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頂層設計聊公司治理

  • 2021 年 10 月 28 日
  • 筆記

PS:文中更多的是個人認知,有錯誤請批評

之前零零散散聊了很多類似的話題:

【周復盤】理不清的成本

技術管理進階——利益分配機制

【周復盤】探討一下項目分級

技術管理進階——管人還是管事?

但不成體系,這次我們將整個線索串起來,這裡有個公眾號如果可以求關注!

PS:嘴賤跟一個同事賭錢年底沒2000粉輸一萬……

熵增&必然結果

在一個孤立系統里,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即熵)會不斷增大。

管理的動作就是為了對抗熵增。我認為管理是激發團隊小夥伴執行力的行為,借鑒更專業的描述:如果你想創造一個能夠維持一定秩序、不會分解的系統,那麼這個系統必然是一個開放系統,就需要為他注入能力,並讓其在系統中流動以維持這種秩序。

管理的動作就是為團隊注入能量,能量停止系統就會開始退化,這種持續為組織注入能量的行為、有效的熵減動作,正是領導力的核心。

這裡有兩個核心點可以防止熵增:

1)不斷的能量輸入;

之前工作中常常聽到一句話「流量紅利時代已經結束」,後續的存量流量爭奪可能會有很多公司被埋葬!

這句話背後表達的是在流量自然增長的時代,很多很普通的產品也能有不錯的增速,而當增量變得困難的時候,內部問題便會暴露,逐漸走向衰亡。

增長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創新是最好的增長手段,但未必會引起熵減,甚至會加速熵增!

2)開放系統,熵減;

大俠武功再高,也要放下包袱,背上背著共患難的媳婦,懷裡抱著紅顏知己,面對真正的強敵時,也不免進退失據。

對於公司來說,腐敗的員工、落後的制度是必須清理的,國服打野在高端局也帶不動四個青銅。

熵增案例·二十年前的華為

1998年9月20日, IBM顧問向任正非闡述了對華為管理問題的十大診斷:

一、缺乏準確、前瞻的客戶需求關注,反覆做無用功,浪費資源,造成高成本;

二、沒有跨部門的結構化流程,各部門都有自己的流程,但部門流程之間是靠人工銜接,運作過程被割裂;

三、組織上存在本位主義,部門牆高聳,各自為政,造成內耗;

四、專業技能不足,作業不規範;

五、依賴個人英雄,而且這些英雄難以複製;

六、項目計劃無效且實施混亂,無變更控制,版本泛濫 

……

其實華為的問題總結下來就兩個事:

1)規模擴張引起的管理掌控力下降、跨部門協作難度指數級上升;

2)專業瓶頸導致的難度;

兩個因素制約了團隊創新。

 跨部門難的原因

1)認知不一;

我們假設,人們成長軌跡一定是從下到上的,極少有人出身就在終點,畢竟真實世界很少有龍傲天。在這個假設下,有一個人問請我圖書館在什麼方向:

① 市區認知的人會說,東北邊有一個南邊有一個

② 縣區知的人會說,書店在北邊,市區的人在說謊

② 而省區認知的人會說,東邊也有一個書店喲,於是市區認知的人會很不以為然

認知是向下兼容,認知更高的人知道下面的人在想什麼,而認知低的人未必知道上面的人在說什麼

所以說,我們在傳遞一個資訊時候一定要做到【同頻對話】,盡量拉齊認知,否則極容易成為雞同鴨講,這個情況最常見於產品、運營、研發、GM各說各話。

2)溝通困難;

資訊會由於很多因素被「修剪」,大家在溝通前要儘可能的對齊認知,做到儘可能的【同屏對話】,這樣會減少很多無畏的分歧,位元組其中一個文化是多同步context,少同步資訊,其意也在於此:

多提供context,減少control,決策指令不是單純的上傳下達,而是讓同事之間通過提供上下文,通過內部資訊透明來解決問題、做出決策、提高效率。

熵增表現

當業務複雜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效率問題會首當其衝,基本解法是化整為零、分賽道,對應的產物可以是子公司>>事業部>業務單元>項目組。

好處是目標聚焦,工作內容閉環,團隊人數可控,協作、試錯成本降低;但是不可避免的會有很多問題:

1)重合區域

2)三不管區域

3)單元組黑盒問題

初期重合、三不管區域佔比小於2%,團隊總有願意「吃虧」的同學,倒也不成問題。

隨著團隊規模擴大,業務複雜度加劇,重合、三不管區域佔比大於一定數值(比如10%)的時候,加之專業領域衝突,文化衝突,陣營衝突,這種區域所造成的效率影響可能是成倍增長的!

管理者嘛,無非一天拉偏架協調大家這個問題(重合、三不管)怎麼解決,再決策由誰「吃虧」(權責利模型)去解決,一旦規模變大就要出事!

其次是業務單元內部,維護成本會逐漸增高:

1)之前十分重要的業務,迭代減緩,但依舊有很重的地位,需要持續維護;

2)之前不慍不火的業務,直接停止迭代,其中參與人員無事可做,卻又因為一些因素(如架構調整、leader離職)沒有得到妥善安排;

3)之前死掉的業務……

類似於這種業務以及之前的部分參與者,都會變成所謂的「維護成本」,這包括一些之前的「有功之臣」,處理起來比較麻煩了,這種比例一大整體成本馬上就變高了,接下來就會定期出現成本優化,HC凍結事項。

成本優化是很多公司(甚至這些公司並不缺錢!)一直在做的事情。

這裡的重要標誌就是限制HC、限制成本,對於不缺錢的公司似乎很奇怪。

這是因為公司大盤有一筆賬,他識別到整體的業務資源投入是完全夠的(比如各團隊多給10%資源用以解決衝突問題),但實際情況卻是各個團隊依舊在鬧缺人缺資源,那麼公司就會認為我們所付出的【維護成本】與【解決衝突成本】過高,公司會認為當下自身【結構出了問題】。

而事實上多餘的人事物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和【效率降低】甚至最終引起【死海效應】是公司絕對不能接受的,所以成本優化會是一個暴力解法,這裡優化的不是成本,而是緩解系統性問題的一種手段。

其他公司解法

金山的解法是先做朋友、再做事業,只有關係很好的朋友,和關係一般的朋友;

阿里的解法是大中台、小前台;

華為的解法就牛逼了:

一套完善的項目管理辦法、績效管理機制,事無巨細全部定義……

公司聚焦&頂層設計

現在將鏡頭拉近到自己公司有哪些問題呢:

這裡核心是兩個問題:

1)部門牆是公司戰略落地的最大阻礙;

2)部門牆會形成冗餘,冗餘會導致抱團,抱團會扼殺創新;

傳統的考核機制,重點是職位對應的勝任力,部門對應的KPI,很容易導致「自掃門前雪」的結果。這裡解題思路也很簡單:

具體下來有幾個底層邏輯。

底層邏輯·利益分配機制

這裡舉個例子:在某一段時間裡,我的家庭關係處理的很糟糕,現在回想起來,除了最初主動作死之外,最大的矛盾點來自於跟老婆結婚後,由二人世界變成了兩個家庭,而在家庭利益分配這個事情上總是達不成一致。

女人總是幫娘家的嘛,男人雖說會更顧全大局一點,但對自己原生的家庭依舊會有所偏移,於是就容易出現各為各家,雞飛蛋打的結果。

後來生了個娃,大家更多的把精力投入到了自己的小家庭,一些矛盾也就自然而然化解了……

我們有一筆資源,是花在我家,還是我老婆家,整個應該有一個比例,舉個例子:

男方父母:女方父母:父親小家庭 = 2:3:5,大家都不開心,於是調整為3:3:4,雙方父母倒是開心,但是我們夫妻不大開心,最後生一個娃後比例變成了1:1:8,於是我們自己的家庭和諧了,雙方父母卻有所怨言,當變成1.5:1.5:7的時候,似乎進入了一個穩態。

有了這個模型後,我們再觀察下當前教育行業的改革,國家醫療的投入,教育的投入,似乎慢慢能看懂一些東西了……

底層邏輯·Leader的五件事

底層邏輯·20倍增速

這個模型剛好和今天看到的一個短文一致:

以上是我們的基本解題思路,有了思路便需要落地驗證,而落地驗證是另一個非常痛苦的事情!!!

統一語言&中層疏導

機制的落地,一定要打通關節,公司的管理層需要統一語言

很多時候一些高層互相角力,是因為認知不一,甚至對什麼是OKR、什麼是項目,定義都不一致,這會導致一些好的東西都不能落下去,所以管理層統一語言是機製成功的第一步,這裡作為技術出身的我直接給出了演算法,首先是:

跨部門考核依據·部門考核綁定項目

這裡給一個demo:

接下來是部門資源投入調控機制:

資源宏觀調控機制·效能度量

 

公司日曆·統一節奏

至此,公司將採用兩條線考核,一條是HR為主的勝任力考核模型;一條是以項目為主的項目考核模型,所以項目跟蹤會變得很重要,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公司級項目日曆,讓大家共同維護:

1)將所有項目註冊上去;

2)將每個項目的時間節奏維護上去;

3)擁有豐富的篩選功能;

公司日曆,會逐漸讓大家的步調與公司保持一致。

秀操作&微觀實操

​底層邏輯確定後,公司的基本結構也就確定了,結構影響行為,結構導致趨勢,而後具體到認知對齊、機制推導,可以使用的手段比較單一,大邏輯上來說就兩個:

1)設定公司的基本運轉邏輯;

這裡首先是由利益分配機制診斷公司問題,並做第一步宏觀調控;而後使用Leader的五件事,劃定我們對應的招式;最後使用增加實驗組,金錢換時間邏輯,加速公司戰略落地,也加速整個公司的資源重塑。

2)選擇最優策略,對齊管理層認知;

這裡能做的也很有限,機制對應的方案,說白了就是兩點:將項目考核與部門考核綁定將部門優化與工作資源投入掛鉤

剩下來的工作就是,找到一條自洽的邏輯,說服自己,說服其他高層,然後開始推行,所以:

底層邏輯,往往很清晰、很簡單,可以做的事情極少,甚至不需要宣導;

底層邏輯演化出來的機制也不會太複雜,也就多了幾個流程、幾章表格,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一些解釋、多了一些培訓,卻可能導致一些「分歧」;

具體機制的落地就很難「約束」了,正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成仙是動作的底層邏輯,過海是底層邏輯對應的實現路徑(機制),具體到怎麼過海,那就關我屁事了。

綜上,機制落地會變成最秀操作的行為,裡面會有很多騷操作,前文所述的OKR、項目制是機制,對應項目制裡面的:

1)日報如何寫;

2)風險如何處理;

3)事故處理辦法;

……

等等都是微觀實操,這些只有案例學習,不太具有模仿或者複製的必要,下面舉幾個實操的例子:

風險要不要處理

項目日報怎麼寫

保障怎麼做

結語

希望此文對大家有用,結尾還是來一張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