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新觀點:機器人數量增長不會減少人類就業機會,反會促增崗位數量

  • 2022 年 2 月 24 日
  • AI

近日,英國權威期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就人工智慧對人類的影響進行了最新討論:發展機器人對「打工人」是利還是弊?綜合多項研究調查表明,將機器人視為「工作殺手」的說法是十分片面的。

作者 | 王曄

編輯 | 陳彩嫻

自2016年Alpha Go戰勝人類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以來,「人工智慧威脅論」在普羅大眾中的影響就甚囂塵上。

人們擔憂:世界冠軍這等智商極高的人類都能被人工智慧打敗,我等凡人又豈能僥倖逃之?

Alpha Go的出現,就如同一枚炸彈投入原本波瀾不興的海面,驚濤駭浪。這時,人們再環顧四周,早已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機器人作業與自動化產線,也突然變得不再只是象徵「智慧化」,更被視為了人工智慧有一天將會「全面」代替人類的表現。

因此,另一種聲音開始成為大眾看待人工智慧的主流觀點之一:機器人會在越來越多的崗位上威脅「打工人」、提高社會的失業率。

顯然,這是一個武斷的說法。機器人的「職業工具屬性」確實肉眼可見地在增加,但至於是否會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威脅到就業率,仍有待商榷。比如,《經濟學人》便提出:目前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革命正處於發展中期,但2019年發達經濟體的就業率飆升至歷史最高水平,機器人使用率最高的日本與韓國的失業率恰巧是最低的。

在《Economists are revising their views on robots and jobs》一文中,筆者談到,儘管近兩年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加速失業率飆升(比如美國在2020年4月的失業率曾高達14%),使人們將失業率與自動化生產直接因果掛鉤,但「自動化發展引起失業的證據並不多」。

不僅如此,發達國家還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根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統計,近兩年崗位空缺的數量甚至還破了新紀錄,被認為更容易被機器人取代、技能要求低的職業工資增長得卻異常迅速。

換言之,機器人的「打工人威脅論」是不是空穴來風?


1

自動化 vs. 就業率

事實上,不久前哈佛大學的研究者Philippe Aghion等人提出了一個關於機器人的新觀點:從公司層面來看,自動化發展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可能是增加就業,而不是減少就業。

論文地址://scholar.harvard.edu/files/aghion/files/direct_and_indirect_effects_of_automation.pdf

在研究報告《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Automation on Employment: A Survey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中,Philippe Aghion調查了大量文獻與數據,發現過往的研究聚焦於「自動化減少勞動力」的陳詞濫調中,沒有從企業的發展層面討論問題。

早在2020年,基於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總體數據,MIT的Daron Acemoglu與波士頓大學的Pascual Restrepo就調查了1990年至2007年間工業機器人對美國就業市場的影響,發現自動化是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每千名工人中多一個機器人,就會使就業與人口的比率減少約0.2個百分點,工資增長減少0.42%。

更直白點,就是在美國,每多用一個工業機器人,就會取代6個工人。

但是,基於德國的數據,Wolfgang Dauth等學者在2021年發表了《Adjustment of Labor Markets to Robots》一文,反駁了這種觀點,稱「機器人對總就業率的影響為零」。類似報告也支援了這一觀點,還指出「機器人密集化與總體的工廠生產力提高、工資上漲和產出價格下降有關」,機器人的使用有利於提升整體就業率。

相比往期報告從勞動力份額層面討論,Philippe Aghion等人從企業層面的數據分析入手,發現了多家英美研究公司曾提出不一樣的視角——自動化對使用自動化技術的企業的就業有直接的積極影響。

這背後的邏輯是:自動化企業的生產力會得到提高,可以在保證高品質的情況下降低成本,從而增加市場對企業產品的需求,由此擴大發展規模,提供更多的招聘崗位。與此同時,技術可能會幫助公司進軍新的領域,或聚焦在勞動力更密集的產品與服務當中。

表格1:行業採用機器人的速度和就業人口比例的變化之間屬於負相關關係

表格2:工具變數回歸

根據表格2的分析,第(1)列從沒有任何控制的回歸開始,發現了一個負效應:每1000名工人多一個機器人會導致就業與人口比率下降1.317個百分點。第(2)列增加了對ICT和進口的控制,其幅度仍然相同。但第(3)列和第(4)列依次測試了人口特徵和大區假數的影響,結果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在第(5)列中,僅增加對製造業份額的控制就足以失去顯著性,並大幅降低點估計。

結合不同的控制措施,第(6)列至第(8)列的規格提供了負的和有統計學意義的IV估計。然而,在第(9)列和第(10)列中,研究者用通勤區層面的製造業特定行業份額的控制來取代廣泛的行業份額控制。

具體來說他們控制了期末機器人數量最多的三個2位數行業(佔2014年機器人總數的74%):汽車、橡膠和食品行業。相對於指數的構建,這些是關鍵行業。係數仍為負數,但變得不顯著。這最後兩列強調,結果對納入少數高度機器人化的行業是敏感的。



2

企業 vs. 工廠 vs. 行業

在Aghion等人的研究中,他們分為企業與工廠兩個層面進行調查。他們發現,自動化對工廠就業的影響也是積極的,並且這種積極的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加。

如圖1所示,若今天工廠的自動化程度提高1%,就業率就會上漲0.2%,十年後則會增加0.4%。企業層面的結果也類似。

圖1:自動化對工廠層面的就業影響

圖2則顯示,在企業實現自動化後的幾年裡,自動化會轉化為企業總銷售額的增加。從投資自動化的那一年到八年後,這種效應將會保持穩定。

圖2:自動化對企業層面的就業影響

在行業上,生產力效應會增加自動化企業與非自動化企業的競爭,具體表現為:

  • 自動化企業的生產力會使該企業的產品需求增加、市場份額上升,而非自動化企業的市場空間被擠壓;

  • 使用機器人的企業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擴大了經營規模,而不使用機器人的企業會逐漸在激烈的競爭中出現負產出,失去就業機會

對於中國就業來說,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不一定能直接抵消;因此,這種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要以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為代價。

圖3表明,與沒有進行自動化投資的公司相比,在新的工業設備上進行大量投資的公司在接下來的十年里,其倒閉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

圖3:對工業設備的大量投資對企業退出概率的影響

總的來說,就是自動化本身與就業並不敵對。通過使生產過程現代化,自動化技術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強的競爭力,贏得新市場,從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僱傭到更多員工。



3

重新審視「AI威脅論」

在2017年發表的《Revisiting the risk of automation》一文中,Melanie Arntz等學者曾試圖預測702種工作的電腦化概率,得出一個結論是「美國47%的就業崗位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內會面臨自動化的風險,且只有33%的工作有較低的自動化風險」。

但Aghion的報告指出:這份分析其實忽略了工作的任務內容。事實上,如果考慮任務的差異性,美國工人中,只有9%會面臨自動化的高風險。

越來越多的研究支援驗證了Aghion等人的觀點。比如,耶魯大學的Daisuke Adachi及其同事研究了1978至2017年間日本的製造業。研究發現,每1000名工人中增加一個機器人,企業的就業率就會提高2.2%。

論文地址://daisukeadachi.github.io/assets/papers/robot_japan_latest.pdf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Joonas Tuhkuri與其同事在另一項研究中考察了芬蘭企業,也得出相似結論:對先進技術的採用導致了僱用的增加。

論文地址://economics.mit.edu/files/22239

總的來說,經濟學家對於機器人與人類就業之間的關係的看法正在改變。

不過,Aghion等人也明確了一點:雖然自動化在公司或行業層面上促進了就業,但對整個經濟領域的影響尚未可知。

理論上,採用機器人的公司可能會非常成功,然後在競爭中取勝,減少了可提供的工作崗位總數。諸如這樣的問題還有待研究人員繼續研究。但至少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明確的是:對自動化全盤悲觀的敘述時代已經結束。

AI科技評論招聘JD

招聘崗位:人物編輯
職位亮點:一個能讓你走得更快的平台
1、負責雷峰網技術前沿組的原創內容生產,記錄人工智慧行業的激蕩故事;
2、與中國外科技大佬對話,輸出人物專訪報道與深度稿件;
3、緊跟行業最新動態,參加各類前沿會議,獨立發現新聞選題,輸出高品質快反文章。
我們希望你具備:
1、本科及以上學歷,電腦或新聞傳媒專業相關背景優先;
2、1年以上文字編輯經驗,對人物與科技故事感興趣,對人工智慧有自己的獨特認知;
3、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寫作功底紮實,較強的邏輯能力與分析能力。
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雷峰網雷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