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華為小米vivo 大廠的「多屏協同」究竟都有啥不同?

不少看過《頭號玩家》的朋友,相信都對未來VR眼鏡能夠藉助強大算力,呈現出來的一個波瀾壯闊、模糊虛擬與現實的遊戲世界記憶猶新;在《黑客帝國》電影中,人類也通過類似腦針的未來技術進入到了「矩陣」中;而在《阿凡達》電影里,人類則通過意識轉移進入到潘多拉星球原住民的身體,獲得對於機體的控制權。

這是科幻電影為我們呈現出來的最終意識轉移形態。

蘋果華為小米vivo 大廠的「多屏協同」究竟都有啥不同?

仔細想想,之所以能夠出現這種場景場面,在我看來和能動性是離不開的,並擁有很強的結果導向:《頭號玩家》藉助VR眼鏡成功擊退敵方;《黑客帝國》中救世主和機器首領聯合打敗了病毒,最終讓人類和機器獲得暫時和平;《阿凡達》藉助更強大的納美人來對抗入侵者。

不難發現,藉助這些可以實現某一方面的逆轉,更別提還有一個關鍵致勝因素:因對意識進行了流轉帶來的效率提升,最終增加了成功可能。

這些電影,體現了我們對於未來科技的一個暢想,就是希望通過某種「流轉」操作來達成目的,但討論這個話題未免太早。而且部分場景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永遠不會出現,即便VR眼鏡那種類似元宇宙的場景距離當今科技而言,還有很長距離。

蘋果華為小米vivo 大廠的「多屏協同」究竟都有啥不同?

但其實,「流轉」這個聽起來非常玄妙的詞並不難找到應用場景,比如每天使用的手機,可能就有「流轉」功能,數碼終端廠商也在有意無意在推出手機新品時,強調其中一個重要應用場景,即多屏聯動。

簡單來講,這是一種通過同品牌/不同品牌,實現跨屏數據流轉服務。

在不同設備間進行流動操作,核心就是系統。

多屏協同只不過是一個基於物聯網萬物互聯的出口,雖然都是串聯不同屏幕,但不同產品品牌的邏輯還是有本質區別。

尤其以蘋果和華為為代表的具有很強生態環境的品牌,前者已經通過極為穩健的生態系統,形成了獨特的多屏互聯應用場景;而後者在我看來則更為激進,利用鴻蒙的分佈式以及軟總線特性,逐漸有了去中心化的趨勢,而像小米、vivo這樣的後起之秀,也在不斷進行摸索。

蘋果:每個硬件都是中心

其實多屏互聯功能很早就出現在蘋果設備上了,只不過沒有那麼直觀的名字,而是叫AirPlay。它是通過WiFi將iPhone 、iPad、iPod Touch 等iOS 設備上的包括圖片、音頻、視頻通過無線的方式傳輸到支持AirPlay 設備。

蘋果華為小米vivo 大廠的「多屏協同」究竟都有啥不同?

這是蘋果開發的一種無線技術,可以通過無線網絡將蘋果移動設備上的包括圖片、音頻、視頻通過無線的方式傳輸到支持AirPlay設備上,另外還可以通過鏡像功能,將設備上的畫面無縫投屏到支持AirPlay協議的設備上,只要是在同一個局域網就能實現,此外因為自家協議,具有較強的抗干擾性,不過不足是使用的原生投屏協議,此外蘋果設備懂得都懂,只局限在自家設備之間使用。

而作為曾經的蘋果全家桶用戶,AirDrop隔空投送才是我日常使用頻率最高的功能之一,只需要下拉打開隔空投送選項,就能把文件傳送到對應設備上,這項功能不需要非常嚴苛的網絡環境就可以實現文件傳輸。

蘋果華為小米vivo 大廠的「多屏協同」究竟都有啥不同?

而隨着硬件生態的豐富,以及Apple OS系統的逐步完善,不同設備之間的系統交互界面越來越趨同,但其實蘋果賦予每款硬件設備的專業性絲毫沒有降低。

而在使用蘋果全家桶,比如Apple watch、Mac以及iPad進行相互聯動時,蘋果的多屏互聯實際上是在創建中心,這和華為鴻蒙分佈式系統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更加註重硬件產品的使用場景而非去中心化。

比如我目前除了電腦為蘋果外,手頭上的設備都是華為,這在外人看來是有割裂感,其實不然,使用Mac電腦來修圖或者剪輯是要比Windows的Ps和達芬奇要好用一個級別,前者我遇到了丟素材閃退情況,而後者的剪輯邏輯顯然不適合我這種初學者。

蘋果華為小米vivo 大廠的「多屏協同」究竟都有啥不同?

對於這類工作,蘋果的多屏協同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比如通過iPad上邊推出的隨航功能就能輕易拓展第二塊屏幕;連續互通相機以及利用Apple Pencil,把iPad當做手繪板,這都是輔助筆記本工作的;此外用戶還可以通過同一個iCloud賬號輕鬆的同步手機中對照片到電腦。

不難看出蘋果對於硬件產品的做法是術業有專攻。

像速繪連續互通、短訊類信息同步顯示並可在任意設備回復、撥打電話以及FaceTime功能,這種通知信息類的同步其實都是為了讓你更為專註於正在使用的設備,非真正意義上的互聯互通。

在今年WWDC 上,蘋果發佈了一個通過iPhone鏡頭與Mac結合的使用場景,這其實還是為了加強Mac的使用場景,這種從iPhone鏡頭到電腦的方式是「單向」的,而非華為的多機位相互連通使用場景。

蘋果更加註重通過其他硬件產品來輔助用戶當前在用的產品,更加註重功能之間的相互協作。

華為:去硬件「中心化」

前文我也說了,除了蘋果電腦外,我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華為全家桶用戶。

從路由器、智能手錶,到手機、平板、智能音箱、真無線耳機都是華為。其實在硬件產品之間的互聯上,不管是華為也好還是蘋果也罷,甚至是小米、vivo,在功能「串聯」上的都大同小異。比如都可以在智能手錶上打電話;都可以在平板上看視頻時候,通過智能音箱來增強音質;都可以用手機或者平板來控制一部分家電。

如果只有這樣單純的聯通,我可能也就不會是華為忠實用戶。

因為我認為,華為現階段的鴻蒙操作系統實際上是在讓硬件設備「去中心化」,這或許就是未來個人設備的一個體現。

蘋果華為小米vivo 大廠的「多屏協同」究竟都有啥不同?
底層就要開始精簡系統、APP 圖源:網絡

想要明白華為鴻蒙的多屏協同,就需要從底層邏輯說起。在我看來,鴻蒙系統從底層到設備之間的協作其實是一套邏輯,即需要從系統底層減負,這樣才能在目前傳輸條件下,實現高傳輸低延遲,當然對硬件系統的資源佔有也不能過高,還又得能運行安卓軟件。

大家都知道,安卓系統基於Java編寫,雖然是通用語言,具有編寫難度低、流通性好的特點,但是安卓系統是不能與底層系統進行「連通」活動的除非root,而且需要在虛擬機中運行,這樣系統來回讀取,加之安卓系統「讀不懂」JAVA高級語言需要藉助虛擬機來翻譯,這樣在不斷讀取過程中就有碎片產生,因此會大量佔用系統RAM資源,直接導致系統卡頓。

蘋果華為小米vivo 大廠的「多屏協同」究竟都有啥不同?
應用流轉部分演示 圖源:網絡

而鴻蒙的方舟編譯器是用C、C++語言編寫app,取消ART虛擬機,直接編譯為二進制機器碼,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不需要再跑一遍虛擬機,執行效率會得到提升。此外,因為本身架構中的微內核包括了操作系統必要的功能模塊,並有最高權限,如果其他模塊出現問題,其實對於整個系統運行是沒有影響的。

當然解決了軟件運行效率,再藉助微內核的低延遲效率,其實就為應用「流轉」提供很好的驅動環境,華為在對「分佈式軟總線」中是這樣描述的:

「HarmonyOS系統的使命和目標是將不同的設備串聯,成為設備的萬能語言,讓一個系統連接起所有上網的智能設備,實現萬物互聯的終極目標。其核心能力之一,分佈式軟總線讓多設備融合為一個設備,帶來設備內和設備間高吞吐、低時延、高可靠的流暢連接體驗。

通過極簡協議的高帶寬、低延時以及高安全特性,就能解決在不同設備間的互聯「響應」問題。

當然以上說的有點多,如果開個腦洞就是:藉助鴻蒙操作系統,應用進行流轉後,手機或者平板就相當於主機。

比如手邊最常用的設備就是華為手機加上華為平板。對於兩款設備的分工也很明確,手機作遊戲設備,不過有時候還是會覺得屏幕過小,這時通過多屏協同就可以把手機畫面映射到平板中,通過大屏來操作有時候體驗更好。

其實這功能現在小米和vivo也都有跟進,並不稀奇,其實這就是類似投屏功能。

而真正意義上的應用流轉才是稀奇的。

這和多屏協同是有本質差別,比如用華為P50 Pro在開啟多屏協同功能映射到平板上時,手機是處於息屏但不鎖定的狀態,如果此時按電源鍵會直接導致平板連接失敗,而使用應用流轉功能,相當於手機把自己分開一部分到平板中,算力其實還是來自手機。

蘋果華為小米vivo 大廠的「多屏協同」究竟都有啥不同?

多屏協同功能會讓手機屏幕變暗,但不會鎖定 圖源:品玩lzh攝

以《王者榮耀》舉例,多屏協同相當於映射到平板中,平板畫面和手機是同步的;而使用應用流轉到平板,手機可以繼續正常使用,也可以鎖定,而通過流轉到平板上的遊戲,就和安裝在平板中的遊戲一樣,幾乎感覺不到延遲。

蘋果華為小米vivo 大廠的「多屏協同」究竟都有啥不同?
應用流轉功能演示 圖源:品玩lzh攝

此外應用流轉是雙向的,手機上的軟件可以「流轉」到平板;反之,平板上的應用也可以「流轉」到手機。

蘋果華為小米vivo 大廠的「多屏協同」究竟都有啥不同?
也可以把平板上的應用「流轉」到手機 圖源:品玩lzh攝

另外有小道消息,鴻蒙3.0會加強應用流轉功能,同時會藉助流轉到的設備算力,相當於我手機是驍龍版本的,通過流轉到麒麟9000設備上就能藉助麒麟算力,解決發熱問題,這我得舉雙手同意啊。

不過目前問題是支持「流轉」的應用數量有限,尤其遊戲數量更是少的可憐,只支持之前演示中的《光遇》和《英雄聯盟》,而像我在玩的網易氪金《哈利波特 魔法覺醒》就不支持,只能通過多屏協同完成。

蘋果華為小米vivo 大廠的「多屏協同」究竟都有啥不同?

支持的遊戲數量並不理想 圖源:品玩lzh攝

當然在實際應用中,例如摳圖流轉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修圖小白,雖然通過摳圖之後就能流轉到平板等設備上繼續應用,但仍需要最少下載服務卡片;平板中安裝搞定設計(平板自帶),如果集成在系統中就更好了。

總結來看,應用流轉才是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也不難看出其對於未來系統的布局和「野心」。

其他廠商:小米推妙享空間,vivo和蘋果用戶交朋友

而在華為之後,小米也推出了妙享空間,不論是UI還是功能,和華為的超級終端有異曲同工之處,不過因為手頭缺少小米和Windows產品,這裡就不再演示。

蘋果華為小米vivo 大廠的「多屏協同」究竟都有啥不同?

對於蘋果和安卓用戶來講,想進行互聯其實並不容易,這兩主流平台之間看似是一道無法打破的牆,不過依然有國內廠商試圖打破彼此間的隔閡,這對於移動生態來講,是可以起到正向作用的。

早期用戶可以使用安卓原生的Android文件傳輸、鎚子科技的SmartFinder。

蘋果華為小米vivo 大廠的「多屏協同」究竟都有啥不同?

而vivo則更進一步,通過「量子平台」套件實現了Mac端登入。不過在功能方面就「相形見絀」了,只提供基礎的多屏協作功能,和華為功能類似,不過在Mac桌面上使用鼠標滑動屏幕時,手機也沒有暗屏,使用下來只能作映射功能使用,此外還有較高延遲,這都直接影響了Mac蘋果用戶對於安卓適配的質疑,未來還是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從現階段發展而言,隨着5G逐漸普及以及WiFi6、WiFi6+普及,網速下行速率以及上行速率的全面提升為近地傳輸提供了穩定保障,其實之前看某B站百大博主視頻時候我就在想,5G和WiFi6真的有用嗎?

如果放在今天來評述,基於移動終端廠商提出的萬物互聯的多設備聯動場景來看,高帶寬、高頻寬以及低延遲絕對是必備條件。

不管是對消費者還是廠商,無線協議規格越高,體驗越好這點是毋庸置疑。其實從這幾個廠商的多屏互聯體驗來看,感知最強的部分其實就在於延遲,這需要上游無線協議制定方和下游廠商共同解決,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頭號玩家》那種0延遲技術的。

話說回來,其實多屏協同看似就是幾個屏幕事兒,但其實這背後展現了廠商實力。此外,即使有軟件優化實力,而缺少產品線支撐,也是徒勞。而對於消費者而言,其實更多的還是會優先考慮同品牌設備來進行聯動,未來IoT核心賽道玩家只會更少,而對於沒有任何特點,只跟着其他寡頭來「復刻」功能的廠商,其綜合競爭力只會越來越低,也不排除被擠出賽道可能。

眼下像華為和蘋果這樣既不缺研發實力又不缺用戶的品牌,面對亟待解決的問題,還是要第一時間與軟件開發者溝通,最起碼支持多一些的應用。

尤其是華為,也不能都還是宣傳鴻蒙3.0了,支持的「流轉」程序還是演示的那幾個啊,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