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UCloud上市即大漲116%

  • 2020 年 2 月 21 日
  • 筆記

傾聽創業故事,對接融資需求

歡迎做客【鎂客·請講】欄目

點擊菜單欄-聯繫我們,讓更多人看到你們

UCloud也是科創板首家「同股不同權」的企業。

策劃&撰寫:巫盼

1月20日,UCloud在上交所敲響鐘聲,正式登陸科創板,股票代碼為688158,發行價為33.23元,開盤大漲116%,達到72元,截止發稿,UCloud最新股價為65元,市值約為277億元。

從去年4月開始申報,到12月份同意IPO註冊,UCloud歷時9個月,經歷了4輪問詢,終於正式掛牌科創板,它們成為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也是科創板首家「同股不同權」的企業。

UCloud的成績單

UCloud選擇的科創板上市標準為「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5億元」。

根據UCloud的招股書,其營業收入和利潤情況如下表:

也就是說,從2017年開始,UCloud結束了虧損狀態,開始盈利,這對於一家雲服務創業公司來說實屬不易。

眾所周知,雲服務的固定硬件支出非常高,服務器的採購、數據中心的建設都是巨大的投入,而縱觀全球雲服務市場,能夠賺錢的廠商也是少之又少,所以UCloud能夠在三年前實現盈利可見其實力不容小覷。

目前,UCloud絕大多數收入來源於公有雲業務,核心客戶集中在互聯網領域,下游細分市場包括移動互聯網、互動娛樂、企業服務等等。其中,前五大客戶有遊戲公司、電商公司以及軟件解決方案公司。

即便如此,考慮到當前雲服務市場的宏觀情況以及頭部雲廠商馬太效應增強,UCloud在招股書開篇就詳細闡述了他們所面臨的風險與困境。

受到雲服務產品競爭性降價、固定資產投入的增加以及下游業務的影響,UCloud2019年上半年凈利潤、毛利率等關鍵業績數據下降明顯。

UCloud在招股書中提到,中短期內,他們的基本經營策略是優先考慮開拓業務、擴大收入併兼顧適當利潤空間,因此中短期內其實現規模化盈利存在不確定性。此外,導致UCloud 2019 年上半年凈利潤下滑的因素在短期內可能進一步持續。

所以,UCloud選擇上市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在一級市場融資愈加困難的情況下,必須要通過二級市場來獲取足夠的資金來支持業務的擴張,尤其是關鍵的內蒙古烏蘭察布的數據中心項目建設,關乎到UCloud未來十年內的盈利情況。

UCloud能夠在頭部雲計算巨頭的突圍下走到上市,其技術和產品實力可見一斑。那麼,這樣一家雲計算創業公司,又是如何從巨頭口中搶食,成為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呢?

如何在巨頭之下突圍?

UCloud算是最早入局雲服務的創業公司之一,早期它們將眼光瞄準了遊戲行業,由於入局時間早,再加上足夠貼心的客戶服務,2013年,UCloud一度成為遊戲行業雲服務的老大。

在此基礎之上打好口碑後,UCloud將遊戲行業雲解決方案延續到其他垂直領域。比如後期騰訊雲強勢出擊後,始於垂直遊戲領域的UCloud快速改變了業務戰略,提出了「CBA」發展戰略,即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和人工智能(AI)。

去年,他們發佈「優刻得中立雲,不和用戶競爭的雲」品牌標語,以不做上游業務、避開和客戶競爭作為底線,來突出公司的定位。雖然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歸根結底也給了這些企業客戶一顆定心丸。

同期,UCloud也緊隨騰訊、阿里等入局產業互聯網,並針對智慧城市、智能互聯汽車、智慧媒體、新零售、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能製造七個行業推出雲服務產品解決方案,從UCloud後期幾輪融資也能看出他們在探索更多的下沉場景,拓寬客戶群體。

雖然當前公有雲依然是UCloud的核心業務,但伴隨着頭部雲服務公司的馬太效應越來越強,UCloud秉持着把雞蛋放在幾個籃子里原則,逐步開發了私有雲、混合雲產品,這塊的收入也在持續增長;另外,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業務一直是UCloud着重研發投入的領域,雖然目前收入佔比不高,但未來會是他們新的盈利增長點。

其實到了近兩年,隨着巨頭們雲業務的向下延伸,以及既有創業公司的業務擴張需求,雲服務公司之間的差異化越來越小。

這也意味着雲服務市場必然還會有一輪新的洗牌,面向各個垂直領域的雲服務業務競爭也會愈加激烈。

所以,對於UCloud來說,上市後能否順利地渡過攻堅期,打贏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也是一個謎題。正如它們在招股書中着重強調的投資風險,雲服務創業公司到了這個階段,有些步履維艱,資本市場的支持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