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悼念的不是蓋泡麵的Kindle 是過去愛看書的自己

今天下午,亞馬遜Kindle服務號對外發佈:

亞馬遜將於一年之後即2023年6月30日,在中國停止Kindle電子書店的運營。在此之後,您將不能購買新的電子書。對於已經購買的電子書,您可以在2024年6月30日之前下載,並且可以在此後繼續閱讀。

亞馬遜將繼續為Kindle電子書閱讀器提供客戶服務和質保服務。對於在2022年1月1日之後購買Kindle電子書閱讀器並且符合相關退貨條件的用戶,亞馬遜還將提供非質量問題退貨服務。退回亞馬遜的Kindle電子書閱讀器須購買於亞馬遜中國授權經銷渠道,且處於可正常使用狀態。

在詳細條款里,亞馬遜說明了,在2022年1月1日之後通過官方渠道購買的Kindle,在沒有人為損傷的情況下可以退貨。其他的Kindle用戶就只能自己留着用了。

最好的電子閱讀工具

2007年,第一代Kindle發佈,2013年開始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從誕生之初,Kindle就只有兩個特別最明晰的願景:一是不管做的設備怎樣,體驗都是服務於最純粹的閱讀,第二點就是希望能讓用戶在60秒內在Kindle上會找到任何一部他想看的書。

從始至終,Kindle只服務一件事:閱讀。

作為一款消費數碼硬件產品,Kindle的成長周期是相當反常理的,不跟隨摩爾定律快速更新性能,也不會為了吸引用戶頻繁更改外觀。每一代Kindle硬件的更新,都是為了提升用戶的閱讀體驗做出的細微調整。

不同產品線的產品邏輯也只有一個,通過屏幕下更均勻的燈光或者是更智能的冷暖色調節,讓那塊兒刷新速度並不算高的電子墨水屏實現更高的閱讀舒適度。

亞馬遜是家相當本分的公司,所以在官方的介紹頁面最下方,非常明確的列出了Kindle所有在售產品的參數對比圖,供消費者根據自己需求選擇。

對於目前大批只談體驗不列參數的數碼廠商,亞馬遜這點做法值得好評,因為其實Kindle就是這樣,本來就是為了閱讀而生,你買更貴性能更好的Kindle,本質上對於你看不看書這件事並沒有任何決定性作用,改變的,只是細微的閱讀體驗差別罷了。

Kindle對於我來說實在是太熟悉了,剛上大學時候從閑魚花500塊錢淘換到的日版第一代KindlePaperwhite,是我的第一款Kindle。隨後這八九年的時間,每次亞馬遜更新Kindle的旗艦款,我都會第一時間入手。

因為儘管Kindle的電子閱讀器產品從誕生至今一直保持着黑白電子墨水屏這一最基礎特性,但是Kindle每一次更新旗艦款,在設計上看似細微的任何一點調整,放大到整個讀書過程的長時間上,都是大幅度的體驗改善。

非常慚愧的是,儘管手頭的Kindle幾乎一年一換,但我用Kindle看書的頻率,還是遠比當年入手第一款KindlePaperwhite時候低太多了。

但每個用過Kindle的人內心中都有一個共識,就是電子書閱讀器,只有兩類,一類是Kindle,一類是其他。

很長一段時間,對比其他電子閱讀工具,Kindle的優勢不止在可以舒適閱讀的硬件,還有隨時可以購買到最新數據的軟件體驗。

舉個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例子。18年4月時候,庫克傳海外發佈。我在亞馬遜平台之前就預購了一本實體書,但是實體書送貨時間可能要到6月,即使是我用海淘的方式,可能也得等上一周,但是好在Kindle版本的庫克傳同步也開售了,我直接中國亞馬遜購買,一分鐘以內就推送到我的Kindle還有我手機的Kindleapp上了。

但這樣的體驗,在明年,都會畫上句號。

Kindle的衰亡,從自認泡麵神器開始

不可否認,在過去幾年,Kindle一直是個沒什麼存在感的設備。似乎每一篇寫Kindle的文章,都會說到Kindle的衰敗,是從智能手機普及,數字媒體興起開始的。

確實,Kindle誕生的同年iPhone發佈,智能手機無論是硬件能力,聯網體驗,還是各類功能的發展速度,都遠比Kindle快。

網速的發展速度,也開始讓人們火速從自己只能刷文字段子的小手機屏幕,飛速發展到,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通過數據流量在全面屏手機看短視頻。

似乎是人們不愛看書了,大環境不好,所以Kindle越來越小眾,所以走向了終結。

似乎亞馬遜中國自己也接受了這種心理設定,決定躺平,甚至開始自嘲。前幾年亞馬遜在天貓平台投放了一組廣告,廣告圖片是Kindle放在了一桶泡麵上,官方廣告文案是:蓋Kindle,面更香。

是用戶不愛讀書,只知道用Kindle蓋泡麵了嗎?事實並非如此。

2022年,第19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公布,數據顯示,在傳統紙質媒介中,2021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讀書時間最長,為21.05分鐘,比2020年的20.04分鐘增加了1.01分鐘;人均每天讀報時長為5.22分鐘,少於2020年的5.71分鐘;人均每天閱讀期刊時長為2.96分鐘,少於2020年的3.25分鐘。

在數字化媒介中,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間最長。2021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長為101.12分鐘,比2020年的100.75分鐘增加了0.37分鐘;

人均每天互聯網閱讀內容接觸時長為68.42分鐘,比2020年的67.82分鐘增加了0.6分鐘;人均每天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長為11.78分鐘,較2020年的11.44分鐘增加了0.34分鐘;

人均每天接觸Pad(平板電腦)的時長為9.82分鐘,較2020年的9.73分鐘增加了0.09分鐘。

人們的閱讀習慣可能變了,但絕對不是不愛看書了。

Kindle的成功,在於只服務閱讀,而Kindle的失敗,在於固執與懶惰。

Kindle的使命是服務閱讀,讓閱讀體驗更舒適,更便捷。但實際上,Kindle的硬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服務的都是讀書人中很小的一部分。

特別在意閱讀質感的人,會直接選擇紙質書購買,而對閱讀體驗沒那麼在意的人,也很難另外花個幾百甚至上千,去專門買一台Kindle來看書,畢竟大部分的輕量化閱讀行為,用iPad或者是手機,體驗也沒多糟心。

而對於真正長期使用Kindle硬件的人來說,Kindle每一次的更新,幾乎是完全無法引發換機意願的。

在過去10年,Kindle這件產品最大的硬件形態,是發佈了Oasis,用實體按鍵的回歸和楔形機身的設計,來提升閱讀體驗。

而在最近幾年,Kindle頻繁的去靠更新機身顏色企圖吸引新用戶,顯然也是一種很容易讓人理解為「佛系放棄」的無用市場動作。

Kindle還能更好嗎?顯然可以,彩色電子墨水技術已經不是個不可量產的新技術,Kindle在提升握持感的工業設計層面也有很多進步的方向與可能,但亞馬遜並沒有選擇投入資本去搞研發,精進Kindle硬件。

而是反覆搖擺,在中途推出Kindlefireworks平板但毫無競爭力,敗給iPad後,又回到了依賴傳統電子墨水屏的傳統路徑上。

被時代拋棄,是必然結果。

不是你不配Kindle,是Kindle配不上你

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我配不上Kindle。

因為作為一個科技博主,我自己很清楚Kindle的硬件已經體驗夠好了,軟件也足夠方便了,但自己確實因為工作忙碌,閱讀時間越來越少了。

所以在所有科技硬件中,我把Kindle放在了一個很神聖的內心位置中,甚至還曾經寫出過:只要文字魅力不死,Kindle就依然迷人。

但我後來逐漸發現,不是我自己配不上Kindle了,是Kindle跟不上時代了。

我們抨擊定向推薦,抨擊手機遊戲,抨擊短視頻,抨擊這些不停塑造信息繭房且佔用了我們大量業餘時間的新事物。但我們也忽視了,技術只是手段,在新媒體上獲取信息的動作,都是由我們自己一步步做出的選擇。某種意義上,信息繭房是我們親手構建起的。

這就像明明快遞行業已經可以讓任何一本實體書上午下單,下午送達,Kindle買了,隨時拿出來就可以閱讀,但很多人還是不會看書。

不是大環境不好,是自己壞了大環境。

十多年時間,無論是有聲書籍,還是國內類似於微信讀書的,依託於智能手機或者是平板的電子閱讀內容,已經在軟件層面,逐漸超越亞馬遜當年力推的Kindle商城。對於任何一名有閱讀習慣的用戶,Kindle商城的內容大部分都不再是獨佔,保證舒適閱讀體驗的Kindle設備,也不是一個必須要隨身攜帶的設備。

那我看,Kindle在中國的消亡,也並不是個多麼值得可惜或者悼念的事情。

大概率,你懷念Kindle,並不是懷念Kindle本身,而是懷念當年那個可以沉下心去看書的自己。

你悼念的不是蓋泡麵的Kindle 是過去愛看書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