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做科技第一的金融公司,不是好的養老去處

  • 2020 年 11 月 20 日
  • 筆記

這裡是《齊姐聊大廠》系列的第 15 篇

每周五早上 8 點,與你嘮嘮大廠的那些事

小齊說:

大家周五好~今天是《齊姐聊大廠》系列的最後一篇了。

可能大家並不清楚這一篇文章的製作成本和來源,今天先和大家叨叨兩句。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文章是怎麼來的?

我本身不是 CS 科班出身,身邊的朋友在互聯網公司的很少,而這半年來疫情宅家也沒有社交活動,接觸的人也很少。

為了這個系列,我更多的是要去聯繫一些陌生人,比如去 Linkedin 上加人,然後問人家是否願意參與,答應之後我還需要和他聊天,引導的問些問題,最後再整理編輯排版出來,比我自己寫文章還要費時間費精力費錢

就像當年找工作一樣,我一共給上百個人發了消息,回復我的大概有 10%,最終能夠拿到的只有這 15 篇文章。。當然了,也是有其他好處的,比如鏈接到了這些人。

隨着這個系列閱讀量的逐漸走低,我決定不再更新了,讓自己休息一下,也需要維護已有的這些關係。

如果你喜歡這個系列,還請轉發支持一下,謝謝大家~


今天這家公司有點特別,可能不了解金融行業的同學不清楚,先做個小介紹。

Bloomberg 這家公司只做一件事:提供 Bloomberg 這個軟件(文中的 terminal),是一個集金融信息、數據、社交為一體的軟件,幾乎所有金融公司都需要的,價格也非常昂貴,可以說已經壟斷了整個行業。

國內對應的軟件是 Wind,當年在券商實習時都是要天天用的,當然國內也會用 Bloomberg,畢竟需要獲取國外的數據,但是因為太貴,所以只會在某些部門裡才有。

Bloomberg 是標準的 Fintech 公司,私人企業,創始人Mike Bloomberg 曾是紐約市市長,目前公司年收入 100 億美金左右,最近還傳言要「借殼上市」,就是一種 SPAC 的方式,這個就不多展開了,來看作者的工作感受吧。


Bloomberg 大半年,感受不少:

不同職業的人眼裡,這家公司的定義是完全不同的。

  • 純碼農眼裡,這是一家金融公司
  • 金融人眼裡,這是一家軟件公司
  • 老百姓眼裡,這是一家電視台(以至於我父母一直認為我在電視台工作);
  • 我個人眼裡,這是一家fintech 公司,terminal 給華爾街提供數據和諮詢服務(infrastructure),而 IB 是金融從業者的 facebook(ecosystem)。

公司文化

我覺得感受最深的, 或者說 BBG 最大的優點還是Culture 非常贊!感覺大家都挺開心 + 挺 nice, 千金難買爺開心呀!

有幾點:

a. wlb 很好

可能是產品和商業上很成熟, 所以技術角度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壓力。總之我目前只算使出 50%的心力,就算 performance 不錯 + 自己開心。

b. Tech 員工扁平化

組裡有 tech lead (就是直接管我們的 manager),上面有 manager(相當於其他公司的 senior manager)。

Tech lead 同時要規劃項目,管理人員,自己也依然要寫代碼;所以跟直屬 manager 交流沒任何問題。當然了, 對於能力超長的技術大牛,扁平化反而不是好事。

c. 把員工當做 asset, 尊重員工

對於 SDE 新人提供三個月的 training(貌似過去培訓大半年);這也反應出公司的心態,就是期待員工會很長久的呆在這裡。考 CFA 會報銷,修 part-time degree 也會報銷一部分。還有一個細節,有 HR 或者 journalist 這種純文科員工,只要會 coding 居然也能內部轉成碼農,真是新奇。

d. 貌似從來不開除碼農

這是 good culture 的重要原因。因為大家不愁生計, 不用擔心亞馬遜那種 PIP,這種環境下大家自然更加友善,願意相互幫助。只要你願意,可以做到退休。

2008 年金融危機以及現在的疫情疫情期間,Bloomberg 都是在招人的,正好網羅從其他公司被迫失業的人才。

e. 人才來源

首先, 可以看到很多氣質完全不同的金融人才,挺有意思。

其次碼農這邊的話主力是兩類,一類是優秀新人,另一類是多年經驗 + 忠誠的老員工(10 年+)。

新人里牛人挺多的比如不少 H Y P S M 這類頂級學校的;同時貌似越來越傾向於招美本的,所以大家英文都不錯的樣子。老員工的話,因為好些組歷史久遠或者需要特定的 finance knowledge,所以老員工的寶貴經驗很重要,不過也可能就一輩子在這個組幹了。而薄弱環節貌似是中間部分比如做了 3-5 年的 senior,要麼跳槽要麼很尷尬,據說工資不夠 competitive。

技術

Bloomberg 是 Fintech 公司, 總體來說純技術水平當然落後西海岸巨頭的(FLAG 這種)。

很多原因,比如我們可能比科技公司更加 business driven,維持華爾街穩定比技術創新更重要;比如公司歷史太久有很多 legacy code;再比如只服務於幾十萬用戶所以 scalability 不可能跟 billion 用戶級別的 F/G/A 比;然後基於金融業對 security 的高要求必然有很多 in-house tech stack,等等等等。

一些具體的缺點,如內部 tech infrastructure 很弱,沒有 unit test, integration test, 沒有 coding style, document 更加是沒有,都是靠老員工”心口相傳” (yes, verbal document, lol)。

然後老掉牙的 20 年前的 fortran code 外面套上好幾層 wrapper,等等。

以上問題尤其是直接面向用戶的 finance service 的組更加嚴重,純 software 的組可能會好很多。

所以, 如果你是技術大牛,或者只對純 software 純 Internet 有興趣,那麼不要來這家,坦白說不要來華爾街

其實因為 Bloomberg 的直接盈利產品是軟件,所以我們是華爾街上很少的碼農是 first-class citizen 的公司了。08 年危機后街上的銀行貌似更加不行;一般的 fund 沒名氣待遇也沒太好;那幾家 top hedge fund 自然是超級好,但很難進去。

但是,公司也在非常迅猛的甚至壯士斷腕般努力的全公司範圍內 update infrastructure,大量的組都在 migrate to Linux,去除過於 legacy 的東西,很多組也都在用 open-source technology。

當然我從來不認為 in-house tech 是一件壞事,大公司都是如此,對碼農的訓練也差不多。只不過 FG 這種技術水平極高同時面向大眾的公司可以把 internal tool 做成真實產品推廣;而 BBG 的目的是服務於金融業,完全沒這個商業需求。另外 AI 組也發展迅猛,因為商業上涉及很多 news,所以對 NLP 有非常多需求。總之,技術角度總是可以找到喜歡的組的。

當然, 如果你喜歡金融/fintech, Bloomberg 當然是一家很棒的 dream company 了。這也是我來這兒的原因,至少一定可以學到金融和投資常識,還可以探索全新的職業出路。可能還是我自己 SDE 半路出家,對 pure tech 熱情不高,而喜歡 tech + domain knowledge。另外可以多見見不同行業的人,感受一下華爾街,都會是人生寶貴經驗。

Business

最後想強調一下很多碼農都未必關注的商業方面

我個人覺得, 我們 tech 員工能有不錯的 wlb 很大原因就是公司商業上的成功我們只是通過 tech 的手段來達到商業目的罷了

Michael Bloomberg 是深諳華爾街之道但也懂計算機的,很知道華爾街的 painpoint(其實 Jeff Bezos 也是, 如果你看他的背景)。

說幾點個人看法:

a. 佔到先機

1980 年代就看到了需求,搶佔了金融諮詢數字化的先機,跟微軟搶 software 先機,Google 搶互聯網先機一樣,變成 monopoly 就很難被擊敗了(除非自己作死)。IB chat 已經成了華爾街的 facebook,你不用就脫離了圈子。

b. 只租不賣, 一口價

每台 terminal 年租金高達 2.5 萬刀,其實大部分人怕是 1%的 function 都用不到,或者你只是衝著用 IB,但你要買就必須全部買下來。

當然現在 sales 上一個新賣點就是 enterprise data,而不是出售整台 terminal。這麼霸道的背後是因為沒有其他取代產品;同時對於手握 hundred million 資產的 portfolio manager,這點小錢算個啥?很多時候也只是身份的象徵吧。這也是金融跟我們 tech 不同的思維。

c. 很了解金融需求

只要你能想到的任何 financial service 需求,任何 security,恐怕都可以在 terminal 里找到。

Sales 非常強大, 恐怕每一家 client(比如每一家 BOA branch)都會有一個 contact person 做售後服務。所以這讓我充分認識到,首先這是一門 business,其次才是 tech;尤其是金融業水這麼深的行業,怎麼可能光靠 pure tech 就取勝的?Google 技術再強大,google finance 也取代不了 Bloomberg 的業務,畢竟一個是免費,一個是 2.4 萬美金的服務。華爾街怎麼會有白吃的午餐呢。

d. Media.

老百姓眼裡的 Bloomberg News 電視台,其實只是 terminal 的一個廣告罷了。哪怕 Bloomberg News 這筆生意是直接虧損的,但換來的民間的廣告效益是無價的,我覺得這是公司決策者非常高明的一項戰略投資。

e. Private company.

私有公司,不需要股民投資,所以不受股市影響;影響着華爾街,卻盡量避免華爾街的衝擊,是不是有點小 😈,lol. 這或許也是公司比較穩定安全的原因之一吧。

其他

很多人說公司辦公環境很高大上, 我覺得一般吧;魚缸倒是挺 fancy 也挺少見的算是一個特色。

各種福利不說了。我覺得, 如果你對金融市場有興趣,那麼最贊的福利應該是人手一台的每年 2.4 萬刀的 terminal 吧。

NYC 的幾棟樓地理位置優越,都緊靠交通樞紐/地鐵站,不知道是不是公司故意這麼設計的。但是紐約地鐵實在臭不可聞,哪天我離開這裡一定是因為紐約地鐵。

沒有 free lunch,只有湯。晚上 8 點後有晚餐。無論午湯還是晚餐,個人覺得都 barely eatable(難以下咽)。

公司沒股票,所以給的 base 會高點,然後給 bonus in cash。貌似這是華爾街的規矩。

dei,無論是投行還是 fund,都是這樣。

如果你不想在彭博永遠待下去(you can if you want),很多做 2-3 年就跳去比如 Google NYC 或者其他 trading company/fund 啥的。

總之, 除了技術不如西海岸巨頭,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家很贊的公司。另外,現在是艱難時期,但疫情導致金融市場不穩定,反而極大增加了用戶對 terminal 的依賴;另外我個人推測 wfh 不能 share account 很多公司也被迫訂更多 terminal;所以導致彭博其實在擴招,跟 2008 年的套路一模一樣,歷史驚人重演。所以這次危機中不幸失去工作的小夥伴,值得投一投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