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堅定支持國產化!

6月24日,國內晶圓代工大廠中芯國際召開線上股東周年大會,中芯國際董事長高永崗、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均出席了會議,並對外界關心的產能、市場、供應鏈、運營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從全面緊缺轉向結構性短缺

由於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導致的居家辦公/娛樂、在線學習等需求的激增,再加上汽車市場超出預期的增長,以及智能手機市場的恢復,2020年四季度開始,全球出現了持續性的大面積「缺芯」問題,上游的晶圓製造產能也是持續緊缺。這也促使眾多的晶圓製造廠商紛紛開啟擴產。

但是晶圓廠的建設往往需要2-3年的時間,這也使得「遠水救不了近火」,全面「缺芯」的問題一直持續到了今年年初。

但是,由於今年2月俄烏衝突的意外爆發,全球通貨膨脹加劇,再加上3月底中國大陸華東地區的持續2個月左右的疫情封控,極大的抑制了手機、PC、電視等終端市場的需求和買氣。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 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3.112億台,同比下降11%。雖然國內的手機品牌廠商小米、OPPO、vivo仍佔據着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第三至第五名,但是出貨量同比都出現了20%以上的下滑。前五廠商當中,僅有蘋果保持了同比增長。

中國信通院的報告也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6934.6萬部,同比下滑了29.2%。今年4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1807.9萬部,同比下降34.2%,今年5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2296.8萬部,同比下降32.0%。

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此前發佈的報告顯示,中國大陸安卓手機市場將持續衰退,3月已砍去了約1.7億部智能手機訂單。隨後在5月,又累計砍去了1億部訂單。這也反應了中國大陸、歐洲與新興市場需求的疲弱。

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在一季度的財報會議上也表示,由於俄烏衝突的因素,對智能手機品牌的影響很大,相關地區的銷售額已經完全沒有。在他看來,今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相比之前的預期至少要減少2億部,而且大部分影響的都是中國手機品牌。

最新的報道顯示,受市場需求低於預期的影響,三星智能手機經銷商的智能手機庫存已接近5000萬部,庫存水平超出正常水平約8個百分點。

在PC和電視市場方面,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PC市場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出貨量總計7790萬台,同比下滑了6.8%。奧維睿沃顯示,2022年一季度全球電視出貨量為4490萬台液晶電視+150萬台OLED電視,同比下降6.1%,連續第三個季度出貨規模下滑。

由於PC及電視需求減弱,也直接導致了大尺寸顯示面板市場價格的暴跌。TrendForce公布的6月下旬面板報價顯示,各尺寸價格環比至少下跌超過8%,大部分液晶顯示器、筆記本電腦面板也有超過5%跌幅。其中,各尺寸電視面板已跌破現金成本。

受到上半年終端市場需求同比持續下滑,以及終端廠商砍單等因素的的影響,也直接導致了對於相關半導體芯片需求的減弱。近期,關於手機產業鏈上的芯片供應商(比如高通、聯發科、CSI廠商等)以及部分顯示驅動芯片廠商砍單、降價的傳聞也是很多。

比如在顯示驅動芯片方面,美系外資預計,第二季TDDI 定價季減10-15%(原預計5-15%),隨後第三季再降10-20%;LDDI 定價6 月也會降5-10%,隨着電視和筆電需求持續疲軟,第三季定價再降5-10%。

半導體廠商的庫存也是持續高企。根據Tech lnsight的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整體的半導體庫存天數已經由96.2天大幅攀升到了103.2天。其中,IDM公司庫存天數也從104天增加到了115天。

中芯國際:結構性​短缺將持續 堅定支持設備材料國產化

此外,隨着2020年新建的晶圓廠持續推進,今年下半年將會有較多的新的產能開出。根據TrendForce資料顯示,2022年全球晶圓代工產能年增約14%,其中8英寸產能年增約6%,而12英寸年增幅則為18%。其中,12英寸新增產能當中約65%為成熟製程(28nm及以上),該製程產能年增率達20%。

一方面是市場需求減弱,一方面是產能供應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則是部分芯片的供應依舊緊缺,部分芯片供應緊張的問題出現緩解。這也使得外界對於半導體市場供需關係的走向,以及晶圓代工市場的走向尤為關注。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此前曾表示,雖然目前消費電子及電腦需求疲軟,半導體產業鏈庫存修正也正在進行中,但是車用與高性能計算需求穩定,有些超出供應能力,台積電持續修正生產計劃,進行產品出貨轉換,產能還是非常滿。並預計台積電今年營收將成長30%左右。

顯然,對於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來說,憑藉強大的技術實力、產能及市場地位,目前市場的變化,並未對其今年的預期造成多大的影響,那麼對於二線的晶圓代工廠來說,情況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在24日的股東會上,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也表示,目前市場已不再是全面短缺,而是結構性短缺。比如手機等消費電子,庫存是相對較高的。

這裏面有多重因素,比如國際航運沒那麼好,歐洲局勢不穩,有些原來的購買者現在不買了,國內前一段時間物流也有一些影響。大家現在手裡的庫存比較高,而庫存高的部分產品,它暫時的需求就會大大削減。但也有一些產品(新能源汽車、顯示面板和工業領域相關芯片)原來庫存就很低,一直供不應求,現在還是供不應求。

中芯國際如何應對結構性短缺?

對於終端市場需求減弱的變化,中芯國際表示,正在與產品客戶、終端客戶協調,來做非常精準的預測。同時,公司簽的長約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趙海軍還透露,在2021年第三季度時,公司就跟投資者溝通,預測到了2022年市場可能會發生一些的變化。當時就有考慮到,消費者類、手機類、高壓驅動大屏的問題,要讓其市場基本上變成軟着陸。再將疫情的因素考慮進去之後,目前市場變化的情況和公司去年評估很像。基於此,趙海軍認為公司可以應對目前的市場變化。

具體來說,為應對結構性短缺的變化,中芯國際需要做好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跟客戶綁定、跟市場綁定,簽訂長約並對未來的產品和市場做出規劃。跟客戶協商如何將庫存水位高的產品減少,如何將低庫存、新迭代、新設計、新應用、新升級的產品迅速進入量產。

趙海軍表示,像公司的MCU、超低功耗、電源管理以及驅動這些,現在仍然是供不應求。結構性缺貨的頭部客戶,仍舊是缺貨,還在和中芯國際簽訂長期合作協定。從公司已有的產能來分析,還是不能滿足頭部客戶的需求,並且缺口還是很大。

第二個部分,是中芯國際繼續投資研發,把現在正在做產品平台做到最優秀,使得市場進行調整的時候,保證公司的產品平台能夠憑藉高質量、高競爭力以及更快的迭代速度,首發進入市場。同時,還要做好不同工藝平台的互相順利轉換,保障產能能夠靈活調配,與客戶溝通好後,內部要堅決執行。

資料顯示,2021年,在先進工藝方面,中芯國際多個衍生平台開發按計划進行,穩步導入客戶,正在實現產品的多樣化目標。同時,特色工藝技術研發成績斐然。55納米 BCD 平台進入產品導入,55納米及40納米高壓顯示驅動平台進入風險量產,0.15微米高壓顯示驅動進入批量生產。多種特色工藝平台研發也在穩步進行中,將按照既定研發節奏陸續交付。

趙海軍補充稱,中芯國際在建設工廠的時候,因為買設備買得比較晚,因此可以將28納米、40納米、55納米在一個工廠裏面同時做。而在不同的節點去轉換的時候,可以靈活地把產能轉移過去。

第三部分,是中芯國際的產能擴充需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跟客戶和市場協調同步發展,不做機會主義者。

趙海軍表示,中芯國際今年的產能增量會高於去年,但也並非是大爆髮式的擴產。公司會把新產能聚焦在結構性缺口領域,設備只要進來,就能保證有訂單,有產品平台,有管理經驗。通過穩中求進和循序漸進的做法,使得中芯國際的產能擴充跟市場結構性緊缺的節拍是一致的。

中芯國際董事長高永崗進一步表示,整體來看,今年中芯國際的客戶需求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但公司從去年底開始已經及時將產能分配做了一些調整,把產能轉換去做一些需求旺盛的領域,去做一些增量市場。

另外,中芯國際許多年積累下來的產品平台和產能主要集中在一些細分領域,目前來看,這些領域也正是產業的結構性缺口所在,所以中芯國際現在建立的產能應該還遠遠不能滿足客戶需求,預計今年產能仍然會供不應求。尤其是MCU、超低功耗、電源管理、驅動等領域。

產能增長或低於預期

據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最新的報告顯示,由於半導體設備交期進一步延長至18~30個月,預計將對台積電、聯電、格芯、中芯國際等晶圓廠的擴產計劃帶來衝擊,使得整體的擴產將延後2~9個月不等。並預計2023年晶圓代工產能增長率將由原先預測的10%降至8%。

根據富邦投顧的預測顯示,由於零組件短缺問題,不少半導體設備的交貨時間已經拉長到1年以上,ASML的EUV、DUV設備交貨期最長可能已長達將近兩年。

對於半導體設備廠商來說,越是頭部的資本支出越高的晶圓廠,往往具有更高的優先級。基於此,富邦投顧預測,龍頭大廠台積電今年資本支出履約率將達100%,其他的例如三星、英特爾、美光、SK海力士等一線晶圓廠可以達到90%的履約率,而中芯國際的履約率則只有80%。

中芯國際:結構性​短缺將持續 堅定支持設備材料國產化

根據中芯國際財報顯示,在產能建設方面,2022年初,上海臨港新廠破土動工。京城和深圳兩個項目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前投入生產。

為了持續推進已有老廠擴建及三個新廠項目,2022年依然是投入高峰期,資本開支預計約為50億美元。預計產能擴充幅度將超過去年的10萬片,8英寸約當晶圓月產能或有望提升至72萬片以上。

今年一季報顯示,中芯國際在今年一季度新增了2.8萬片摺合8英寸晶圓產能,預計到今年年底,產能增量將會超過去年。

中芯國際:結構性​短缺將持續 堅定支持設備材料國產化

但由於半導體設備交期進一步拉長,如果按照富邦投顧給出的80%的履約率來估算,中芯國際今年的新增產能可能將只有8萬片約當8英寸晶圓/月。

中芯國際此前也表示,當前設備交付周期進一步拉長,公司在新增產能的達產時間上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推後,但公司會與供應商保持緊密合作,努力按既定目標交付產能。

「產能過剩」不會馬上來臨

另外,雖然自2020年以來,晶圓製造廠商紛紛開啟了大規模的擴產潮,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隨着建廠的完成,產能就能迅速轉化為產量,市場會很快進入到產能過剩。

除了前面提到的半導體設備交期延長,或將導致整體的產能建設出現遞延,同時,從晶圓廠建成到量產,再到滿產仍需要較長的周期。

高永崗強調,按照集成電路行業規律,將現金資產狀態轉變為經營性資產,並開始為企業創造收益這需要較長的時間過程。目前,行業差能建設的周期普遍較長,以一座5萬片月產能的12英寸廠為例,從廠房土建、潔凈室的建設到設備搬入和投產狀態,一般需要2-3年。而投產後的產能爬坡,到最終滿產又需要2-3年的時間,所以,往往從建廠到最後滿產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

趙海軍在股東會上也表示,從整個產業鏈來看,由於大家突然「一冷一熱」、一起扎堆建產能,而在供應商處,如設備、材料(廠商)並沒有增加交貨速度。所以能看到,產業界的產能並不是一下子就供過於求地開出(產能)來了,這有一個非常長期的布局。

積極支持國內產業鏈發展

作為國內第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在持續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也推動了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發展。

趙海軍表示,從10多年前開始,中芯國際就非常主動積極的推進國內供應鏈的發展,包括引進首台套的設備,首批次的材料,對產品進行檢驗評估,然後與供應商一同對產品進行改進。一旦產品能達到量產的要求,中芯國際就迅速的導入量產,實現量產驗證。

據不完全統計,北方華創、中微公司、精測電子、拓荊科技、芯源微、至純科技等國產半導體設備廠商,以及晶瑞股份、上海新陽、滬硅產業等國產半導材料廠商,相關產品已成功打入中芯國際的產線或通過驗證。

比如,今年4月20日正式登陸科創板的國產半導體薄膜沉積設備廠商拓荊科技,其產品也早已成功進入中芯國際的產線。2019-2021年,中芯國際一直是其第一大客戶。

今年6月8日正式登陸科創板的國產CMP設備廠商華海清科,根據招股書披露,2019-2021 年,中芯國際一直位列其前五大客戶。

2021年7月13日,精測電子旗下上海精測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宣布,國內首台12寸獨立式光學線寬測量設備(OCD)與國內唯一12寸全自動電子束晶圓缺陷複查設備(Review SEM)順利出機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結構性​短缺將持續 堅定支持設備材料國產化

晶瑞股份2021年8月1日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表示,公司G/I線光刻膠已向中芯國際等知名大尺寸半導體廠商供貨。

再比如,中芯國際旗下的中芯紹興,根據其在2020及2021年的設備採購招標結果顯示,其採購設備的國產化率分別為22.7%和37.5%。

中芯國際:結構性​短缺將持續 堅定支持設備材料國產化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2月18日,美國宣布將中芯國際及其部分子公司及參股公司列入「實體清單」。這也使得中芯國際採購美國半導體設備及材料等受阻,必須要取得美國商務部的許可。同時,美國商務部還要求,對於10nm及以下先進工藝所需的物品都會直接拒絕。

雖然,美系供應商在獲得美國商務部的許可之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繼續向中芯國際供應成熟製程所需的設備及材料,但是仍是有着諸多掣肘,而且先進制程所需的設備及材料依舊受阻。在此背景之下,中芯國際也進一步加大了對於國產半導體供應鏈產品的支持。

趙海軍稱,中芯國際管理層過去10多年長期達成的共識就是,積極支持國內產業鏈產品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設備、新材料、新器件這方面的應用,平時過程中不斷的導入,在發展的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去使用,將滿足要求的本土產品儘可能的採購進來。

為了做到這一點,中芯國際配備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斷的協調各方面資源來支持國內產業鏈的應用和發展。因為放眼全世界,過去任何一個半導體行業高速發展的地區,都有一個優秀的產業鏈作為堅強的後盾。

所以中芯國際也充分的認識到培育本土產業鏈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得中芯國際和同行的其他公司能夠穩定的向前發展。

此外,中芯國際旗下的半導體投資平台——中芯聚源還積極投資半導體產業鏈企業,助力國產半導體產業鏈企業的發展壯大。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芯聚源已經投資了120家半導體企業,預計2021年已達到200家。所投資的公司遍布EDA/IP、半導體芯片設計、材料、裝備、模組等各個環節,覆蓋從種子輪到Pre-IPO的各個階段。其中就包括韋爾股份、瀾起科技、安集科技、滬硅產業、至純科技、芯海科技等。

中芯國際:結構性​短缺將持續 堅定支持設備材料國產化
△部分已投企業

趙海軍強調,中芯國際不能只作為一個設備的使用者和材料的使用者,只有配合供應鏈上下游的產業鏈一起來學習和發展,才能迅速的把這個行業知識最強的競爭力都建立起來。而更加完善的國產供應鏈對於中芯國際而言,也是安全性的保證,不但能夠保障中芯國際的運營生產連續性,也能保證廣大投資者的資金安全性和回報率。

最後,趙海軍承諾,中芯國際會—如既往堅定的支持國內產業鏈的成長和進步,會把過去做的這些積極主動的做法,繼續發揚光大,越做越好,爭取每年能夠上一個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