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編寫測試用例的兩種格式

後台回復「sylan215」,獲精華電子書

閱讀本文大概需要 3.4 分鐘。

2014 年之前,我們組一直使用 Excel 編寫測試用例,從 2011 年開始的 3 年時間裏,積累的 Excel 文件大小將近 3M,體積變大導致文件打開速度越來越慢。

同時隨着項目迭代速度的加快,Excel 編寫用例的效率已經開始拖後腿,經常出現在項目完結後才去追更測試用例的情況。

所以在 2014 年,我們果斷的切換為思維導圖編寫用例,然後一直沿用至今。

思維導圖也叫腦圖,本來是為了做頭腦風暴用的,用它來寫用例完全是藉助這個工具本身的功能而已。

所以最初我們並沒有明確規定導圖的使用格式,只要是可以快速進行需求的拆解,並保證用例對於需求的覆蓋率即可。

可是腦圖相對 Excel 來說,自由度太大了,最終就導致使用腦圖編寫測試用例的格式,出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

比如現在有一個需求,完整的描述如下:

現在有一個 PC 客戶端的命令行工具,這個工具可以接收三個命令行參數,其中,前兩個是數字,最後一個是運算符,運算符只支持加減乘除四種,工具的功能就是把前兩個數字使用運算符做下運算,然後輸出運算結果。

分別使用兩種格式來編寫的測試用例如下圖所示(部分用例):

第一種風格,完全是遵循腦圖的本來用法,屬於層級遞進式,前面層級都是後面層級的前置條件,需要把每一個分支的所有層級全部組合到一起,才是一條完整的用例。

第二種風格,是按照要素歸類的方式,每一層都是同一要素的不同類別,細化到的最後一級就是一條完整用例,前面的層級只是為了讓分類清晰,為了把後面一大坨的最終用例更有條理的進行展示。

相對來說,我更推薦第二種風格。

第一種風格更適合做需求分析,通過思維的邏輯發散,把不同的路徑通過腦圖進行展現,從而激發更多的靈感。

但是測試用例是針對已經固定的需求和實現來做覆蓋,它的前提是固定的,我們用腦圖需要做得,就是把已有的需求和實現,轉換為用例後,再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呈現。

我們需要的,一方面是合理的拆分,比如第二種格式里的第一層,我們按照輸入、輸入順序和輸出分成三塊,後續繼續按第一個參數、第二個參數和第三個參數這種方式進行更細的劃分,所以條理性還是蠻清晰的。

這種格式的用例,在做用例評審時,可以很方便的和需求進行一一對應,能夠很快的確認需求覆蓋率。

另一方面,這種格式的用例,對於用例執行者也是比較友好的,執行者可以只關注用例的最後一個節點,按照指定策略執行就行了,如果是第一種格式,需要每次都從頭看到尾,很容易出錯。

以上,請問你們團隊目前都用什麼工具寫用例?所有人寫用例的格式都是統一的么?目前的方式存在什麼利弊?歡迎留言和我討論。

當然,如果贊同我上文觀點的話,請點個「好看」讓我看到你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