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的假自主 NVIDIA 的真可控

NVIDIA 即將以400億美元收購晶片架構公司ARM的新聞,已經在海內外發酵了數天。

討論的焦點也圍繞著ARM能否保持中立性,NVIDIA 需要做什麼來促成交易,中國該不該行使「一票否決權」來阻止等等。

其實,日本軟銀想賣掉ARM來「回血」,並不出人意料,NVIDIA 此前也購買了不少晶片公司,擴張商業版圖的意思昭然若揭。

之所以二者組合能夠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到了呼籲政府「重拳出擊」的地步,無非是「美國公司+晶片」,又一次觸動了國人對「制裁」二字不佳的回憶。

ARM的假自主 NVIDIA 的真可控

ARM過去一直被視作中立自主的選擇,一旦賣身美國企業,那卡起脖子還不是手到擒來。

話說回來,中國可不可以像高通併購恩智浦一樣,通過《反壟斷法》來阻止交易,當然可以,且應該。

無論是最終阻止美國收歸一員大將,還是通過18個月的斡旋期為中國晶片企業爭取寶貴時間,一切都合情合理合法。

不過換一個角度,我們所假象的前提,真的都成立嗎?

第一,ARM真的中立嗎?

很多人擔心ARM的賣身會讓美國的「長臂管轄」更加肆無忌憚,但別忘了,美國的出口管制條例本身就對中國「量身訂製」,即便公司註冊地不在美國,但只要用到美國技術,就會受到影響。

而ARM在英國、美國、印度等全球多個國家進行開發,其實早就無法獨善其身了。

比如今年五月,ARM就直接宣布暫停了與華為的業務。儘管華為已經購買了ARM V8指令集的永久授權,可以長期自主研發ARM處理器,但無法再使用升級後的ARM軟體服務。

換句話說,從日本股東軟銀換成美國母公司NVIDIA ,對於ARM來說只是增加了不可控的概率,其本質並沒有變。

ARM的假自主 NVIDIA 的真可控

儘管ARM一直聲稱自己是一個中立企業,ARM聯合創始人赫爾曼·豪瑟(Hermann Hauser)也發出了「救救ARM」的呼喊來提醒主權問題,但只是為了在博弈中給英國爭取更多的利益。

不要聽一個人怎麼說,要看他怎麼做,赫爾曼並不是不想賣,只是希望NVIDIA 能夠為英國公司提供OFAC豁免,讓他們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ARM技術。

而NVIDIA CEO黃仁勛也積極表示,這項交易會帶領英國走向AI技術大國,主要技術都會留在英國,自己還會「貼補」一點,會與英國政府好好談。

顯然,二者都跟國際主義精神沒什麼關係,更沒有給緩解中美衝突提出什麼有建設性的意見。

第二,備胎RISC-V就靠得住嗎?

自從傳出NVIDIA 收購ARM的消息,中國不少晶片企業也加速了向RISC-V遷移的步伐。

一方面,是因為即便ARM能如其所說保持中立,可NVIDIA 是商業公司,不可能做賠本的買賣。而ARM在被軟銀收購的四年間,營收情況始終不理想。

軟銀集團年報顯示,2020財年(截至2020年3月)ARM業務實現營收19.0億美元,同比增長3.4%,營業利潤-4.07億美元。

400億美金的收購價怎麼回本?提高IP授權費就是最直接的一招,這也會拉升中國晶片相關企業的成本。

ARM的假自主 NVIDIA 的真可控

另一個考慮,則是RISC-V傳說中的開源屬性。RISC-V的推廣者來自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兩點陣圖靈獎得主,被業內看做是能夠在CPU領域和英特爾ARM三分天下的存在。

還將總部從美國搬到了中立國瑞士,以規避美國出口禁令。

那麼,是不是大家集體遷移到RISC-V就安全了呢?

中國和RISC-V的關係一向很好,中科院計算所、華為公司、阿里巴巴集團等在內的20多個中國企事業單位,都加入了RISC-V基金會。

此外,還有大約300家以上的公司都在關注或以RISC-V指令集進行開發。

需要注意的是,RISC-V雖然是「為開源而生」的,但不代表感情就會一直穩定。

要知道,瑞士也是《瓦森納協議》的簽約國家,一旦美歐共同決定對中國進行出口限制,那麼位於瑞士的RISC-V同樣會被掣肘,就像荷蘭ASML的光刻機一樣,說不給就不給。

ARM的假自主 NVIDIA 的真可控

此外,RISC-V與中國的你儂我儂,也得益於中國半導體產業對其生態的推動作用。

在這一新興的AI+IoT熱土,可以吸納更多廠商來加入創新,與強勢的ARM和x86競爭。

從這個角度來看,RISC-V或許是一個短期的避難所,但絕對不像許多廠商宣傳的那樣徹底自主可控。

「國外一開源,中國就自主」,只是一種商業宣傳手段,如果真的將中國晶片的根徹底依附在RISC-V上,要麼是中國自己的生態發展不起來(曾經的熊貓作業系統就是被美國有步驟、有計劃的開源而扼殺的),要麼就是在未來面臨與中國生態競爭的關係。

知之也艱,行之更艱,但獨立自主可控的路,只能我們自己咬牙,而不是寄希望於他人的仁慈。

第三,NVIDIA 真的是美國爪牙嗎?

在這次收購里,NVIDIA 扮演了一個「鐵憨憨」的角色。明知可能會引發眾怒,面對英國、歐盟、中國等監管機構的「為難」,依然迎難而上。

列寧說過,資本家為了利益,可以賣出絞死自己的繩索,這句話在今天看來,卻有著不一樣的味道。

與宣傳中立、開源的企業不停,NVIDIA 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商業組織。

收購是為了補全業務板塊,加強CPU上的能力,來打造更多數據中心通用處理器,從而增強在雲端伺服器領域的吸引力。

黃仁勛也毫不掩飾:「整合NVIDIA 與ARM的實力,將創造出一家在AI 時代站穩腳步的企業」。

ARM的假自主 NVIDIA 的真可控

今年NVIDIA 也相繼收購了以色列晶片廠商Mellanox Technologies,人工智慧企業Deep Instinct,還投資了Datalogue、ABEJA、Fastdata等八家AI公司。

收購ARM,更多的是商業維度的考慮。

資本、市場和產業鏈的全球化,才是對抗「封鎖」「脫鉤」等封閉威脅最有利的武器。

技術或許可以被短時間內封鎖,但中國龐大的AI市場和產業集群,可能是美國商人最不願意放棄的。

一個發生過的例子是,川普政府宣布禁止美國個人或實體與微信及其中國母公司進行任何交易之後,蘋果、福特、高盛、英特爾、默克、大都會保險、摩根士丹利、寶潔、聯合包裹運送服務、沃爾瑪和迪士尼等美國公司都紛紛參加了白宮官員的電話會議,希望遊說白宮縮小行政命令的範圍,也會直接削弱美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同樣的,NVIDIA 如果不積極斡旋,可能反而是給競爭對手送槍。建立在商業利益之上的合作關係,有時候可能比某些「主張」和「主義」更加可靠。

寫在最後

如果中國成功否決了收購,並不代表國產CPU廠商面對的威脅會徹底消失。

如果收購最終達成,也並不代表預想中的ARM晶片架構限制一定會到來。

這只是一次弦音,用他國一顆「科技皇冠上的寶石」來提醒我們,被別人照耀的前路是多麼莫測。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