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喜劇和科幻的同時沉默 《獨行月球》就這種糊弄觀眾的?
我和朋友沉默著走出影廳。氣氛之壓抑,很難讓人相信剛剛看的是一部喜劇片。
不同於看完其他電影,可以討論鏡頭語言,可以探討影片主旨、人物塑造,可以挖掘導演的巧思與深意,《獨行月球》給人留下的,是一片空白。寫這篇稿子時,我收到了朋友的資訊:「昨天看了這電影,今天竟然完全記不起來啥情節。」
這部已過18億的暑期檔電影《獨行月球》,講述的是被月盾計劃組織不小心落在月球上的獨孤月(沈騰飾),如何應對全人類滅亡、自己獨存(的假象)的孤獨。他在月球上的思春,萎靡,振作,到奮力自救,全都被同步直播到地球上,成為了行星撞擊地球後,僅存的人類們的精神支柱。
聽著是不是還行?
但如果你真的進到電影院去看,大約是會失望的。它沒有激發觀眾任何的好奇心與表達欲,以一種喜劇片、科幻片、劇情片「三不像」的形態,用抖不響的包袱、不嚴謹的科學邏輯、尬出天際的強行升華,侮辱了渴望好電影已久的市場與觀眾。
看完這部電影,裹挾著我空洞心臟的,只有對國產電影的悲哀。
大家對《獨行月球》的評論是兩極化的。
不少人和我產生了同樣的感受。有人連用三個成語表達自己的煎熬與不滿:
也有人非常買賬,直言「市場最能說明問題,自詡審美高的人別來沾邊」:
他們瞧不起「知識分子」們高高在上的言論,高呼「老百姓喜歡的文藝才是好文藝」:
《獨行地球》的擁躉者們,幾乎把「批評家」「知識分子」架到了一個「不笑/不愛不是中國人」的位置上。
天地良心,所謂「批評家」「知識分子」,也是老百姓啊。
糊弄觀眾
比起所謂的「高高在上」,文藝工作者真正要解決的、最緊迫的問題是「不尊重觀眾」,通俗一點講,「把觀眾當傻子」。
《獨行月球》雜糅了喜劇片、科幻片、劇情片元素,企圖以此掩蓋影片不好笑、不科學、劇情功力不足的缺陷,像一出竭盡全力卻漏洞百出的雜耍,讓人笑不出來,還心生悲哀。製片團隊似乎沒有想明白,一個每塊木板都不夠長的水桶,不能兜水已經算是小事,不體面才是大事。解不了渴不說,想當個被稱讚、被解讀的當代藝術品,也不夠格。
《獨行月球》最對不起觀眾的地方是不好笑。作為開心麻花籌備兩年的重點項目,「幽默「理應是這部影片的基本盤。
空間站里的靈堂,大約出現在電影的前20分鐘,是本片衝突最強、原創意味最濃、笑點最渾然天成的地方。沈騰以為全人類都已隨地球殉葬,於是在空間站裡布置了靈牌,掛滿了輓聯與白布,獨自一人大聲誦起了輓詞。中國傳統民俗與空間站的碰撞,呈現出了巨大的悲惋、孤獨,同時呈現出荒謬的喜感。
這也是本片唯一的笑點了。影片設計的笑點中,1/3是扮丑、色情等低俗笑點;1/3是讓觀眾一臉問號的「辣目」「夏洛特煩惱」等尷尬的「圈地自萌式」笑話,是麻花團隊的自嗨;只剩下1/3,是尚可以引起影廳里零星笑聲的梗。
從科幻片的角度討論《獨行月球》,就顯得更為離譜了。槽點太多,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談起。
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層,隕石落下來,不應該產生火花和聲音,畫面是宏偉壯麗了,不講常識啊。直播獨孤月那無處不在的攝影機到底是哪來的?基地內的還能理解,怎麼騎著袋鼠飛躍峽谷還能拍到呢?當然,當我看到人類用手電筒照向天空,組成「你不是一個人」的光帶,讓月球上的獨孤月看到自己不是僅存的人類時,前面出現的一切有多尬都不重要了——我覺得光帶寫的不是「你不是一個人」,而是導演大聲對觀眾喊出的「我不在乎」。
影片高潮出現在獨孤月只扛著著月球之錘,沖向隕石,犧牲自我,保衛地球。不說了,聽網友說吧:
劇情上,就更不用說了。首先是貫穿全片的暗戀線之硬:始於顏值,八年來幾乎沒有交集,從始至終都是獨孤月的自我感動;馬藍星(馬麗飾)作為一位優秀的高知女性,月盾計劃的全球指揮官,最初對獨孤月毫無印象,在地球上看了幾年直播,就被對方的深情打動了。
要說人物弧光,不存在的。獨孤月當初怎麼決定「死就死,要死一起死」,救下袋鼠,最後就怎麼決定救下地球。
「三不像」背後,是編劇和導演的僥倖心理:彷彿有了沈騰這張喜劇王牌,就沒必要再努力了,一切交給騰哥,笑料票房雙保障。網友直言:「沈騰和馬麗意念感挺強的,這也能演。」
悲哀的是,事實確實如此。喜劇演員出身的沈騰,在本片中的幾個特寫鏡頭,貢獻了層次豐富、情緒細膩、頗具質感的表演,一己之力為這部鬧著玩一樣的電影增添了些微的認真成分。而他和袋鼠二「人」,也撐起了全片笑點。
不少人用「含騰量」來判斷或預測一部影片的票房,這條鐵律自《夏洛特煩惱》起,至今仍未失靈。
《獨行月球》上映10天,票房已破18億,導演張吃魚或許滿心歡喜。然而,如果導演一再消耗演員,而不著力於劇情設計與人物刻畫,形成可怕的慣性,整個行業的隱患將會變得巨大。
矮子裡頭拔將軍
中國還有好電影嗎?
前段時間,某編輯部選題會上,探討入圍第7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隱入煙塵》時,曾經出現過這樣一段對話:
「這片票房怎麼樣?」
「不太行。」
「那你這篇文章的閱讀量,豈不是也要隱入煙塵了?」
目前,《隱入煙塵》豆瓣8.4分,票房1706.8萬;《獨行月球》豆瓣6.8分,票房18億。
中國還有好電影,但觀眾不太買賬。但觀眾沒有錯,人民群眾是不會錯的。誰錯了呢?
在豆瓣《獨行月球》短評區,篩選「好評」(目前佔比57%),會看到近乎瘋狂的眾口交贊。瀏覽了上百條後,我陷入了眩暈,幾乎要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
直到我看到這樣的評論,才幡然醒悟。
市場上充斥著粗製濫造、得過且過、敷衍了事,長期折磨著大眾的審美,以至於稍有驚喜,觀眾們都如獲至寶。如果這是一段親密關係,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不健康的,這是PUA。
朋友問我:「為什麼日韓電影風生水起,而我們的電影一直在退步,標準一降再降,但觀眾卻無動於衷?容忍度怎麼那麼高啊?」
我答:「觀眾不是沒見過好東西,觀眾是沒得選啊。」
「是我們活該。」一位電影製片人曾經同我講。
「『我們』指的是你們電影從業者,還是觀眾啊?」我追了一句。
他望向漆黑的夜空,沒有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