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快速增長到岌岌可危,雪加電子煙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

  • 2019 年 10 月 6 日
  • 筆記

誰會講故事,誰就更能受到大眾和資本的青睞?這句話有時並不那麼奏效。今年4月新進入電子煙行業的公司雪加Snow+,在自我包裝上花力氣做了很多文章。

但最近,雪加的弊端迅速顯現,不僅讓此前的自我包裝顯得漏洞百出,更把自身和渠道代理商推上了岌岌可危的窘境。前段時間,鉑德電子煙CEO汪澤其在社交媒體直言不諱地公開抨擊:雪加是區塊鏈騙子成立的企業。

事實上,這在電子煙行業已經是一個人盡皆知的事情。

被質疑虛假宣傳,雪加能欺瞞多久?

AI財經社此前在《雪加電子煙發布電子咖啡,自稱月銷80萬套遭業內質疑》的報道中,不僅對雪加一直宣稱的銷量提出質疑,還對雪加宣稱的融資數據打了大大的問號。

2019年6月,雪加電子煙團隊宣布獲得來自多家一線風投和多位個人投資人的4000萬美元A輪投資。但除了雪加方面官宣,並無任何第三方機構佐證這一數據。AI財經社據此向多位業內人士求證,有人直言數據是「假的」。

不僅如此,回看雪加之前發布的所謂各大喜訊,諸如上線銷售首日全線售罄,開啟全球化布局「加速度」,創新能力是雪加快速發展的競爭力核心,雪加亮相時代廣場大屏等消息,都存在嚴重誇大的成分。

雪加自稱創新能力是核心競爭力,然而從代表創新的專利申請數據上來看,雪加卻並沒有專利申請,其電子煙的相關專利數為0,所謂創新何在?

言之鑿鑿的登上時代廣場大屏,實際上的情況是時代廣場的大屏已經被中國企業玩爛了,此前就有媒體專題報道,給錢就能上的時代廣場大屏,對中國企業的吸引力,對中國用戶的品牌影響力,已經下降到了歷史冰點。

再來看下雪加的銷售和出貨情況。不僅一直沒媒體質疑,就像退了潮才知道誰在裸泳一樣,雪加的實際銷售數據,近期被深受傷害的代理商,揭露得連底褲都不剩。

雪上加霜:代理商被雪加坑慘?

「非常焦慮。」雪加一位不願意具名的渠道代理商坦言自己最近都睡不好覺,搞得全家都跟著一起精神高度緊張。

該代理商稱,被雪加的宣傳給迷惑了,一次性被雪加壓了300萬的貨,雖然鋪在零售渠道幾十多萬的貨,但一直出不動貨,根本沒人買。最近正想辦法把貨退回給雪加,但目前來看恐怕有些困難。

代理商出貨難,很大程度上由於雪加的市場知名度低,同時產品用戶體驗不過關。有使用過雪加產品的電子煙種子用戶,在知乎上這樣評價,「雪加是最新的品牌,銷量一般。口感我抽不太慣,整個產品重量不輕,這種產品放口袋裡確實是個大負擔。而且網上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市場起不來,那未來一定很難熬。」

消費端的用戶體驗回饋,進一步佐證了雪加代理商出貨難的原因和困境。

數據造假,是雪加團隊的「投機傳統」?

雪加此前在發布會上官方披露出貨量從今年4月的1萬套增長至7月份的80萬套,但這個出貨量數據立即遭到業內質疑,有媒體向多位業內人士求證,有人直言雪加數據是「假的」。

從投資業內人士了解到,雪加的數據屢次被質疑造假,目前中國投資圈幾乎沒人敢投雪加,雪加不得不試圖轉去海外化緣。但該投資人預估海外同樣並不樂觀。

有媒體評論指出,雪加正處於創業公司風險最高階段,這意味著,一旦停止燒錢,它便可能達不到增長目標,影響其拿到更高估值以及後續融資,甚至在這一波電子煙創業潮中被擠下牌桌。這也就不難理解,雪加為何出現「虛假聲量」全靠自家吆喝的情況。一方面,的確有行業本身的激進;另一方面,還離不開其創始團隊一貫的「投機傳統」。

據i黑馬網站的報道,公開資料顯示,雪加經營實體為北京多拉冥想科技有限公司,就在雪加公布其獲得行業最大A 輪融資不到一周,多拉冥想便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的公告中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原因是:「因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取得聯繫,違反了《企業經營異常名錄管理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

一個剛拿到4000 萬美元融資,氣勢正盛甚至有志於被「收編」的行業第二,犯這種常見於「倒閉前夕」的錯誤讓人頗為詫異。

i黑馬網站的報道進一步指出,多拉冥想背後實際掌舵人為鍾家鳴,2017~2019 年,鍾家鳴便從共享經濟、區塊鏈再到電子煙,一年一個項目,一年一個風口,成為了一個合格的「連續投機者」。這也是為什麼鉑德電子煙CEO要怒罵雪加是區塊鏈騙子。

區塊鏈媒體區塊律動BlockBeats援引一位美元基金投資經理的說法曾提到:「半年前,鍾家鳴自稱是智慧硬體專家,半年之後就成為了比特幣早期信仰者。」如今,則是電子煙風口的弄潮兒。

製造業里不藏秘密,據深圳某電子煙代工廠內部人士的提供的數據,雪加每月尼古丁煙彈的產量為20萬,而其另一個產品線咖啡彈的月產量僅為12萬,並且不是天天生產,因為銷量十分不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產量數據,由於產品庫存積壓和滯銷等問題,實際銷量會更低。

這顯然與雪加官方宣布的電子煙6月份銷量40萬套、7月份80萬套的數據,相去甚遠。

從鼓吹高速增長,到產品嚴重積壓滯銷,雪加的持續增長故事,沒能熬過半年時間,甚至是沒能熬過一個夏天,氣泡就被市場迅速且無情地戳破了。

故事講得好,固然能夠吸引一時的眼球。但消費者和資本市場,更關注企業和品牌的長期未來發展和真實用戶體驗。自吹自擂往往一時風光,但這樣的虛假繁榮來的快,去的也快。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