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引導

創新引導

1 概念

英文為innovation,拆分開,in,novation。in為進入,novation為革新,新的。即進入新的領域,進行新的革新。故,創新不僅可以是技術研發,也可以是管理理念,商業模式,營銷模式等等。

2 在老舊的基礎上

創新 是 成熟知識 結合具體需求 的 實踐應用。
創新不可能是憑空而降的天下第一,而是需要對該領域舊有模式,研發技術,生產資料,管理方式,商業模式,營銷模式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為了適應時代發展,進行變革。以迎合大眾。

3 為什麼要創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出自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的講話,李克強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

3.1 提升競爭力

時代需要進步,那麼就不斷會有新的技術,新的服務被商品化,因此需要民眾不斷創新;

3.2 舊有技術服務模式被商品化,打破平衡

舊有技術服務模式被商品化,競爭白熱化之後,各行各業都會出現寡頭,寡頭容易壟斷技術與服務市場,這將導致不正當競爭,價格上漲,財富積蓄在少部分人手中,技術也難以普及進步,失業率上升。而創新的方式恰恰能打破這種不平衡,在技術或者新有的模式進行商品化,這過程中,可以有大量的法人組織企業職工參與進來,使得就業率上升,技術得到普及,生產力得到發展,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推動了時代的進步。因此國家地方政府會大力推進創新。

3.3 對於技術人員自身價值的實現

創造新的價值並改變社會。因此創新屬於經濟學範疇而非管理學範疇。所以我們技術人員做創新具有很大意義,小的可以改善團隊的工作效率,提高公司的效益;大的方面對社會乃至世界都可能會作出貢獻。

4 創新的種類

4.1 大創新與小創新

我們提倡小創新,大創新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技術思維的積累,需要各種機會政策靈感等的因緣組合。

4.2 產品創新與流程創新

針對與我們自身團隊,引入teambiton平台與DevOps結合屬於流程上的創新,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出錯概率,使成員們能工作的更舒適。

以後在工作上經常要思考:產品能做哪方面的創新?流程上還能做哪些改進?

5 創新理論與事例

5.1 找到下一個 S 曲線

沒有任何企業能夠實現永無休止的增長,即便是最好的產品、最有前景的市場、最成功的商業模式,終究會經歷由成長到成熟的生命周期,我們通常用S曲線進行描繪。

當企業的增長達到頂峰,獲取了足夠多的用戶之後,邊際收益遞減的效應就將逐漸實現,價格競爭加劇,現有產品對客戶的吸引力減弱,消費者開始向不斷湧現的競爭對手分流,對更高運營能力的需求也開始增加。

然而,很多成長型企業的領導者都被快速的增長沖昏了頭腦,沒有及時發現S型曲線的拐點已過,此時再設計下一個創新增長策略為時已晚。

S曲線理論

圖中的創新窗口就是實施新增長策略的時機,通常是在增長曲線首次到達拐點時。那麼問題來了,應該怎樣判斷何時抵達了拐點呢?很遺憾,答案是沒有人能夠精準地進行預測。因此,頂尖公司都會未雨綢繆,將創新作為企業經營的常態。
史蒂夫·喬布斯在回歸蘋果時就已領悟到了這點,在2002年,他毅然決然地帶領公司走出已經成熟的電腦行業,彼時蘋果電腦的市佔率始終沒能達到10%以上。喬布斯是這樣向時代周刊解釋的:「相比於微軟,我更想把索尼作為我的競爭對手。」
僅過了8年時間,蘋果相繼推出了iPod、iPhone及 iPad,顛覆性地拓寬了產品的零售渠道,喬布斯宣布將蘋果電腦公司正式更名為蘋果公司。在對iPod進行產品推介時,喬布斯說:「蘋果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動設備公司,已經超越了同行業的索尼、三星以及諾基亞。」

對應於我司,原來數據採集是串口伺服器屬於功能透傳,後面做了功能的衍生,做了IO(AI,DI,DO)模組,鐵塔的FSU;後面再將其原有技術移植到攝影機配電箱監控上,並且加入了軟體運維繫統,使其更加智慧化,也是一種小創新。

5.2 貼近顧客

成功的增長型企業尤其擅長分析用戶痛點,許多公司還會使用「用戶移情圖」等工具來發掘商業機會,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這種洞察用戶的能力正是他們精益創新的基礎:快速進行原型設計、與主要用戶合作、改進產品及商業模式。
如今,很少會有企業願意花時間走出辦公室,與客戶進行近距離的溝通了(除了產品的銷售人員)。讓我震驚的是,IBM在這一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公司前總裁路易斯·郭士納為了加強顧客與企業的聯繫,推行了「熊抱計劃」,要求IBM頂層的50位高層每周都要會見5名顧客,並按時向郭士納提交報告。

親臨現場切身體會顧客需求,能作出一些解決用戶的創新。

我司也在此基礎上在探索,如明年的農業大棚物聯網項目就是最終用戶農戶。能解決最終用戶痛點以前不存在的功能點我們也可稱之為創新。可以與同行業競爭者中創造新發優勢。

5.3 設計師思維

管理者通常負責作出重大決策,但他們並不總能找到好的方向。創新則要求企業開創新的方向,而這正是設計師所擅長的。
蘋果卓越的用戶體驗主要出自喬納森·伊夫之手,作為公司首席設計官的他,既是一位卓越的設計師,也是喬布斯的左膀右臂。
設計師思維需要引入一些不同的工具,成長型企業在設計增長戰略時已經放棄了波特五力模型,因為該模型要求市場必須要有非常明確的邊界,競爭者想要獲取市場份額就要努力跨越這道界限。通常,創新增長戰略需要開闢的是尚未有人踏足的市場領域,依據藍海戰略相關理論及製作商業模式畫布來開創新市場。

桂林飛宇電子科技2013年將四軸無人機上的雲台增穩技術移植到手機穩拍器雲台中,實現了月銷售額增長600倍記錄。

5.4 引領變革

變革通常需要獲得CEO的批准和重視,否則難以施行。由於變革通常需要企業承擔一定水平的失敗風險,如果沒有獲得領導的授意和支援,其他人也不可能冒著風險去做。在最優秀的成長型公司中,變革和創新已經內化為企業的文化。

  • 霍華德•舒爾茨曾發現星巴克已經走入了死胡同,於是他不舍晝夜地飛往世界各地的星巴克門店,親自操刀改革咖啡店的經營模式。
  • Google每周都會空出一天的時間,發動員工進行頭腦風暴,提出新的改革意見。
  • 寶潔尤其重視追蹤新產品或新服務上線後,在收入中的佔比變化。
  • 葛瑞廣告(Gray Advertising)甚至會將失敗的創意進行排名,給其中最冒險的創意提出者頒發「英勇失敗獎」。
    更重要的是,具有創新思維的領導要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亞馬遜的創建者傑夫·貝佐斯曾對員工和股東說:「比起收穫果實,我更關注種下種子,尤其是那些能在5-7年內開花結果的種子。」貝佐斯的這種願景早在他創建亞馬遜時就已成型,他希望自己投資了4000萬美元的傑作能延續萬年。
    喬布斯在推出蘋果最著名的廣告「非同凡想(Think Different)」時,以「致瘋狂的人」為主題,通過一段一分鐘左右的影片勾勒了那些曾改變了世界的「搗亂者」——愛因斯坦、愛迪生、甘地、拳王阿里、希區柯克、理查德·布蘭森等。此後,每位蘋果的員工都清除地了解了CEO對於變革與風險的態度,也更加認可蘋果不斷進行創新的企業文化。

此為頂端企業需要去布局引導投資花費大把人力物力財力去做的。

6 在工作中充分發揮創新思維

6.1 模組化新組合

比如設備有線傳輸改為無線傳輸,無線傳輸採用5G傳輸等來提高傳輸頻寬。

6.2 基於並平化小團隊發揮

發揮小團隊的創新潛能,團隊自身獨立思考,多提創新意見。

6.3 破壞性創新

不用油,用電?->新能源車。

前端請求數據不用主動輪訓方式,用被動更新方式?

事件驅動的編程模式

6.4 經營管理的創新

星巴克:不再是單純的咖啡店,約會的私密空間?舒服的工作空間?閑暇的放空空間?

6.5 訂製式開放式創新

數據組態化用戶訂製式開發,告警自定義式訂製等

6.6 需求大家的群策群力

7 創新激勵

7.1 建議採用

能提高大家工作效率,或者提升程式碼擴展能力,易維護性,或者提升系統性能,獎勵100。

7.2 建議不與採用

限制客觀條件不與採用,但能給大家帶來思考。

大家一起做決策。

8 熊彼特創新理論

熊彼得(經濟學家)說過創新的五種方式:新技術、新制度、新資源、新市場、新組合。


版權聲明:本文為部落客翻譯文章+自己理解,部分程式碼自己寫,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www.cnblogs.com/JerryMouseLi/p/1431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