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萬給9歲女兒打「性抑制針」:這屆中國家長更卷了

近日,杭州一位家長稱,為了讓9歲女孩長高,半年花10萬去打性抑制針,消息一出,迅速衝上熱搜。

新聞出現後,網友爭相討論,性抑制針也能增高?它和生長激素這類增高針有啥區別?家長是否過於敏感孩子身高了?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大部分中國家長的共識。但是這屆家長對於孩子身高的期待似乎越來越高了。

中國婦幼保健中心曾對中國9城56家幼兒園家長進行調查,發現有36.68%的家長希望男孩子身高達到1米8,有64.82%的家長希望女孩能夠長到1米65以上。在百度貼吧增高吧里,有549010個年輕人和家長分享各種增高經驗,從摸高、喝牛奶、求偏方到吃藥、打生長激素、性抑制針,無所不用其極。

孩子身高是如何變得這麼重要的?

其實不難理解,身高對於人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學生時期,矮個子可能更容易受到高個子同學的欺負。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同學總是令人懼怕和羨慕。每長一個年級,彷彿重新獲得新特權和視野。到了適婚年齡,經歷過相親的一定會有感觸,身高是相親市場邁不過的議婚籌碼。

2021年網易數讀爬取了豆瓣9個相親小組的52285條徵婚貼,發現並整理了男女找對象標準的16個關注詞:

花10萬給9歲女兒打「性抑制針」:這屆家長更卷了

從數據中可看出,在相親標準上,女性最在意男性的身高。和女性關心的條件相比,身高在單身男性關心的對方條件中也名列第二,身高是相親市場的議價高頻詞。

高個子還有很多「隱形福利」,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研究表明,身高在145~180cm的法定工作年齡段的男女,身高每增加5cm,樣本人群的年收入會增加3~5k。

不難理解一個直觀的結論是,個子高的人享受着天然的優待和高看一眼,因此他們更自信,也會認為自己更能勝任工作。成年人經歷和觀察到的身高認知,就這樣固化下來,一遍一遍轉移到對孩子身上。

為了讓孩子長高,近年來很多家長已不滿足於運動、食補等常規性方法,開始為孩子注射用於治療矮小症的生長激素和性抑制針,一天一針或一周一針。

花10萬給9歲女兒打「性抑制針」:這屆家長更卷了

都是增高針,生長激素和性抑制針有何區別?

先明白一個概念:人的生長激素,主要生理作用就是促進機體合成代謝和蛋白質合成,刺激骨骼生長。至於被家長視為「救命稻草」的生長激素,嚴格來說叫做重組人生長激素(rhGH),是一種補充治療性藥物。

它是利用基因重組人的生長激素,化學結構和人分泌的生長激素完全一樣。作用於人體相當於給骨骼發育按下「快進鍵」。與生長激素不同的是,性抑制針可以給骨骼發育按下「慢放鍵」。

通過抑制性激素釋放,給骨骼生長留足時間,達到增高目的。生長激素和性抑制針並非給孩子增高的「萬能葯」。

新聞中的9歲女孩打的是「雙打」,即同時打性抑制激素和生長激素。對於身患中樞性早熟的她來說,這是一次對症下藥的治療,但對於那些個子矮的孩子而言,這樣的選擇是有風險的。

因為生長激素和性抑制針並非給孩子增高的「萬能葯」,其在用藥範圍、劑量、方法、療程都有嚴格的規定。

關於打抑制發育針問題,浙大一院兒科主任王春林提出專業的看法——「中樞性早熟的孩子,才可能需要打抑制針。」

「女孩的發育普遍提前了,近4%的女生在7歲時就開始乳房發育;最近三年受疫情影響,孩子運動少,營養好,確實會造成一些孩子發育比較早。但一定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程度,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並非所有的性早熟兒童都需要打針。」王春林說。

而對於生長激素治療,2008年中華兒科雜誌發佈的《矮身材兒童指南》,指出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甲狀腺功能降低、糖代謝改變、特發性良性顱內高壓、股骨頭脫落壞死,注射局部紅腫或皮疹,誘發腫瘤的可能。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小兒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主任張一寧認為,藥物是用來治療疾病的。不是說覺得矮,想長到多高,就打點生長激素,這非常荒謬。

從科普的角度來說,孩子能長多高,一靠基因遺傳,二靠後天努力。家長與其過分關注要不要給孩子打各種「增高針」,不如在定期測身高、科學鍛煉、合理飲食、充足睡眠上等方面給孩子制定計劃,這樣更划算。

花10萬給9歲女兒打「性抑制針」:這屆家長更卷了

(審核:吳晞,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