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出手 歷史性「限塑令」要來了

2月28日至3月2日,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續會(第一階段會議於2021年2月召開)在肯雅首都內羅畢舉行,作為世界環境問題的最高級別決策機制,此次大會重點關注塑料污染、綠色回收和化學廢棄物管理等命題。

會議討論制定了首個應對塑料危機的全球協定,並通過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終止塑料污染決議(草案)》。

決議指出,要建立一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到2024年達成一項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涉及塑料製品生產、設計、回收和處理等整個生命周期。

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安德森表示,這是自2015年《巴黎協定》以來最重要的國際多邊協議,能稱得上載入史冊的重要時刻。

當前,塑料污染已經成為僅次於氣候變化的全球性環境污染焦點問題。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1年報告顯示,1950年至2017年期間,全球累計生產約92億噸塑料,其中塑料回收利用率不足10%,約有70億噸成為塑料垃圾,預計到2040年,全球每年將有約7.1億噸塑料垃圾被遺棄到自然環境中,在海洋垃圾中,塑料佔比高達80%。

儘管環保組織們對塑料的好評日益下滑,但不得不承認,在塑料問世的百餘年裡,憑藉質量輕、穩定性好、可塑性強等一系列優點為工業進步創造了巨大貢獻,多名科學家因它獲得過諾貝爾獎,廉價耐用的特質也給人們的生活帶去了諸多便利。

但另一方面,令人詬病的缺陷也在於它很難自然降解。

作為從石油或煤炭中提取的化學產品,廢舊塑料袋埋在地下200年都不會腐爛,殘留在土壤中會破壞通透性,使土壤板結,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同時還會污染地下水,如果動物誤食,甚至可能導致自身消化道梗阻而死亡。

選擇焚燒更加不是良方,塑料含氯,受熱後會產生大量如二噁英、多氯聯苯等有毒致癌物質,引發呼吸系統的疾病,若孕婦在含有一定量二噁英的環境下生活,嚴重可能引發流產或胎兒畸形風險。 

到底該拿塑料怎麼辦,一直是世界性難題。

中國應對塑料危機

由於白色污染中有59%來自包裝和農膜塑料製品,而中國既是塑料製品生產和消費大國又是農業大國,因此,塑料危機一直是國內環境治理的重頭戲,回顧我國關於限塑政策的發佈,可以看到明顯的加碼。

1999年1月,國家經貿委發佈《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批)》,規定2000年底前全面禁止生產和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飲具的文件,是我國首個限制塑料製品使用的政策。

2008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規定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實行有償使用制度,正式開啟了我國的「限塑1.0」時代。

聯合國出手 歷史性「限塑令」要來了

多年來,正規商超中的塑料購物袋的使用量肉眼可見的減少,儘管購物袋售價只有幾毛錢,但從無償到有償的變化,讓人們的觀念有了關鍵性的扭轉。

但伴隨快遞、外賣等新業態的出現,各類塑料包裝增量使初版「限塑令」的施行效果遠低預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2018年的十年間,塑料製品年產量持續正增長,儘管增速放緩,但塑料製品累計增長量依舊在2014年突破了7000萬噸。

2020年1月,升級版「限塑令」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提出了系列政策措施,明確將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快遞塑料包裝等納入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製品範圍,並建立形成治理塑料污染的長效機制。同年7月,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壓實責任。

這一加強版的限塑令對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利用全過程環節進行了規定,地域也從省會大城市開始,再到地市級、縣級、農貿市場漸進貫徹,尤其是有機結合禁止、限制、替代三方面,對塑料製品污染問題做了系統化管理,不只是禁和限,還考慮到替代品,強調可循環再生利用等先進技術,更具實操可行性。

2021年7月,發改委出台《「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要求科學合理推進塑料源頭減量,嚴格禁止生產超薄農用地膜、含塑料微珠日化產品等危害環境和人體健康的產品,鼓勵公眾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深入評估各類塑料替代品全生命周期資源環境影響。因地制宜、積極穩妥推廣可降解塑料,健全標準體系,提升檢驗檢測能力,規範應用和處置。

可以說,每一次重磅政策驅動都會增加對可降解塑料的需求。華安證券預測,到2025年我國可降解塑料需求量可達238萬噸,市場規模477億元;到2030年,預計我國可降解塑料需求量可到428萬噸,市場規模855億元,發揮空間巨大。

此次聯合國環境大會歷史性的推出「全球限塑令」,無疑也將加速材料市場的技術迭代,對做塑料替代產品的研發製造公司來說,是值得期待的利好,廣闊的市場輪廓將被描摹得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