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流動在於利益關係

今天聊聊阿里前數據團隊負責人車品覺的《數據的本質》,書名的後綴雖然有「本質」兩個字,但從我的理解看,書中並沒有直接講「本質」,更多的是基於作者在阿里的從業經驗從全局、戰略角度講企業數據化,裡面對於實戰的東西不多,適合讀者從書中了解阿里對數據化的整體理解。結合最近的幾個經歷摘錄幾點感觸較深的觀點。

1、互惠互利,數據流通之匙

數字化首先要有數據,按全數字化角度看,數據來自不同的系統,不同的終端,這就必然需要解決一個看似沒那麼複雜的問題:數據打通。為什麼說沒那麼複雜,因為通常數字化都認同自上而下,所以有些人想當然的認為數據打通不成問題,但實際並非如此。作者在書中舉到一個例子:從2014年開始,包括馬雲在內的阿里管理層數次要求各部門無條件的將數據互通,然而換來的終究只是表面的打通而己,阿里手下人的陽奉陰違也是花招不少,比如有些人就是不知道他有什麼數據,或者就算你知道他有數據,他也不保證提供給你有品質的數據。作者總結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因為雙方沒有業務關聯,這個單方面的數據交換方式很難讓對方義務的配合數據整合方。基於這個發現,作者總結出一個思路:所有的數據流通必須建立在一個永恆不變的道理上:互惠互利,也就是說企業大數據是自利、利他的成品。在轉換了單向的數據供需思路後,作者主動分析共性的數據,發現對方的痛點,主動開放自己的數據,讓對方獲利,這種協同方式使得阿里的數據流通得以解決。恰好最近在做數據整合方面的事情況,也遇到一些問題,對「互惠互利」這個思路有很大感觸,即要正視數據供應方的訴求,不能單方面伸手要數據,還要提供數據能力給數據供應方,只有雙方都能在獲利,這種協同才能長久。

2、數據成為產品

數據成產品,作者在書中只是點到為止的提到這幾個字,我對這幾個字很感興趣。恰好最近面試了一個阿里的研發工程師,這位工程師基於阿里強大的數據能力,能夠低成本的獲得高品質的數據,並在這些原始數據之上基於商家特定的需求進行數據處理,再落地為數據產品供商家進行網店運營,這類工作己經成為阿里裡面研發團隊的一個很常規的工作,這正好解釋了在阿里,數據的應用己融入到了業務場景,可以猜測,數據對於阿里業務場景的應用己空前強大,並仍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即所謂「無數據,不商業,未來企業就是基於數據的企業」。

進一步的,又讓我想到阿里總參謀長曾鳴提出的「數據即決策」,意思是傳統的數據運營主要是基於統計演算法提供數據洞察,或提供決策資訊輔助決策,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基於數據的決策己不僅僅提供數據統計結果可視化,實際上很多產品給出的數據即是己決策好的決定。以京東為例,當你在搜索欄上打上關鍵詞,實際上搜索結果並非百分百根據你要獲得的結果數據,而是京東基於他的運營需要決策你需要看到什麼結果數據,即你搜索到的數據是京東的商業決策。同樣的道理,百度的搜索、今日頭條的推薦、抖音的影片推薦等等都無不體現了數據即決策的應用,隨著物聯網、移動、大數據、5G等技術的發展,數據平台對活數據的處理能力將越來越強,這種數據即決策的能力將越來越普遍。

3、關於數據思維

關於數據思維的實戰東西,雖然書中提到的不多,但仍然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作者參加了一次阿里的一場公司會議,在會議上作者被臨時告知要分享一個基於數據的主題。而作者因為臨時沒有準備相應的主題,所以臨時發揮了他基於數據思維的能力。他臨時選了一個主題是觀察在這些公司會議中,公司領導關注哪些內容,作者通過觀察並記錄公司老大對所有分享主題的點頭、記錄、玩手機等動作次數,然後基於這些量化後的數據,基於量化分析的思路得出公司老大對哪些議題比較重視,哪些沒那麼重視。作者的這個分享得到公司老大的極大讚賞。從數據思維角度看,這個案例包含了一種作者對數據分析的思維模式:

  • 確定主題:分析公司老大最關注哪些議題
  • 回顧過去:提前看一下公司需要準備分享的內容,重新分析公司的戰略的規劃等,以此來輔助數據分析
  • 建模:點頭次數、記錄次數、玩手機等動作與主題的契合程度
  • 數據採集與處理:利用線上記錄數據資訊,基於數據模型進行處理
  • 數據分析:量化分析,解決已確定的主題
  • 對數據分析結果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分享:分享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