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都不換手機了?這行業完了?

近月,全球手機業界一片愁雲慘霧,猶如大難將至。由於目前手機產業的規模巨大,手機產業不景氣的震動波,不但向上衝擊供應鏈,也會向下衝擊渠道商,進而對整體經濟帶來影響。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次手機業介面對的困境,背後因素眾多。全球經濟環境固然帶來一定影響,但無論是你、我、或是一般消費者,可能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個中關鍵,是大家怎麼都不換手機了?

手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中國智慧手機發展多年,滲透率已高達80%,差不多每一個中國人,都擁有一台智慧手機。

進入存量階段的智慧手機市場,增長開始放緩。因此,手機廠商要想像以往一樣取得高速增長,就必須讓用戶更頻繁地更換手機。

廠商想吸引用戶提高換機的頻率,自然需要提供足夠的誘因。可是,目前智慧手機性能早已過剩,一般用戶拿著一台舊手機,也能流暢健康地持續用上好幾年;如果新手機沒有帶來明顯的優勢或變化,人們就沒有必要去更換。

用戶不願意換手機,責任當然不在用戶,而是在手機廠商。

然而,整個手機產業近年來均陷於創新乏力的困局。即便是強如蘋果,也只能稍稍提升晶片、拍照性能而已;但這些年復一年的常規升級,並沒有為用戶帶來全新的價值、全新的應用場景。

最終,目前手機用戶的平均換機周期已超過31個月,導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下降了11%。

大家怎麼都不換手機了?這行業完了?
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同比變動,圖片來源:CEIC

偏偏在這危急關頭,全球各國在疫情、戰爭、通脹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將迎來一波經濟衰退。

消費者換機意願本就不高,在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態度自然更為謹慎。對於那些小打小鬧式的微創新、或是華而不實的偽創新,更難刺激用戶的購買慾。

因此,在「前方經濟困境,後方創新乏力」的雙重壓力下,消費者勢必進一步放慢換手機的速度。

可見,整個手機產業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但手機廠商們並沒有就此認命,而是繼續尋找能為用戶帶來價值的創新空間。

對創新能力的一場大考

這個創新的空間在哪裡?新形態產品或是一個答案。

目前消費者重視的影像領域,技術已相當成熟,提升空間不多,恐難刺激用戶升級手機。而AR/VR、元宇宙等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無法為消費者帶來穩定的良好體驗。

相比之下,摺疊螢幕手機經歷了多年的發展,技術更為成熟和可靠。多家知名分析機構也看好摺疊螢幕手機,認為這個市場很快就會迎來一場大爆發。

分析機構Counterpoint就指出,2021年摺疊螢幕手機出貨量增幅高達3倍,預計在2023年增幅可高達10倍。

分析機構Canalys則認為摺疊螢幕手機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願望,並預測摺疊螢幕手機的年均複合增長率 (CAGR),將高達122%。

但由於「摺疊螢幕手機」的確是全新的手機形態,廠商缺乏足夠的經驗,並不知道用戶真正的訴求是什麼。導致用戶用頂配旗艦級直板機的價格,換來的卻是又笨又重、螢幕易壞、摺痕處理也不盡如人意的摺疊螢幕手機。

最終,這些新形態的手機,沒有為用戶帶來預期的體驗突破,也沒有創造新的價值。一般消費者的反應相當冷淡,更有不少人把摺疊螢幕手機譏為「偽創新」。因此,摺疊螢幕手機的銷量遲遲未有迎來大爆發,用戶也沒有因此加快換手機。

但,摺疊螢幕手機真的是「偽創新」嗎?

摺疊螢幕設備的開發,涉及摺疊、攝影機擺放方式、鉸鏈形態、軟體系統、重量與續航控制等。與快充、攝像能力這種局部創新不同,摺疊螢幕的創新需要公司的上下打通,是對公司制度與創新能力的一場大考,更是對手機品牌生命力的一次評估。

為手機注入生命力

近十年來,手機產業雖迎來眾多推動換機潮的創新技術,但這些技術往往只能帶來一次性的提升,無法持續地推動用戶升級。

以 2017 年的全螢幕手機為例,當時手機廠商紛紛推出全螢幕手機,用戶也紛紛更換了全螢幕手機。但很快地,全螢幕便無法為用戶再次帶來新價值,用戶便喪失了更換手機的激情。

然而,摺疊螢幕手機所帶來的並不僅是一塊大螢幕,而是一套靈活多變的人機交互形態,能針對用戶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交互體驗。

只要摺疊螢幕憑藉差異化的形態,持續升級新的用戶體驗,就能源源不絕地為手機市場注入生命力。

手機創新之路,尚未完結

據Counterpoint最新的報告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的摺疊螢幕手機市場同比增長391%,隨著4月和5月摺疊螢幕銷售保持勢頭,中國摺疊螢幕市場預計全年同比增長225%,出貨量有望達270萬。

可見,目前中國用戶開始認可摺疊螢幕成為手機的全新創新方向,而摺疊螢幕手機也或將成為智慧手機市場的下一個機遇賽道。

摺疊螢幕是否能持續打動用戶,再造另一個智慧手機風潮?目前仍言之過早。

但肯定的是:手機創新之路,仍未完結。

大家怎麼都不換手機了?這行業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