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SCI至上」 迷思 科技部、教育部規範高校科研評比標準

  • 2020 年 2 月 23 日
  • 資訊

對很多高校及研究機構的人才來說,發表了多少篇SCI論文很重要,這是評比職稱甚至衡量工作成就的標準,由此造成了中國對SCI論文的盲目崇拜。日前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SIC至上,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

在《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教育部、科技部指出,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需要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品質、服務貢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凈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意見》強調,要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論文“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

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針對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提出各自評價的側重點,明確論文在其中的不同權重;完善學術同行評價,引導評審專家不簡單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代替專業判斷,負責任地提供專業評議意見,並倡導建立評審專家評價信譽制度;規範評價評審工作,大力減少評估評審事項,評價指標和辦法要充分聽取意見,實行代表作評價,並遵循同行評價原則。

《意見》要求,要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改進學科和學校評估,在評估中要突出創新品質和貢獻,審慎選用量化指標。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

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學校不宜設置對院系和個人的論文指標要求,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科學設置學位授予品質標準,學校不宜將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樹立正確政策導向,不採信、不發布以SCI論文相關指標為核心編製的排行榜等資訊。

破除」SCI至上」 迷思 科技部、教育部規範高校科研評比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