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系列第一篇-技術人員的去技術化和多元化

  • 2020 年 2 月 13 日
  • 筆記

「轉眼間到了 2020 年,今天跟同事聊到了 35 歲的話題,翻出一篇三年前的文章,滿滿的回憶

技術人員到了一定階段總會考慮一個問題,當有一天我不做技術了,或者說不能做技術了,我能做什麼?

某一領域的某項技術,隨着社會的發展,商業模式的變化,技術本身的更新迭代很快,技術人員是否能夠長期跟隨技術變更的速度?

一些媒體從業者,科技媒體極客,各行各業共同推動各自的行業向前發展,因此每年都會出現演變出不同領域新概念,比如移動互聯網,物聯網,O2O,大數據,AR 等,面對這些我們如何去追?

至此,技術本身在變,行業特點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變。

以上兩個問題引出今天文章的主題,去技術化

去技術化

從我本人多年的一線技術經驗,和與朋友交流總結出了一些想法。

技術開發,特別是互聯網開發以應用型開發,最好能夠本着學以致用為目的,解決具體問題的想法來進行。技術實現更多的情況考慮與實際業務,商業模型的契合度。雖然是技術人員,但是在工作中應該考慮投入技術投入產出比,追求高投入。

技術工作做的久了,難免產生慣性思維,一方面有那種精益求精的自我驅動,充滿理想主義,一方面是整天對待機器,以讓程序順暢運行,機器愉悅為標準。而現實中,我們過多的要與具體的人打交道,而人是複雜的感情動物,這樣想來,有些技術人員不善於溝通,不樂於社交,正是差距逐漸拉大的主要原因。

如何去做呢?

或者說該如何走出局限性,提前做些預警,以免自己職業生涯被所在行業淘汰,被周圍的人淘汰?

首先,應該讓自己的技能,手藝多元化,簡單來說是掙錢的技能和機會多樣化,平時在工作中積累相關的技術,做一些相關領域的跨界,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投資和嘗試。

再次,可以做一些標準化的輸出技術服務,或者說趨於標準化的技術服務。技術總是向前發展的,而技術的本質總會有一條軌跡,正是多年技術工作者應該沉澱下來的經驗和能力,樂於分享和總結,或許可以收穫更多。

那麼問題來了,需求多種多樣,技術分類千差萬別,從業人員技術水平,教育經歷層次不齊,需求萬種,如何標準化?目前我也是在實踐中,還沒有成型的經驗輸出。

重新學習和知識梳理

再次一點,重新學習和整理自己的知識結構,系統化的學習,包括大學研究生,行業人員俱樂部,專業人群聯盟等多種方式。目的是重新整理知識結構的同時,促進交流溝通,加強同業或者跨界合作。

最後附上 《精進》中關於 精益創業的另一種解釋

某種程度上,人生就如同創業一樣。在人生的航線上,我們也面臨著不可預知、無法確定的未來,雖然我們可以對未來訂立高遠的目標,制訂完美的計劃,施加種種美好的遐想,但這些事前的勾畫卻總被猝不及防的現實打擊。

從現在開始,做出改變。

技術是基石,尊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最後補充一句,以免讀者誤會:技術是基石,尊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當成一門科學去探究。有時間單獨寫一篇文章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