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跑出很多大蝸牛 捉回家做大餐?小心中毒

最近雨水增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到雨後成群活動的大蝸牛?

這些小傢伙探頭探腦的看着很可愛,但沒有防護措施千萬別去捉它們,更別想帶回家煮了吃。

不少蝸牛體內攜帶寄生蟲,小心病從口入。

下雨天跑出很多大蝸牛 捉回家做大餐?小心中毒
雨後出現的大蝸牛,圖片來源微博

其實不只是蝸牛,不少動物都是看着美味,但只要食用方法稍微不當,就會給食客帶來危險。下面咱們就來給大家打打預防針。

非洲大蝸牛 老鼠的「幫凶」

在講這個之前,不得不說一個三十幾年前的驚悚新聞:

1985年6月27日,台灣知名醬油廠金蘭食品董事長鍾秋桂一家在生食非洲大蝸牛之後,身體不適住院,結果一家五口死亡。

醫院方給出的死亡原因是:因生食非洲大蝸牛導致感染廣東住血線蟲,從而引發急性腦膜炎死亡。

我們來審一下此案的直接兇手——廣東住血線蟲。

廣東住血線蟲是住血線蟲科的寄生蟲,因為會寄生在老鼠的肺部,又被叫作鼠肺蟲。

它是人畜共患的病原體,會入侵到人體中樞神經或腦脊液中,引發腦膜炎,引起頭痛、發熱、面部癱瘓等,情況嚴重可引發痴呆,乃至死亡。

奇怪,鍾秋桂一家吃的明明是非洲大蝸牛,又不是老鼠,怎麼被鼠肺蟲害了呢?

其實非洲大蝸牛給老鼠做了幫凶!

下雨天跑出很多大蝸牛 捉回家做大餐?小心中毒

非洲大蝸牛(Lissachatina fulica)是腹足綱動物,為陸棲蝸牛。俗名褐雲瑪瑙螺、菜螺。

當年,下條久馬一教授從新加坡引進台灣,但因為缺乏管理,造成外來種入侵,被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之一,嚴重影響各國田間生態。

下雨天跑出很多大蝸牛 捉回家做大餐?小心中毒
雨後出現的非洲大蝸牛,圖片來源見水印

廣東住血線蟲的生長分為三個期:

第一期幼蟲:廣東住血線蟲的卵在鼠類體內孵化為幼蟲,經鼠類糞便排出體外。

第二期幼蟲:非洲大蝸牛等軟體動物攝食時不小心攝入含住血線蟲的鼠類糞便,廣東住血線蟲進入蝸牛等軟體動物體內。

第三期幼蟲:一些無知又可憐的人類生吃非洲大蝸牛,住血線蟲隨之寄生於人腦中,且不再繼續發育。

非洲大蝸牛的入侵之地,包括了各種鼠類頻繁出沒之地,因而很容易成為廣東住血線蟲的宿主。

那麼,如何食用非洲大蝸牛才安全呢?廣東住血線蟲的弱點很明顯——怕高溫,而且是不太高的高溫就能要了它的命。

一般來說,專業的廚師在料理蝸牛時,無論是快炒或烹煮,最起碼要將其放在70攝氏度以上的加熱條件中,並持續加熱二分鐘以上,才可給食客食用。

河魨:「珍饈」與「鴆毒」只在反掌間

河魨體內含有一種強力的精神毒素——河魨毒素(簡稱TTX),TTX能截斷人體肌肉細胞中的快速鈉陽離子流,因而抑制肌肉收縮,最終導致人的肌肉麻痹,乃至休克而死。

下雨天跑出很多大蝸牛 捉回家做大餐?小心中毒
球刺魨,圖片來源 Wikipedia

閑話不多說,我們給河魨做個解剖,分析其毒素,才能知道如何安全食用。

NO.4 河魨肌肉——河魨活着的時候肌肉不含TTX,但死亡後內臟中的毒素可滲入肌肉(夠陰險),這部分肌肉常被拿來烹飪、腌制,或做成罐頭、魚鬆。

NO.3 河魨血液、眼睛、鰓和皮膚——河魨皮經常被用來做食用明膠,血液則是做化肥的好原料之一。

NO.2 河魨肝臟——TTX在醫藥上對某些疾病有療效,因此也被用來做醫藥提純,河魨肝就是提純TTX的重要原料。

NO.1 河魨卵巢——此部位TTX含量最高,所以一切和母河魨相關的處理,師傅們都會更謹慎。也因為毒素含量超高,河豚卵巢還有一個好用途——殺蟲。

總結來看,涉及我們食用的部位有河魨的肌肉、皮膚、以及肝臟(藥用)。

怎麼處理才是科學安全的呢?

TTX弱點總結:

弱點一:怕高溫。

烹調時溫度200 ℃時,加熱2分鐘就可破壞大部分的TTX。

弱點二:抗鹼性弱。

烹調前用5%濃度的碳酸鈉漂洗2小時以上,可以有效降低 TTX含量。

當然,這之前還有最重要的一部,徹底摘除清理其劇毒內臟。

黃鱔:抓活的,現殺現吃!

毛血旺里的黃鱔段有多少是衡量老闆實在不實在的標準之一。

黃鱔確實好吃,但我們會看到很多水產店或餐館都會強調黃鱔要「現吃現殺」,彷彿必須廚師賦予黃鱔死亡,黃鱔不能自己先死,這是為什麼呢?

下雨天跑出很多大蝸牛 捉回家做大餐?小心中毒
黃鱔的體形和鰻魚有相似之處,均為體形細長類似蛇形,無鱗,有粘液分泌,體長可達100公分。但事實上它們在分類學上並不相同。然而習慣稱呼常會混為一談,如將鰻魚稱為白鱔等。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原來,黃鱔體內存在組氨酸物質,這倒是沒有毒,組氨酸是存在於蛋白質中最普遍的幾種氨基酸之一,其結構式如下:

下雨天跑出很多大蝸牛 捉回家做大餐?小心中毒

當黃鱔死亡之後,組氨酸在脫羧酶和細菌的作用下,轉為組胺:

下雨天跑出很多大蝸牛 捉回家做大餐?小心中毒

敲黑板!成人攝入超過100毫克組胺便會組胺中毒,輕者頭暈、心跳加快、伴隨嘔吐噁心,皮膚還會出現紅腫發癢;重者呼吸困難甚至昏迷不醒。

實驗證明,產生大量組胺的死鱔魚屍體,經過1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加熱,其組胺也不易被破壞,因為黃鱔盡量「現吃現殺」為妙。

蠶蛹:百病纏身的傢伙

蠶蛹以其豐富的蛋白質和氨基酸,成為重口美食派強力推薦的另類美食,但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有關因食用蠶蛹而中毒的新聞和病例越來越多。

小小的蠶蛹怎麼也會引起中毒的發生呢?

下雨天跑出很多大蝸牛 捉回家做大餐?小心中毒
柞蠶蛹,圖片來源黔農網

其實,蠶蛹引起的中毒事件原因繁多,可以說,可憐的蠶蛹本身就已經是「百病纏身」了。這裡列舉兩種常見的情況:

情況一:蠶蛹被各種雜菌污染。

蠶蛹感染了多種細菌 、真菌,這些傢伙經過肆意繁殖,進而霉變產生毒素,讓蛹的蛋白質變性,並分解產生毒素 。

對策:蠶蛹不能放太久再食用,一般冬天不要超過一周,夏天一天內食用完。

情況二:蠶蛹本身還容易患上「自身特色病」,即它本身會被蠶卵、蠶粉傳染上「微粒子病」,這種病由寄生在蠶體內的微孢子蟲引發,食用這種蠶蛹極易中毒。

對策:學會辨別。發黑或呈粉紅色、有麻味、辣味的蠶蛹,不要食用。

想不到,很多美味吃起來危險可不小。你還知道哪些「危險」美食?歡迎來評論區討論哦。

參考資料:

[1] 養殖河豚魚中河豚毒素安全性研究, 江濤等, 第八屆亞太醫學毒理學大會暨全國中毒控制與救治論壇(2009)

[2] 河魨魚食用安全與加工利用, 李振等. 《漁業現代化》2006年05期

[3] 非洲大蝸牛在中國研究現狀及展望, 郭靖等. 《南方農業學報》2005年04期

[4] 食用鱔魚四須知, 徐安全. 《中國食品》199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