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的基本組成是什麼樣子的?

作者:小牛呼嚕嚕 | //xiaoniuhululu.com
電腦內功、JAVA底層、面試相關資料等更多精彩文章在公眾號「小牛呼嚕嚕 」

前言

軟體行業非常迅速,以前流行C,C++java,spring,現在springcloud,docker,微服務,k8s雲原生等概念火熱,還有各種各樣的新技術在不斷的湧現出來。但是電腦底層原理 這幾十年一直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與其不斷去嘗試新技術,不如耐住性子,深入學習底層的知識,好好修鍊「內功」。

電腦的軟硬體概念

電腦系統由”軟體”和”硬體”2大部分組成

其中軟體如果按應用範圍分類,一般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

  1. 系統軟體是各類作業系統,如windows、Linux、UNIX等,還包括作業系統的修補程式程式及硬體驅動程式,都是系統軟體類。
  2. 應用軟體可以細分的種類就更多了,如工具軟體、遊戲軟體、管理軟體等都屬於應用軟體類。

其中電腦硬體經過發展歷程:

  1. 電子管時代,速度每秒幾千次~幾萬次
  2. 電晶體時代,速度每秒幾萬次~幾十萬次
  3. 中小規模積體電路時代,速度每秒幾十萬次~幾百萬次
  4. 大規模、超大規模積體電路時代,速度每秒上千萬次~萬億次

馮·諾依曼體系結構

1946年,第一台電腦ENIAC誕生,人類進入電腦時代,馮諾依曼和其他電腦科學家們 提出了電腦"存儲程式"的電腦設計理念,即將電腦指令進行編碼後存儲在電腦的存儲器中,需要的時候可以順序地執行程式程式碼,從而控制電腦運行。還定義電腦基本結構為 5 個部分,分別是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這就是馮.諾依曼電腦

實線箭頭表示 數據線,虛線箭頭表示 控制線和回饋線

馮·諾依曼電腦特點:

  1. 電腦由 運算器、存儲器、控制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 五大部件組成, 側重於硬體抽象
  2. 將電腦的計算和記憶分開,負責計算的部分由運算器和控制器組成,負責記憶的部分稱為存儲器
  3. 指令和數據均用 二進位數 表示
  4. 指令和數據以同等地位存放於存儲器內,並可 按地址尋訪
  5. 指令由操作碼和地址碼組成,操作碼用來表示操作的性質,地址碼用來表示操作數在存儲器中的位置
  6. 指令在存儲器內按順序存放。通常,指令是順序執行的,在特定條件下,可根據運算結果或根據設定的條件改變執行順序
  7. 以運算器為中心

現代電腦系統與馮·諾依曼電腦差別不大,最大的區別馮·諾依曼電腦 是 以運算器為中心的,而現代電腦 以儲存器為中心:

這張圖很重要,大家得記住,我們後文會對其,進行講解和補充!

接下來,我們分別介紹一下這幾個重要組成部分

  1. 存儲器

存儲器是用來存放數據和程式。存儲器 包含主存和輔存

  • 主存:直接與CPU交換資訊,就是我們熟悉的記憶體。常見的有記憶體條
  • 輔存:輔存可作為主存的後備存儲器,不直接與CPU交換資訊,容量比主存大,但速度比主存慢。比如機械硬碟、固態硬碟等
  • 我們得注意一下:能和CPU直接交換資訊的只有主存,輔存是不直接與CPU交換資訊
  1. 運算器

運算器也叫算數邏輯單元,是進行算數運算和邏輯運算的部件,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對取自記憶體儲器的數據進行算術運算或邏輯運算,並將運算的結果送到記憶體儲器。

  1. 控制器

控制器用來控制、指揮程式和數據的輸人、運行以及處理運算結果。電腦在工作時,控制器首先從記憶體儲器中按順序取出一條指令,並對該指令進行解碼分析,根據指令的功能向相關部件發出操作命令,使這些部件執行該命令所規定的任務,執行之後再取出第二條指令進行分析執行。如此反覆,直到所有指令都執行完成。

  1. 輸入設備

輸入設備用來將人們熟悉的資訊形式轉換為機器能識別的資訊形式,常見的有鍵盤、滑鼠等

  1. 輸出設備

輸出設備可將機器運算結果轉換為人們熟悉的資訊形式,如印表機輸出、顯示器輸出等。

  1. 中央處理器(CPU)

由於運算器控制器在邏輯關係和電路結構上聯繫十分精密,特別是大型積體電路時代的到來,所以現如今往往會將運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到同一個晶片上,統稱 在中央處理器(CPU),其功能是從記憶體儲器中取出指令、解釋指令並執行指令。

  1. 現代CPU內部 還有一個常見的組件,暫存器

暫存器是CPU內部用來存放數據的一些小型的存儲區域,用來暫時存放參與運算的數據以及運算結果。暫存器由電子線路組成,存取速度非常快,與CPU的速度相當,暫存器的成本較高,因而數量較少。在CPU中至少要有六類暫存器: 指令暫存器(IR)、程式計數器(PC)、地址暫存器(AR)、數據暫存器(DR)、累加暫存器(AC)、程式狀態字暫存器(PSW)。

大家對暫存器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我之前一篇文章: //mp.weixin.qq.com/s/_udXTFH7Nkfg8wPsKKfG6A

匯流排

匯流排是貫穿整個系統的是一組電子管道,稱作匯流排,它攜帶資訊位元組並負責在各個電腦部件間傳遞。通常匯流排被設計成傳送定長的位元組塊,也就是字(word)。字中的位元組數(即字長)是一個基本的系統參數,各個系統中都不盡相同。現在的大多數機器字長要麼是4個位元組(32位),要麼是8個位元組(64位)。本文我們不對字長做任何固定的假設

另外電腦最小的存儲單位位元組(byte,1 位元組等於 8 位(1Byte=8bit),而位/比特(bit)電腦最小的數據傳輸單位1 位元組等於 8 位(1Byte=8bit)這個換算規則大家需要牢記

我們順便把記憶體相關的知識串起來:電腦將8個bit歸為一組,為位元組,每一個位元組都對應一個記憶體地址。記憶體的地址是從 0 開始編號的,然後自增排列,最後一個地址為記憶體總位元組數 - 1。CPU只需要知道某個數據類型的地址, 就可以直接去到對應的記憶體位置去提取數據了。

匯流排可分為 3 種:

  • 地址匯流排,一般用於指定 CPU 將要操作的記憶體地址;
  • 數據匯流排,一般用於讀寫記憶體的數據;
  • 控制匯流排,一般用於發送和接收訊號,比如中斷、設備複位等訊號,CPU 收到訊號後,通過控制匯流排進行響應;

電腦為什麼普遍採用二進位?

這是一個很常識性但非常重要的問題,馮.諾依曼電腦也叫存儲程式 電腦,其中「存儲程式」的概念是 指將指令以二進位程式碼的形式事先輸入電腦的主存儲器,然後按其在存儲器中的首地址執行程式的第一條指令,以後就按該程式的規定順序執行其他指令,直至程式執行結束。

我們更熟悉十進位的運算,0、1、2、3、4、5、6、7、8、9十個數字,逢十進一。比如中國人從小背的「九九乘法表」其實就是十進位變種。但是電腦中使用二進位,只有0和1兩個數字,逢二進一。

採用二進位的原因:

  1. 二進位在自然界中最容易被表現出來。自然界中二值系統非常多,電壓的高低、水位的高低、門的開關、電流的有無等等都可以組成二值系統,都可以用來做電腦。
  2. 電腦依靠電力工作,通過電子原件的電壓高低反應,很容易就表現出二進位的特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古人的八卦是利用符號的二元形態來表示事物,這一點與二進位頗為相同。

64位和32位CPU的區別

64位、32位指的是CPU暫存器數據寬度,也叫 CPU 的位寬,他們最主要區別在於CPU一次能計算多少位元組數據

  • 32位CPU,表明處理器 一次可以計算 4 個位元組(Byte),即一次可以計算32位(bit)數據。
  • 64位CPU,表明處理器 一次可以計算 8 個位元組(Byte),即一次可以計算64位(bit)數據。

CPU的位數越高也將會使它的定址範圍、最大記憶體容量、數據傳輸和處理速度、數值精度等指標成倍增加,也就是CPU的處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我們都知道,32位CPU最大支援4G記憶體,這是怎麼算出來的? 2^32B = 4GB,2^35b = 4GB,注意B和b的區別
“CPU中32位”中的”位”並不是 記憶體中的”位bit”的概念,對應到記憶體中其實是”位元組Byte”
由於32位最大記憶體定址能力只能達到是4G左右,我們就算給32位的電腦裝8G的記憶體條,也無法提高其計算能力

電腦性能

接下來介紹一下關於電腦性能相關的基本概念:

儲存器的性能指標

儲存器的性能指標主要和以下3個方面有關:

  1. 存儲容量:存儲單元個數 * 儲存字長(如1M*8bit)

其中:

  • MAR位數反映儲存單元的個數,即最多能表示多少個不同的狀態

n個2進位位能表示 2^n個狀態,
2^10=1 K,2^20=1 M,2^30=1 G,2^40=1 T

  • MDR位數=儲存字長=每個儲存單元的大小
  1. 單位成本:每位價格=總成本/總容量。
  2. 存儲速度:數據傳輸率=數據的寬度/存儲周期

另外還有3個概念,再了解一下:

  • **存取時間 **又稱存儲器訪問時間,是指從啟動一次存儲器操作到完成該操作所經歷的時間。
  • **存儲周期 **又稱為讀寫周期或訪問周期。它是指存儲器進行一次完整的讀寫操作所需的全部時間,即連續兩次獨立地訪問存儲器操作(讀或寫操作)之間所需的最小時間間隔。
  • **存儲器頻寬 **是單位時間裡存儲器所存取得資訊量。

CPU的性能指標

當我們去京東淘寶上去買,CPU的時候,商家一般會寫下面的資訊:

12代 Core i7-12700KF 處理器 12核20執行緒 單核睿頻至高可達5.0Ghz 25M三級快取 台式機CPU

其中除了一下CPU的型號,5.0Ghz是表示CPU性能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CPU主頻:CPU內核的時鐘頻率,表示在CPU內數字脈衝訊號震蕩的頻率,常用單位為Hz。平時我們打遊戲常說的超頻,超的就是這個CPU主頻。
CPU時鐘周期:通常為節拍脈衝或T周期,即主頻的倒數,它是CPU中基本時間單位。
執行一條指令的耗時 = CPI * CPU時鐘周期, 其中CPI表示 執行一條指令所需的時鐘周期數
一段程式的耗時=指令數*CPI * CPU時鐘周期, 如果我們想要提升CPU性能問題,其實就是要優化這三者。

系統整體的性能指標

電腦系統的性能主要受是下面3個指標

  1. 數據通路頻寬

數據匯流排一次所能並行傳送資訊的位數(各硬體部件通過數據匯流排傳輸數據)

  1. 吞吐量
    指系統在單位時間內處理請求的數量。 它取決於資訊能多快地輸入記憶體,CPU能多快地取指令,數據能多快地從記憶體取出或 存入,以及所得結果能多快地從記憶體送給一台外部設備。這些步驟中的每一步都關係 到主存,因此,系統吞吐量主要取決於主存的存取周期。

  2. 響應時間
    指從用戶向電腦發送一個請求,到系統對該請求做出響應並獲得它所需 要的結果的等待時間。 通常包括CPU時間(運行一個程式所花費的時間)與等待時間(用於磁碟訪問、存儲 器訪問、I/O操作、作業系統開銷等時間)

跑分軟體,像魯大師等,就是把多個預設好的程式(基準程式)在電腦上運行,然後根據運行需要 的時間,算出一個分數來評估電腦的性能,以便和其他電腦進行比較。

電腦功耗

通過上文CPU 執行時間 = 指令數*CPI * CPU時鐘周期,我們知道程式的 CPU 的性能 受到 指令數、CPI 以及 CPU 主頻 的影響, 指令數或者 CPI 工程師,由於影響條件複雜,沒法直接干預,或者可能反向干預。主要手段是提高CPU的主頻, CPU 變得更快,程式的執行時間自然就會縮短 ,主頻越高越好?答案是否定的
由本文一開始,我們知道現在的電腦里的CPU,都是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實際上都是一個個電晶體組合而成的。通過電路的開關的”打開”和”關閉”,來實現計算和儲存的能力。要想計算得更快,從硬體角度來說,就是單位體積多放一些電晶體。從軟體角度,手動將CPU的主頻提升。但這2種手段,會增加CPU的耗電和散熱,即功耗增加。
雖然可以通過降低電壓來緩解功耗的問題,但是一味地提升主頻,提升的性能效果日益衰弱。後面為了提升性能,不再依賴堆硬體方面,電腦採用了從單核CPU到多核CPU,將CPU執行任務流水線化,高並發多執行緒等等更多的手段


參考資料:
深入理解電腦系統
電腦組成原理
電腦組成原理(第2版)-唐朔飛
深入淺出電腦組成原理
//blog.csdn.net/ZCMUCZX/article/details/80026508
//www.zhihu.com/question/309983509
//cpu.zol.com.cn/445/4453295.html


本篇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很感謝你能看到最後,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別忘記關注我!更多精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