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發現「雙胞胎兄弟」:體積僅為地球1.06倍

即使美國宇航局開普勒行星探測器於2018年10月30日燃料耗盡結束生命,但它之前的觀測數據仍能帶來一些重大發現!目前,科學家在分析開普勒望遠鏡數據時,發現了一個寶藏級的太空發現:一顆地球體積大小的系外行星!它很可能具備孕育生命的條件。

系外行星Kepler-1649c環繞一顆紅矮星運行,距離地球300光年,最新研究報告稱,Kepler-1649c每隔19.5個地球日環繞紅矮星運行一周,它位於恆星「宜居帶」,即液態水可能存在於地球表面的合適距離。由於紅矮星光線較暗,因此其宜居帶非常鄰近恆星。

開普勒探測器使用「凌日法」尋找行星,從宇宙飛船的角度觀察行星掠過恆星前方時所形成的微小亮度變化。該探測器分兩個階段完成任務:一是主要任務階段,一直持續到2013年;二是一個名為K2的延期任務,最終於2018年10月30日燃燒耗盡結束任務。

以上兩項任務都非常成功,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已發現了4100多顆系外行星,其中開普勒探測器的勘測數量佔三分之二。該探測器觀測數據顯示,在銀河系大約2000多億顆恆星中,有20-25%恆星的宜居帶存在岩石行星,它們是潛在可維持生命的星球。

Kepler-1649c每隔19.5個地球日環繞紅矮星運行一周,它位於恆星「宜居帶」,即液態水可能存在於地球表面的合適距離。  Kepler-1649c每隔19.5個地球日環繞紅矮星運行一周,它位於恆星「宜居帶」,即液態水可能存在於地球表面的合適距離。

龐大的開普勒探測器勘測數據可使天文學家研究分析幾年時間,該工作涉及到雙重檢查、驗證真實的行星數據等等,對於凌日法勘測,除了軌道上的行星之外,其他因素也會導致恆星亮度下降,這需要天文學家進行大量的分析工作進行驗證。例如:存在一些雙星系統,開普勒探測器觀測時很容易看到雙星系統中的「伴星凌日」,而不是真實的行星。

Kepler-1649c僅是地球體積的1.06倍,它吸收的恆星能量相當於地球從太陽獲得能量的75%,這些特徵結合在一起,使得這顆行星變得非常特殊。美國宇航局研究人員稱,據統計開普勒探測器還勘測到其他類地系外行星,例如:TRAPPIST-1f和Teegarden c,還有一些星球的溫度更接近地球,例如:TRAPPIST-1d 和TOI 700d。但沒有哪顆系外行星像Kepler-1649c一樣在各項數據上更接近地球,而且位於恆星宜居帶。

Kepler-1649c有一顆鄰近的行星——Kepler-1649b,它近距離環繞紅矮星,其軌道半徑僅是Kepler-1649c的一半,因此該行星表面溫度太高,無法支援生命形式存在

而Kepler-1649c的真實宜居條件很難進行衡量,目前天文學家對該行星大氣一無所知,而某顆星球大氣組成、厚度,與溫度和表面水保持液態的能力密切相關。此外,紅矮星頻繁釋放強大耀斑,特別是在它們年輕時期,所以宜居帶行星的大氣層將很快被剝離。

但是紅矮星非常普遍,大約佔銀河系恆星總數的70%,因此這些恆星讓人們充滿了想像力,猜測其系統內至少存在幾顆適宜生命存活的行星。潛在的宜居、類地系外行星在紅矮星周圍很常見,在我們星系中,紅矮星幾乎無處不在,而該行星系統中體積較小、宜居帶的岩石行星很有可能成為第二顆地球。所以,讓我們對地球尋找「雙胞胎」兄弟充滿期待吧!

地球發現「雙胞胎兄弟」:體積僅為地球1.06倍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