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柱成課題組發表長文闡述RSC複合物重塑染色質的機理

  • 2019 年 11 月 14 日
  • 筆記

2019年11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柱成、北京大學生命學院高寧與美國猶他大學Bradley Cairns課題組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 《核小體結合狀態的染色質重塑複合物RSC的結構》(Structure of the RSC complex bound to the nucleosome)的研究論文。

圖1 RSC-核小體複合物的整體結構以及核小體識別模型

陳柱成實驗室自建立起,對染色質重塑過程進行了系列深耕。曾經報道染色質重塑蛋白Snf2ISWI在不同狀態下的結構 (Yan, Nature 2016; Liu, Nature 2017; Li, Nature 2019)。在這些研究基礎上,陳柱成與高寧、Bradley Cairns實驗室合作,解析了RSC-核小體複合物的高分辨結構,並對關鍵亞基進行了功能研究。

該結構顯示,RSC分為三個功能模塊(圖1),即馬達模塊(Motor)、ARP模塊與底物招募模塊(SRM),這三個模塊由核心亞基Sth1串聯組成。與前期普遍認為的「空腔-嵌入」模型不同,該工作發現RSC主要通過馬達與核小體相互作用,這支持了統一的ATP依賴的染色質重塑模型。

ARP模塊主要起到支架和調控馬達的作用。SRM包含三個底物招募葉片:DNA結合葉片(DB-lobe)、組蛋白尾肽結合葉片(HB-lobe)與核小體結合葉片(NB-lobe)。這些葉片在空間上被安置在它們對應的底物附近,使它們能夠協同作用,結合核小體。

這個工作闡明了RSC識別啟動子的染色質特徵,定向移動核小體,打開啟動子的機理。RSC的多個亞基在生物進化過程中高度保守,RSC結構的解析為理解人源複合物(PBAF)提供了模版。其中,在NB-lobeSfh1亞基被發現結合組蛋白H2A-H2B酸性區表面,促進了RSC在體內和體外的染色質重塑活性,這提示Sfh1的同源蛋白INI1/ BAF47/SMARCB1突變造成多種癌症和神經發育疾病的可能機理。

Note

染色質是遺傳信息的物質載體。染色質的形成可以有效壓縮DNA以適應細胞空間的需要,但同時抑制了基因的表達。核小體是組成各級染色質結構的基本單位。染色質重塑複合物(Chromatin remodeler)改變核小體位置和組成,對染色質結構進行重塑,在基因表達、DNA複製與修復等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RSC是酵母細胞的關鍵染色質重塑複合物,調控酵母大部分基因的表達。RSC複合物包含15個亞基,其分子量在1MDa以上。儘管被廣泛研究,RSC如何組裝,如何滑動核小體,打開基因啟動子的機理仍有賴於進一步闡釋。陳柱成課題組等人的工作就解析了RSC-核小體複合物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整體分辨率7.1埃,核心區域3.0埃),揭示了RSC複合物對染色質的重塑機理。

圖2 團隊略影

全文鏈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10/30/science.aay0033

相關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059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203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