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要賣掉榮耀!究竟是怎麼想的?

日前,華為出售榮耀手機業務一事似乎已經「板上釘釘」,據國外媒體報道,華為將榮耀手機業務整體打包出售,傳言收購方包括神州數碼、三家國資機構,以及TCL等公司組成的小股東陣營。

在市場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華為戰略性出售榮耀的背後邏輯是什麼?從商業角度看,接盤方有無風險?展望未來,華為會不會將榮耀收回?

擺脫「缺芯」局面 換取非市場因素的改善

當前,在國際大環境不利的情況下,華為手機終端業務面臨較大挑戰,華為手機已經面臨「無芯可用」的尷尬局面,這一趨勢,也逐漸傳導至集團旗下另一品牌——榮耀。

在此背景下,華為必須作出行動,出售榮耀,將讓華為釋放「缺芯」的壓力。

Canalys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三季度,榮耀占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26%。

獨立ICT評論人、公眾號「班門弄斧」主理人孫永傑表示,如果華為出售榮耀,意味著未來的每個季度中將會從榮耀品牌中節省出接近1/3的手機晶片給華為。對於這些騰挪出的手機晶片,華為既可以用來加強在中國智慧手機的出貨(在生態之困未解之時),也可以採取之前戰略性抑制出貨的策略,延長華為手機品牌在市場中的存在和影響力,以換取非市場因素的改善。

公開資訊顯示,華為若出售榮耀品牌及相關業務,將會獲得1000億元人民幣的資產。

產經觀察家、釘科技創始人丁少將表示,2019年華為的凈利潤為627億人民幣,出售榮耀如果能獲得1000億的現金,對於華為來說會有更充足的資金儲備應對各種挑戰,包括消費者業務營收和利潤的下滑。

業內有分析人士擔憂,華為出售榮耀可能會對集團整體營收造成損失,針對這種聲音,孫永傑認為不必過於擔心。

「從榮耀隸屬的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佔比看,以去年為例,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為4673億元,按照去年榮耀銷售收入700—800億元計算,其占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比重為15%—17%左右,占整個華為營收的8.2%—9.3%,並不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隨著華為消費者業務範圍的擴大,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彌補出售榮耀造成的營收損失。」

丁少將則認為,出售榮耀會對華為未來整體營收、利潤有影響,按照一些媒體報道的去年榮耀60億的利潤測算,影響幅度大概在1/10左右。

耗資千億接盤榮耀 風險機會並存

從公開資訊來看,接盤方在手機市場屬性不強,本身所屬供應鏈企業。這些公司緣何接盤榮耀?

1)機會

從商業角度看,榮耀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儘管背靠華為,但其品牌自身也有一定的技術創新、品牌差異的行業優勢。

「在中國市場,華為終端受國際大環境影響,品牌影響力不降反升,在此時間段收購榮耀,依託華為的影響力,市場回饋會有一定保障。」孫永傑補充道。

丁少將認為,一方面,榮耀剝離出華為後,有可能不受美國制裁,榮耀手機業務就能恢復,參考小米的市值,榮耀將來獨立上市後,資本市場想像空間不小。另一方面,榮耀還有除手機之外的IoT業務,這方面市場依然可以挖掘。

2)風險

資本方接盤後,由於不直接面對C端消費者,在管理、經營等方面也會存在一定風險。丁少將指出,接盤方的風險最主要的是評估美國方面是否會認可這次剝離,是否會對榮耀的供應鏈繼續採取限制措施。另外,獨立後若不能與華為深度協同,榮耀的市場競爭力會不會下降。

孫永傑則認為,與華為品牌緊密的耦合度,既是優勢也是未來發展的劣勢。他解釋稱:「倘若與華為緊密耦合的光環退去,榮耀也存在淹沒在中國手機市場的可能,最為關鍵的是,榮耀未來能不能持續保持高創新力,提升品牌影響力。」

關於榮耀未來的猜想推演

前述分析是對華為出售榮耀一事的邏輯進行討論,展望未來,倘若美國禁令變化(寬鬆或解除),華為會不會將榮耀收回?榮耀未來還有哪些可能性?

TechWeb認為,榮耀未來發展走向,需要考慮「非市場因素」的政策變化。

在美國禁令並未改善或繼續惡化的情況下,如果榮耀品牌發展順利,華為未來或將榮耀再次收回,以保證全場景戰略的持續發展。

在此極端情況,華為自身手機業務基本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會被市場高度邊緣化,為了發展手機業務,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持續參與手機產業,保全1+8+N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

「如果非市場因素最終變成利好華為的話,不排除華為藉助榮耀上市,通過入股等資本手段重新控制,甚至讓榮耀回歸華為。」孫永傑如是說。

在美國禁令向好的情況下,榮耀未來發展有兩種可能:其一,華為收回榮耀,繼續擴大手機市場規模,其二,不排除榮耀「反水」,徹底單飛的可能。

丁少將總結道,如果美國在短期內放鬆禁令,榮耀在當前的狀況下很可能還是會被出售。經歷斷供製裁後,華為未來的發展不能寄望於美國政策的挑戰,而是尋求科技自立。

榮耀獨立出去,最好的情況是能繼續保持與華為業務的協同,即便風波再起,華為和榮耀閃轉騰挪的空間也會更大。

華為戰略性出售榮耀:背後有什麼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