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睡覺時很少從床上掉下來?原因是「第六感」
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正常來說可能是豎著睡的。
也有可能是橫著睡的。
或者更奇怪一點,斜著睡的。
但不管怎麼睡,我們很少會掉下床,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呢,可能是你家的床真的很大,足以讓你打幾個滾都不會到床邊的那種。
或者你家的床四周都裝上了護欄,要不你乾脆是睡在地上的…
但如果以上這些情況都不存在的話,那麼你掉不下床的真正的原因是由於我們的身體有一種「本體感覺」的能力。
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人類有五種感覺,即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
儘管後來發現了各種其他的感覺器官,但這種古老的「說法」還是保留到現在,而且,雖然這五種「常見」感覺基本覆蓋了現實中大部分情況。
但通過引導盲人運動並觀察其感覺系統的實驗表明,人體的運動感和體態姿勢依賴於堆積在肌肉和肌腱中密集的多類型受體。
1906年,查爾斯·謝靈頓針對這些受體的感覺形態創造了「本體感覺」一詞,並稱之為「神秘的第六感」。
本體感覺的功能與傳統的感覺其實很類似。
本體感受器可以精確的測量物理特性,比如我們人體的肌肉長度、肌腱張力、關節旋轉的角度以及人體內部壓力等。
感受器會將收集的訊號由傳入神經通過脊髓傳遞給大腦的頂葉皮層,然後源源不斷的訊號會轉化為人體的動態感覺運動圖。
也就說,本體感受器會給我們的大腦提供與身體物理特性、品質瞬間分布以及肌肉活動產生的動力等相關資訊。
有了這些資訊,再經過大腦的計算,不僅可以「指導」人體運動,還可以(與觸覺)感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並測量外部空間的幾何形狀。
因此,本體感受器收集的身體主觀意識為我們身體客觀認識外部世界基本屬性(空間、時間、重量等)提供了基礎。
所以在我們清醒的時候,本體感覺會防止我們跌倒、滑倒;
而在我們睡覺的時候,它會幫我們調整更舒適的睡姿,也會讓我們的身體熟悉我們在床上的位置並確定周圍的空間,防止我們睡覺的時候從床上掉下。
但是在我們還小的時候,本體感覺還不能很好的工作,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有時候會從床上掉下來的原因。
隨著年齡的增長,本體感覺也更加完善,因此年齡稍大的兒童和成人基本不太可能掉下床。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大腦。
在睡覺的時候,看似我們疲憊的身體已經完全「停止運轉」,但實際上我們的大腦還在不計辛勞的工作著。
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科學家就用腦電波儀測試了我們大腦在睡覺時的活躍程度,通過將附有金屬小圓塊的電極粘合在我們的頭部和眼睛附近,發現了我們睡覺時,身體並非停止「停止運轉」,大腦和眼睛正在做很多事情。
其中眼睛會有多次緩慢的、平滑的左右轉動,這是我們醒著的時候無法做到的事情,被稱為「緩慢眼球運動」。
另外,在「REM睡眠」這個階段中,我們的眼球會快速的轉動,就像我們清醒的時候一樣,這代表著你的眼球「正在做夢中」。
沒錯,當你醒來後能回憶起晚上做的夢,就是這個時候發生的。
但是這個階段有個不太「安全」的地方,那就是很容易將夢和現實混淆,所以這時候本體感受器會發送訊號給大腦限制我們的行動,以減少我們起床或滾下床的可能性。
但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為「快速眼動行為障礙」,患有此障礙的極少數人群大腦會接收不到本體感受器的訊號,然後他們就會自己下床來滿足自己在夢境中的需要,有點類似於夢遊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