。口罩在流感肆虐期間變成了全民必需品,為了對抗疫情,各國的人們都被強制性要求戴口罩。比如上公交車,不帶口罩不能上!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自此之後,口罩的大規模使用次數明顯頻繁,在載入史冊的歷次大流感中,口罩在預防和阻斷病菌傳播方面數度扮演重要角色。如非典……

口罩的作用原理:切斷了病毒的傳播途徑

從目前公開的情況來看,最近流行的病毒其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其主要的傳播為飛沫傳播,病毒可以近距離地通過咳嗽、打噴嚏、談話時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被吸入者吸入而被傳染。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據了解,正常情況下,人的肺中大約會有1升的液體,每次打噴嚏,肺部都會像被擠壓的礦泉水瓶一樣把這些液體成霧狀噴射出去。到了體外後,它們會分成4萬多個小滴液,每個滴液中都包含著大量的病毒和細菌。

由於體內巨大推力的影響,這些液體的速度能高達35米/秒,傳播距離能達到3~8米。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此時,口罩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口罩的多層結構可以有效的阻隔大顆粒,而那些納米級的微粒又會因為靜電效應被吸附在內部纖維上。即患病者戴口罩,咳嗽出的飛沫(帶病毒)會被口罩阻擋,防止傳染他人。身體健康人員帶上口罩,可以阻擋自己呼入他人的飛沫(帶病毒)。

並不是所有口罩都能抵擋飛沫的“攻擊”

由於目前口罩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因此,各個領域都會有其相應的口罩,而並非是個口罩就能戴。如下幾種,就不推薦大家使用。

1、明星同款海綿材質口罩

常見於各機場——明星低調出場必備。小姐姐出門來不及化妝,戴上這類口罩猶抱琵琶半遮面還行,也具有一定的防塵效果,但用於病毒防護就不推薦了,海綿存在的多個大縫隙極容易吸附飛沫和病毒,風險很高。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2、普通棉布口罩

多見於北方朋友在大冬天使用,或者部分環衛工人用於阻隔風沙,這類口罩多用於防大顆粒塵埃和保暖,對於阻隔飛沫和病毒同樣作用不大。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3、還有ta

DIY“防毒面罩”——僅存於朋友圈段子手。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還有這個…..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為什麼大家偏愛N95?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自媒體回形針表示,如果我們把顆粒的直徑作為橫坐標,過濾效率作為縱坐標,這些口罩的過濾效果實際上是一條U型曲線。可以看到,最難過濾的其實是直徑 0.3 微米左右的顆粒。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口罩把 0.3 微米的氯化鈉過濾能力作為測試指標,能在測試中過濾 95% 以上的就是 N95。那麼,N95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首先需要說明,N95不是特定的產品名稱,而是一種標準,通過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審查的產品就可以稱為“N95型口罩”。

目前,儘管中國的口罩日產量超過1000萬隻,但N95醫用防護口罩日產能只有60萬隻。專家呼籲,應盡量保障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使用。

據了解,相比於一次性口罩的生產工序簡單,N95口罩的生產工序則要複雜很多,並且對技術有一定的要求。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此前《南方周末》指出,以一家專門生產KN95口罩的公司為例,生產4000萬個KN95的口罩,可能需要一年的時間。由於近幾年環境得到有效治理,口罩行業並不景氣,全行業處於去產能階段,很多廠家並沒有太多口罩儲備,現在能賣的也是少量存貨。

有幸,研究表明絕大多數飛沫核的尺寸都集中在0.74um-2.12um之間,因此,即使是普通的醫用口罩,也可以捕獲絕大多數顆粒。所以,咱們能不出門就不出門,能不用N95就不用N95!!!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如何選擇口罩?

如今,在電商平台,口罩也是搶盡了風頭,那麼,小白如何選擇適合的口罩?這裡有三點注意事項可以分享給大家。

1、檢查賣家的經營資質

社交平台上已經有網友整理了近百家不誠信經營的網店,多數屬於無醫療器械銷售資質的,而這類也很容易踩坑,線下購買也建議到相對知名的藥房。

2、查生產廠商

通過外包裝的生產廠商,進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的醫療器械欄目查詢核對。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3、看外包裝標識

中國的醫用口罩屬於II類醫療器械,管理也較為嚴格,廠家出廠醫用口罩需標註“生產許可證號”、“產品註冊證號”、“產品技術要求編號”,因此沒有標註此類資訊的醫用口罩要注意了。賣家沒問題、生產廠商沒問題、再對比所買產品的技術要求編號是否符合上文所述產品的對應標準,則可以判別自己所買的口罩是否買對了。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那麼,如何正確佩戴口罩?

選擇合適的口罩固然重要,但正確佩戴更重要。正確戴法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第1步:分清正反面。口罩分正反面、上下面,正面(朝外)多為淺藍色或深色,反面(朝內)多為白色或淺色。

第2步:洗手。戴口罩前需要洗手,因為口罩是相對無菌的,如果手比較臟就去觸摸口罩,會把手上的髒東西蹭到口罩上。(脫口罩後也要洗手)

第3步:戴上。確保口罩反面朝內,有金屬條的一端朝上,將兩端的繩子掛在耳朵上。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第4步:壓緊和拉伸。用雙手緊壓鼻樑兩側的金屬條,使口罩上端緊貼鼻樑,然後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褶皺,更好覆蓋鼻子、嘴巴。如果比較未貼緊產生縫隙,那麼飛沫就有可能通過縫隙傳染,比如個頭比你高的人,沖你一不小心打了個噴嚏。詳情參考飛沫傳播圖。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使用後的口罩怎麼辦?

在N95口罩被大量購買、使用的同時,用後口罩如何處理成為控制肺炎傳播的新難題。我們可以藉助央視新聞的一張圖來學習下如何處理用過的口罩。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最後,不要忘了洗手

無論是戴口罩,還是摘口罩,還是做其他的工作,都需要由手來執行。最重要的是,洗手是因為你的手上很可能有活著的冠狀病毒。

最近十天最火單品「口罩」比想像中有料的多

以SARS病毒為例,專家表示,它們在玻璃、塑料、金屬上都可以存活至少2天,它們隨著飛沫留在各種地方,而你的的手很可能就會摸到。當你揉眼睛吮吸手指時候,病毒就會接觸到黏膜細胞,完成感染。因此,在家要勤洗手、多洗手。

可以看出,口罩不僅是保護人免受病菌攻擊的屏障,更是人類與病菌鬥爭的一個見證者。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們曾經戰勝過許多大災大難,這次一定也可以!

加油!最後提示:能不出門別出門!能不用N95就不用N95!要多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