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媒介視角的語言觀
除了口語與文字外,人類的語言形式還包括有手語、盲文、旗語、燈語等等。在中國有「結繩記事」典故,說的是早期人類用繩結作為一種記錄語言。這種用法實際也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早期文明中。上述的每一種語言形式都需藉助一種物理的外物或過程,形成可感知的形態,用作語言符號。口語是口腔振動產生的聲波,文字是墨水在紙面留下的線條印跡,其他語言形式利用的是繩結、手勢、凸點、旗子等。此物理外物或過程在本書中稱為符號媒介物,利用媒介物理形態上的差異形成不同的符號,使語言的使用成為可能。在真實的意義上,語言的符號也是一種實物符號,只是其人工製造的屬性更強,與意義的配合更為抽象。
口語的應用依賴人類的發音、聽覺與智力等生理能力,客觀上也利用了聲場。文字的應用除了視覺、手的操作與智力等生理能力外,還需要紙、筆、墨水等工具。操作媒介非生理性的工具在本書中稱為媒介工具。媒介工具不僅是用於操作符號媒介物,也用於保存符號操作的媒介結果,實則是提供了符號物理存在的環境。這個環境也可稱為媒介場。存在媒介工具的情況下,媒介物與媒介工具緊密相關,不可分割,在本書中,我們把語言所用的媒介物以及操作媒介的生理功能與媒介工具統稱為媒介系統。
媒介系統的不同,從物理角度區分了語言類型的不同。首先是符號物理形態不同。直觀上我們可以知道:口語使用的是一種時間型的符號,聲波是時間裡連續發生消逝的;書面語使用的符號是一種空間型的符號,它靜態持久地存在於二維的紙面。紙面的二維屬性不是說有左-右與上-下兩個方向,而是說空間中的任意一點有360度的周延。其次,我們對媒介物的操作也不同。考察分析「繩結」語言,所進行的物理操作主要是打結以及對所打結的排列。然後,符號對認知的表現方式也不一樣。使用繩結語言時,資訊只能利用繩結的大小、繩結的類型、繩結的排列以及繩結顏色來表示。正如中國古代西漢時的《九家易》里的記述「古者無文字,其為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顯然,這與我們對文字的操作與使用顯著不同。
按當前的主流觀點,比較手語與口語,手語只是用來模仿後者,追求與後者同樣的使用效果,媒介系統的不同只是擴展了更多的渠道。這種情形確實存在,但關鍵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同為記錄型的語言,用結繩記事的方式,把繩結打得繁花似錦,也難以想像它能表達出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媒介系統的不同,對應語言類型的使用效果也將不同。正是這一點引導本書從符號媒介系統的角度來研究符號使用,其內容形成了一種媒介視角的語言觀或語言學。
(圖1-1:結繩記事(CC Germany)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Quipu.png)
通常我們會想到符號的使用需要人類智慧的支撐,然而這還不是符號使用的全部事實。在媒介系統所提供的物理可能性的基礎上,我們才可能塑造有意義的符號形態與符號操作方式,這是媒介視角語言觀的一個基本看法。符號媒介系統不同,所能發展出的符號操作與展示的方式也將不同。不同的方式會與人類心智形成不同的配合,帶來不同的使用效果。後面的研究會顯示,書面語言的使用,其所具有的表現力及其它能力不是口語能達到的,口語與書面語更應該看作二種不同的語言類型。這裡的書面語言包括邏輯、數學、化學方程式等所帶來的符號使用。這些符號與文字一樣是一種視覺符號,並且,它們都是由人用筆在紙上通過書寫產生的符號,這是它們能放在一起研究的基礎。在本書中,這類符號統稱為書寫符號。從歷時的角度,以更大的時間跨度來說,語言的本質是通過媒介系統的提升帶來符號使用上的進步。從最初極少數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到今天普遍使用且更具表達力的文字,這一發展有文字本身簡化的因素,更具決定性的因素是近代造紙術與印刷術的出現,使得紙筆媒介系統得以成熟。發展出新的符號媒介系統,提供出不同的物理可能性,塑造出不同的語言類型,實現更優的符號使用效果。這些觀點也引導本書去進一步探討人類下一代語言的可能性。
本書的視角不是一個常見的視角。以往涉及語言媒介物與媒介工具的研究主要是從傳播效果來考慮的。媒介視角的語言研究之前沒有受到重視,主要問題是樣本太少,當前有意義的比較還是口語與書面語言的比較。這也構成了本書里的一條主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