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溫榜門檻提高到42℃ 今年全球天氣怎麼如此邪性
對於很多朋友們來說,第一次直白感受到溫室效應、氣候異常的危險,應該還是在《後天》這部電影里。
災難片展現的畫面雖然覺得危險,但總覺得,這些詞是個遙遠的概念,對於現實更迫切的意義,可能只是幾道考題的分值,而已。
但近兩年的的極端氣候,讓我們明確感受到了它的威力與恐怖。
當專家把溫室效應、氣候異常的說法改成了氣候危機,這些過去顯得很遙遠的問題,就已變得迫在眉睫。
但,氣候危機是什麼?它會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又會如何影響人類文明?
懷著這樣的好奇與疑問,本期虎扯電台主播,就結合自己親身感受到的氣候變化,聊聊對氣候危機這件事的理解與想法,音頻版點此。
今年天氣有多邪性,想必大家早有體會。
衣服晾不幹、身上發黏、城市雨洪系統崩潰…人們都在抱怨今年的酷夏,追問不正常的源頭。
(編者注,據@中國天氣 13日下午13時-18時,全國高溫排行榜門檻再次提升,位於第一名的湖北竹山最高氣溫超過44℃,位於第九名和第十名的重慶沙坪壩與豐都最高氣溫超過42℃。)
「鄭州大雨那次我就覺得挺不妙的,後來又有湯加火山、北美大火和現在酷夏各種事,就很擔心極端氣候是不是未來會越來越多,會不會發生在我身邊?」@黃瓜汽水在本期虎扯電台里,表達了對當下氣候的不安。
最近,韓國連日降下打破紀錄的雨量,據韓聯社報道,這場大雨是自1942年記錄以來,首爾降下的最大暴雨。截至11日,大雨引發的水患造成11人死亡,8人失蹤。
早在2019年11月,牛津詞典就將當年使用率上升100倍的「Climate Emergency – 氣候危機」選為年度辭彙。
如果你疑惑為什麼過去的溫室效應、氣候異常,會「改名」成的氣候危機。那可以去滑滑這兩年的相關新聞,就能得到答案:
2020年的東非蝗災、澳大利亞山火、高溫死亡;2021年的鄭州大雨、西歐洪水、美國山火、熱浪席捲世界,極端天氣引發的災難頻率與烈度,都在不斷加速。
在過去的想像中,人們總以為氣候危機像一頭緩慢而龐大的巨獸,它會以線性趨勢一步步逼近,縱使危險,但仍可預知,總感覺留給人類的時間還有大把。
而如今,氣候危機帶來的不穩定性正在以幾何速率增長,讓人們猝不及防,比如2021年的西歐水災,就擊潰了德國曾經引以為傲的水洪系統。
如今,我們討論的氣候問題,不是遠方的未來,而是近在眼前的現實,它有關個體體感、安全,也關於更宏大的經濟、文明問題。
一個例子是,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019 年發布的《氣候變遷與土地報告》:
1981至2010年,全球玉米、小麥和大豆的平均產量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已經分別減少了4.1%、1.8%和4.5%。
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措施,到2050年,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5%至30%。
因此,酷夏的體感或許只是氣候危機所帶來的最膚淺的煩惱,更深刻的影響是,越來越多頻發的極端天氣正在重塑我們的世界。
人類不但悲喜不相通,就連對氣溫的感知也並不相同。
當熱浪襲來,被融化的不僅是上班族的體面,也揭開了人類社會的另一個B面。
對於大部分上班族來說,在這天氣下通勤出門,頂多也就是一身汗;但對於很多在戶外工作的工作者而言,在這種天氣底下上班,卻是要命。
@木子童在本期虎扯電台中提到:「最近經常出現在新聞里的熱射病,讓我感受到了氣候危機的可怕。中暑是曬暈了,熱射病則是把人放微波爐里轉了一圈,死亡率據說高達50%,很多患病者都是工人,本身就不富裕,就算撿回一條命,也會背上巨額債務。」
IPCC在2021年8月發布的報告里,提到了一個令人擔憂的數據:
全球目前的年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升高了1.1℃,距離該組織在2018年建議世紀末升溫控制在1.5℃的雄心,只差0.4℃。
而根據目前的變化速率來看,如果不進行即時的大規模減排,之前的倡議與構想將無法實現。
1.5℃,是全球目前公認的氣候安全閥值。
但,即便可以將升溫穩定在1.5℃,地球仍然會更頻繁地出現像現在一樣但極端高溫。如果升溫達2℃,那麼極端高溫的強度會增加至少1倍;如果達到3℃,高溫強度則將增加至4倍。
做個更直白的對比,控制在1.5℃和2℃的區別是:能使全球面臨缺水危機的人口減少50%、農作損失一半的幾率減少2倍、1000萬人免遭海平面上升威脅、4億2千萬人免受受到熱浪襲擊、保護150至250萬平方公里的凍土以及動植物物種。
IPCC在第五次評估報告中指出,人類的工業化生產活動是過去50年來造成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
一旦1.5℃的關口失守,那麼人類或許將面臨更嚴峻的未來。
如果氣候危機引發出大規模物種滅絕和更深層的糧食危機,由此發生的經濟動蕩,很可能引發激烈的戰爭衝突與死亡。
以上是本期虎扯電台聊的主要內容,此外我們還探討了氣候危機下人類面對的未來、氣候危機的謠言以及外國Z世代的極端環保組織……
其實我們也知道,很多人都覺得氣候危機這件事實在過於龐大,個體的努力總顯得微不足道,但我們始終認為,沒有任何一件事比緩解氣候危機,更能讓我們明白命運共同體的意義:因為越是這種大事,群體觀念的力量也就更顯重要,因為只有聲量夠響,才能讓我們放下偏見,衝破壁壘,去改造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