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物種的雌性都比雄性長壽?
- 2020 年 3 月 15 日
- 資訊
在許多物種里,雌性的壽命往往比雄性長,人類也不例外:女性的平均壽命是74.2歲,而男性只有69.8歲。這種壽命差距通常是由環境或社會因素造成的,例如男性從事危險的工作比例更高,他們也許更沉迷於冒險或是不太注重自己的健康。
但是,如今看起來,男女之間壽命的差異可能與性染色體的加倍有關。一項新研究發現,擁有兩個同性染色體與更長的壽命有關。對於人類而言,性染色體通常是XX(女性)或XY(男性)。
有些鳥類、魚類、爬行動物和昆蟲的性別決定系統是基於Z和W染色體,其中雄性的性染色體是ZZ,雌性是ZW。有趣的是,即便在這個反向的性染色體搭配下,該理論仍然是正確的:擁有兩個相同性別染色體的雄性通常比雌性的壽命長。
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生物學快報》上發表了他們的報告,該研究旨在觀察這種趨勢是否廣泛存在於動物世界中。他們研究了229個物種在壽命上的性別差異,包括99個科、38個目和8個類,尤其關注壽命較長的那一個性別擁有的是同配子染色體(如XX或ZZ)還是異配子染色體(XY)。
正如所料,在大多數物種中,具有同配子染色體的性別往往壽命更長。
研究的第一作者Zoe Xirocostas表示:“我們不僅研究了靈長類、其它哺乳動物和鳥類,還研究了爬行動物、魚類、兩棲動物、蛛形綱動物、蟑螂、蚱蜢、甲蟲、蝴蝶和蛾子等動物的壽命數據。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具有同配子染色體的性別的壽命確實比異配子長17.6%。”
她補充道:“在雄性是異配子(XY)的物種中,雌性比雄性長壽近21%。但鳥類、蝴蝶和蛾子的雌性是異配子(ZW),在這種情況下,雄性的壽命比雌性長了7%。”
這一觀點被稱為“無保護的X染色體假說”(“unguarded X hypothesis),雖然該理論已經流傳了一段時間,但這是第一次有科學研究在如此廣泛的動物群體範圍內驗證該假說的真實性。
該理論認為,染色體異型的個體(如XY、ZW)更容易受到X(或Z)染色體上的有害基因的影響。同時,那些具有相同配子性染色體的個體因為有第二個備份所以更佔優勢。或者說,它甚至可能與Y染色體的退化以及端粒動力學有關。
但同樣的,依然有一些物種的壽命趨勢與該理論背道而馳。因此,儘管性染色體的組合可能是影響壽命長短的原因之一,但其它因素也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