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程式設計師的悲哀

大學期間看了幾本比爾蓋茨的書,覺得技術可以改變世界,抱著救世主的心入行了。

幹了幾年活,讀了幾本書,見了幾個人,覺得這世間那些非技術人(項目經理、產品經理、銷售)整天只知道瞎逼逼,唯有技術實在,除了技術書籍都是廢土,不值得賞閱,除了技術人都是廢物,不值得交往。

於是閉關苦心鑽研技術,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演算法書。

再干幾年,發現 996 非我願,打工非我期,再加上也掌握了些技術,於是決心「創業」。大部分是兼職創業—夢想著開發個什麼軟體來個鹹魚翻身。

獨自搗鼓了一兩年,發現搞不動,這時才想起合夥—於是找幾個程式設計師,因為只認識程式設計師。

幾個人最終搗鼓出個軟體,卻沒人用,因為壓根不會運營。

於是重新老老實實996。

此時開始懷疑比爾蓋茨,懷疑人生。

於是人生第一次開始盤點自己的資源,才發現身邊除了程式設計師以外誰都不認識,對世界的認知除了0和1全是蒼茫。

於是第一次想從圈子裡面跳出,卻發現水已煮沸。

驚愕間猛然想起昨天已過 35 歲生日!

很多程式設計師都有過上述類似的經歷。

大部分程式設計師,無論是否有一顆技術改變世界的心,入行時都對編程懷有莫大的興趣。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大部分程式設計師都是給公司做著無聊的搬磚工作,時間久了開始厭倦這種工作,於是想就著自己這份手藝創業,但大部分人沒那份勇氣辭職,只是兼職搗鼓點東西(包括接私活)。

大部分程式設計師都能開發出個完整的應用出來,但成功的產品至少需要技術+運營+商業,而程式設計師所做的只是離用戶最遠的技術這塊——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一塊

因而鮮有程式設計師創業成功的,特別是互聯網已經成熟的今天(雖然媒體天天報道誰誰誰搞出個什麼軟體融了多少投資,事實是他們從不報道有多少人失敗了)。

和外行人認為的不同,絕大部分程式設計師的互聯網運營能力和其商業能力一樣薄弱。程式設計師可能是最不懂互聯網的人之一——他們只是對技術很在行

程式設計師的另一大薄弱點在社交。這一方面源自技術型人的普遍性格取向(可能是因為長期跟機器打交道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源自技術人員狂妄的技術優先思維。很多程式設計師看不起產品經理、銷售人員,覺得這些崗位沒有技術含量,誰都可以干。

由於程式設計師做的事情是離用戶最遠的(是指他們很少直接和用戶打交道),往往感受不到自己做的東西的價值,久而久之便失去工作的價值感,進而對工作甚至是編程產生厭倦——如果問一個程式設計師是否願意讓他的下一代干這行,答案基本都是否定的。

和狹窄的社交圈對應的是狹窄的知識體系。很多程式設計師埋頭只看技術書籍,只和技術人員打交道,在編程行業成為大牛,而且很享受「大牛」稱號,但跳出這個圈子簡直就像文盲,對世界的認知非常簡單膚淺。

所以,還是身段放低點,認知拓寬點,戒掉「技術優先」的癮,和產品、銷售打交道的時候謙虛點,多學學人家。

技術離了商業啥也不是——至少在現實中多半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