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浪潮之巔》閱讀隨筆
大概用了半個月的時間,中間斷斷續續的吧,在今天讀完了吳軍老師《浪潮之巔》上冊的內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觸很多,下面我簡單的做個記錄和大家分享。
從整體上看,這本書著眼於矽谷的發展,比較細緻地介紹了矽谷一些知名IT企業的興衰起伏。給我的感覺像是給每個企業寫了一個傳記,這貌似是一本講述矽谷科技史的書。但是往深了去想,它又帶給我很多除了歷史知識之外的收穫。
題外話:我為什麼會讀到這本書?
這應該是兩年前的事了,我清楚地記得有一節課,系主任無意中提到了這本書的名字,而且大概提了一下書的內容。我本身就對歷史比較感興趣,這本書又在歷史的基礎上和我的專業做了融合,讓我印象深刻。所以我記住了這本書的名字,但是後來因為種種吧,就沒有然後了 😦
下面直奔主題,記錄一下讓我感觸很深的敘述和我的一些想法。
我打算從兩個角度展開:
一、什麼是浪潮,或者說是什麼在推動著浪潮的前進?
二、一個公司需要具備哪些要素才有可能站在浪潮之巔?
從這本書,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時代的力量,一個個企業的興盛和衰落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時代大潮的影響。
到底是時代造就了企業還是企業引領的時代呢?我覺得用影視劇三國演義里劉備的一句話也許可以比較好地回答: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適時也!
首先從第一個角度切入,在我看來推動浪潮翻湧向前的也許是人類的需求,有了無窮無盡的需求才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就比如當人們迫切的需要更加方便的遠程交流的時候,電話出現了,以及這個時代的代表,AT&T公司。
書裡面大概提到了這幾個浪潮(可能不是很準確),機械革命浪潮【這作為一個背景被提及】、電子技術革命浪潮【IBM商化推廣電子電腦】、全球資訊化浪潮【個人電腦(英特爾和微軟)和通訊等移動設備】、互聯網浪潮、雲計算和雲服務浪潮
每一個浪潮都會湧現一批非常有代表性的巨頭企業,比如電子技術革命浪潮下的IBM、全球資訊化浪潮下的蘋果,微軟和英特爾、互聯網浪潮下的雅虎和Google等等。同時當浪潮交替的時候,就會有一批曾經十分耀眼的企業被新的浪潮擊垮甚至是淹沒。比如雅虎是確定互聯網行業商業模式的公司,並且是主流免費門戶網站的真正代表。但是當它對於互聯網的使命完成的時候,也就退出歷史舞台了。
其次談一下第二個角度,對於一個站在浪潮之巔的企業,有哪些要素是吳軍老師想要表達的呢?
1、敏銳的判斷和大膽的嘗試。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想要很好地迎接甚至推動浪潮首先要找准浪潮,否則可能會力不從心。如果蘋果當年沒有敏銳地捕獲到個人電腦浪潮即將來臨,或者說即使已經知道了卻沒有果斷出擊,那麼都不會有今天的蘋果帝國。
2、把握技術核心和主營業務
我覺得一個大企業一定要在時代大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主營業務並且要注重技術,這樣才能在潮起潮落中站得住腳。像微軟牢牢地守住個人電腦領域和作業系統技術,英特爾的中央處理器,IBM死死守住在政府、軍隊和企事業部門的市場,甲骨文死守企業級軟體服務市場等等。
一個公司不宜把自己的產品線拉的過長,要懂得根據時代情況來大膽取捨,要有核心技術和核心業務。比如雅虎公司後期因為沒有在技術上進行突破所以被後來的Google搜索引擎打敗,甚至當時很多人感覺雅虎像是一個媒體公司,這些時代印象也許註定了雅虎不會走的太遠。
一些公司感覺什麼都做了,但是又什麼都沒做好,雨露均沾也許並不是什麼好事。比如太陽公司被甲骨文收購之後,甲骨文的埃里森指出太陽應該停止那些毫無前途的項目。
3、關心盈利,隨時調整商業模式
作為一個企業,盈利是一定要保證的,否則一定不會長久。所以必須找到可以讓技術變現的商業模式,微軟在這方面做的就很好,比如作業系統和瀏覽器捆綁銷售打敗了網景,但是像太陽公司就始終沒有找到很好的讓Java語言變現的道路。
4、重視用戶,重視需求
不管是做什麼產品,都需要有人用,人們喜歡用才能體現出價值。如果過多的看重技術而忽視用戶,也可能會導致失敗。比如摩托羅拉看不起三星和諾基亞不重視技術而只在外形和功能上搞花架子的做法,但是最終卻敗在了這上面。時尚公司的典範蘋果也告訴我們重視用戶體驗有多麼重要。小米的雷軍也曾提到他在零售行業看店的經歷,這對以後小米手機的熱銷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作用。
5、企業凝聚力和管理者的才能
這無疑是天時地利人和中非常重要的「人和」了,不管是什麼樣的企業,一定是需要人來參與的。作為企業的員工要有共同責任感,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層的管理者,一定要注重公司的管理。拿破崙說過:一頭獅子帶領的一群羊,能打敗一隻羊帶領的一群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