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團隊:提升團隊效能,從不做3件事開始
團隊的本質是槓桿。因為一個高效的團隊,才會產生1+1>2的價值。
高效的團隊,是每一個組織都期望擁有的,而提升團隊的效能,各有各的不同,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逐步的構建和探索合適的方式,一步步的才能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
而損害一個團隊的效能,則可能容易的多,幾個不合適的行為,就可能將團隊的效能拉到水平線之下,陷入低效的忙碌之中。
下面是3個常見的提升團隊效能的行為,希望對你有啟發哦。
不拉大群
數字化時代,各個組織辦公都離不開釘釘,企微等IM系統,非常的方便及時。
當IM系統如果使用不當時,也會給團隊效能帶來負面的影響,譬如十分方便的拉群來說吧。
工作中無論什麼事,大事還是小事,都先拉個群再說吧。
經常性的情況是這樣的:
- 不知道為什麼,你就被拉進了一個群中;
- 不知道為什麼,某個群中有人在@你呢;
- IM上各種群的消息不斷的閃現,你是看呢,還是不看呢?
- 不知道為什麼,一個群中的人是越拉越多了呢?
特別是凡事一上來就拉大群的問題,是一個嚴重影響團隊效能的現象,為什麼這麼說呢?
- 首先,事兒還沒有眉目時,拉大群只會增加噪音,也會讓事變的複雜起來;
- 第二,大群中的產生的大量資訊,會影響進群的每一個人的專註度,會讓人看也不是,不看也不好;
- 第三,沒經過小範圍的充分溝通,拉大群就是一種懶惰的行為,試圖通過一種非常低效方式來解決問題,會適得其反;
- 第四,拉大群背後,可能是組織中管理不當,負責人對所負責的事的把控有限,無論是全局還是細節可能都不清楚的;
- 第五,拉大群背後,存在隱形層級的問題,事情可能被層層的轉包啦,所以一有問題,只能一級級拉人進群來同步資訊,往往最後被拉進來的那個人是關鍵人,也可能是最低級別的。
所以,通過不拉大群,可以推動團隊在溝通方式上,管理上的有效性,組織層級和職責上的改進和提升。
不開大會
開會是團隊內解決問題的一個有效方式。
溝通一個需求,討論一個方案,拉齊一下資訊等等,都可以拉一個會議來進行。
隨著技術的發展,及時是異地辦公,開會也不再是問題,釘釘,企微,飛書等工具加持之下,可以隨時隨地發起會議。
開會是可以解決問題,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開會是隱形成本極高的一種方式,因為開會是同步進行的,需要所有參會人都流出寶貴的時間參與進來。
所以,要提升團隊的效率,就需要改善團隊開會的效率,特別是不做任何準備的大型會議,更是團隊效率的殺手:
- 不做任何事先準備的會議,臨時拉一大群人去開一個不知目的的會議;
- 事先不溝通,不做鋪墊,試圖通過會議現場來拉齊資訊,做出決策的無效會議;
- 會議成為形式主義,你講你的,我干我的,身在而人早已不在;
- 會議時間失控,一開會議就是4-5個小時起步,遲遲無法結束;
諸如以上等,團隊內已經有了大會依賴症的現象,那就需要做專項行動,開始做會議治理:
- 開小會(人少);
- 開短會(時間少);
- 開有準備的會(組織者和參與者);
- 甚至少開會,通過其他更有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開會只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不是目的。 針對不同的場景,選擇有效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試圖去偷懶,期望能用一個巨大的會議,來解決所有的問題。
不憋大招
對於產研團隊,無論管理者還是成員,可能都喜歡用做一件大事,搞一個大項目,來體現自我的價值。
其實,這樣的憋大招的方式,在變化飛快的時代,已經無法適應了。
組織和市場都需要產研團隊,能更加快速的交付價值,快速的放到市場上去驗證有效性。
試圖通過憋大招,做大項目的方式來做數字化產品交付,都會面臨著失敗的風險:
- 大項目,涉及到的系統和業務等範圍廣,內容多,很容易失控;
- 大項目,涉及到參與人員多和雜,預期目標和訴求難以整合平衡;
- 大項目,交付周期長,整合難度大,其中的小問題很容易成為大漏洞;
- 大項目,對負責人的要求非常高,對團隊的協作能力也是極大考驗;
- 大項目,在方向和價值方面,短期內很難有有效的回饋,決策風險高;
大項目大工程,表面看上去都非常的有吸引力,搞定一個大工程,就能完美的體現團隊和個人的價值。
可事實卻往往相反,80%以上的大項目,都會出現很大的問題,因為在長周期的中間過程中,出問題的地方和幾率都會增加,失控的可能性更大。
反而,持續的小的迭代,快速的產品交付,可以持續的將事情推向正確的方向。及時是中間出現了問題,也可以快速的得到有效回饋,快速的低成本的調整和改進。
所以,產研團隊提升效能,就要不憋大招,做小事,持續的做小事,持續的交付價值。
寫在最後
一個團隊效能的提升,不需要多麼高大上的理論,更需要的是一些基於常識的具體行為。
在團隊成長的過程中,用心去觀察、發現團隊中存在那些影響效率的事情,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真正的實現團隊內1+1>2的效果。
團隊提效,先從不拉大群,不開大會,不憋大招開始吧。
用3個小行動,來促成真正的改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