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知了叫聲更大、數量更多:和持續的異常高溫有關嗎?
今年的夏天絕對與眾不同,太熱了!
全國多地持續出現40℃以上的高溫,「公路煎雞蛋」、「熱射病」和「中暑」均是網路炙手可熱的搜索名詞。
很多市民也紛紛表示,今年的知了叫聲比以前大不少,感覺數量也比往年多很多,是不是和今年異常高溫有關?
先說答案,兩者的關係並不大,因為今年的蟬,不是今年出生的,早幾年前它們就已經存在了,可以用知了低調的一生來解答。
知了,也叫蟬,70後80後肯定非常熟悉。
小時候,每年夏天都會去抓知了,找知了殼,我們這邊不流行吃知了,我也沒有收集知了去賣,純粹就是覺得好玩。
那時候覺得知了叫起來很吵很煩,天天都想讓它消失,現在生活在城市聽得少了,又覺得夏天少了什麼似的。
全球已知的蟬有3000多種,大多數體型只有2-5厘米,也有天生巨大的品種,最大的蟬身長7厘米,翼展有18-20厘米。
壽命很長,平均3-7年,極端17年
昆蟲種類很多,因此壽命長短不一,短的像蜉蝣,朝生暮死,長得像白蟻蟻后,正常可以活二三十年,極端的甚至可以活六七十年以上。
我們常接觸的昆蟲,像蚊子蒼蠅壽命都很短,因此大多數人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蟬壽命也不長,夏天過完肯定死了。
但事實上,在昆蟲界蟬算是長壽的,一般來說是3-9年,有的品種甚至達到了13年17年。
只是它的一生,很低調,絕大多數是在地下,只有十幾天是在地上。
蟬鳴:生命的絕唱
蟬出土的原因也很明確,家裡蹲著是找不到對象,得到外面來找。
每年的六七月份,為了能儘快找到對象,雄蟬就會不停鳴叫、煽動翅膀吸引雌性,雌性因為發育不完善不會蟬鳴,只要靜靜等著挑選即可。看對眼後,兩者交配繁殖,雄蟬會很快死亡,而雌蟬會在產完卵後結束生命。
從出土到死亡,一般只有15天左右。
雌蟬會將卵產在樹的樹皮里,樹枝上有幾百個密密麻麻的小孔,就是雌蟬下的卵。
卵利用樹的汁液發育長大,成為若蟲。
被「寄生」的樹枝因為營養不良,風一吹就會掉到地上,然後樹枝里的若蟲就會用前腳挖掘,鑽入土裡,深度可達2.5米,開始了蟄伏在地下的生活。
隨著品種的不同,蟬在地下的時間也不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蟬的最後一次蛻皮(若蟲變成蟲的成年儀式)要在地上完成。
一般來說,若蟲爬出地面是在黃昏或者晚上,而且是在雨季過後,土地鬆軟的時候,它找一個植物並用強壯的前腳固定身體,開始最後一次蛻變。
整個蛻皮過程持續一個小時,剛蛻皮的蟬和我們常見的褐色蟬不同,是綠色的,翅膀也很軟。但很快,它就會成長為我們熟悉的成蟲蟬。
成蟲的壽命很短,一旦成年,就會馬不停蹄地開始找伴侶,新的生命又開始輪迴了。
今年的知了真的比往年要多得多嗎?
目前沒有一個權威機構做過相關的研究,市民的感受大多是偏主觀性的,不一定準確。
廈門有市民表示,蟬聲比以往大,但當地一位綠化專業人員測試過蟬鳴的分貝數,在72-83分貝之間,屬於正常的蟬鳴音量。
我覺得,有人認為蟬比往年多,比往年吵,並不是知了多了,而是知了的出土時間相近的關係。
每年都有人抱怨知了多叫聲吵,也每年有人因聽不到蟬鳴而惋惜,只能說,多的地方多,少的地方少。
很多地方有吃知了猴的習慣,知了猴營養好,蛋白質高達72%,且有治病療效,自古就有吃知了猴的習慣,香酥金蟬就是魯菜中的一道名菜。
今年,知了猴的價格比往年漲了十幾塊,最便宜的90元/斤,貴的要賣110元/斤,在這樣的情況下,蟬怎麼可能多呢?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今年雨水多且集中,蟬出土後蛻變成成蟲,一般都要在雨季之後,這就造成蟬出土時間都差不多,在同一時間鳴叫求偶,自然會讓人覺得今年的蟬特別多,特別吵。
最後
「讓人聽見你的聲音沒那麼容易!」、「出頭之後就是死亡!」、「耐得寂寞,方能一鳴驚人!」……
人們對於蟬的評價還蠻兩極化的,推崇它的人,認為蟬耐得住寂寞,是個成大事的,而想不明白的,則疑惑「地下幾年,地上幾天」的生活方式,蟬圖啥?
說實話,這些都是瞎操心。
每種生物都有其固定的生活方式,也有其追求一生的目標。只是人的追求很複雜,也很多樣,而對於蟬來說,它只追求兩件事:活下來和繁衍!
地下蟄伏,就是為了能更好地活下來,而冒險露面,則是為了繁衍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