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奇特的青蛙:把卵吞到胃裡 幼蛙孵化後再吐出來
躺平青年、佛系青年、emo青年如今都非常流行,雖然聽起來這些詞有點消極,但卻代表了年輕一代的處事哲學,「表面放棄,暗自努力」……
在真實而殘酷的大自然中,「佛系」性格能夠讓動物生存嗎?
比如青蛙,為了適應各種極端環境,「非佛系青蛙」們絞盡腦汁,想出了奇特的生活方式來應對!
「金屋藏嬌」養娃兒——胃育溪蟾
遊戲中的青蛙孑然一身,根本沒想找媳婦(or老公)甚至是生娃的事兒。這在自然界中簡直算是「大逆不道」了。
作為兩棲動物,以蛙類為主的無尾目雖然不像哺乳動物那樣照料娃兒面面俱到,但在孩子的孵化階段還是盡心盡責的。
其中,愛子程度最「變態」的要屬已於上世紀80年代滅絕的胃育溪蟾。(註:2013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成功培育出胃育溪蟾活體胚胎。)
胃育溪蟾僅分布於澳大利亞昆士蘭東南部的山脈上,從它的名字我們就能大致了解其生活習性:「溪」表明它喜歡生活在潮濕、水淺的河流或溪流邊。
「胃育」乍一琢磨感覺不可思議,沒關係,大膽說出來:在胃裡養育孩子!
它會把卵吞入腹中,並在胃部孵化,而且幼蛙孵化後,還會在母親的嘴裡及腹中生活一周的時間。這可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的現實寫照。
胃育溪蟾孵化過程(圖片來源YouTube:Gross Science影片截圖)
不過,胃育溪蟾難免有失誤,比如,雌蟾吞下的卵有X只,最後孵化出的總會是X-10隻的樣子,有可能吞卵和停止分泌胃酸有個時間差,這其中有的卵被消化掉了。
也有可能雌蟾的嘴巴太小,一次性根本沒完全吞下去,有漏嘴之卵。
雌蟾吐出的幼蟾已經發育成熟(圖片來源:Michael J.Tyler)
有人問,含嘴裡是化不了,那在胃裡可是會化掉吧?
不必擔心,在幼蛙孵化期間,胃育溪蟾的胃部會暫時停止分泌胃酸,以免卵被腐蝕。
而且,隨著幼蛙不斷長大,胃育溪蟾的胃還會適當膨脹,以保證幼蛙有充足的生活空間。
這真是感人至深的愛啊!
「鹽來尿掩」洗海浴——食蟹蛙
有木有發現,遊戲中的青蛙就是一土豪啊,那麼大又舒服的房子一個人……一隻蛙住。
而在殘酷的自然界中,很多蛙類有個濕潤的淡水環境就不錯了,更何況有些「魔系」蛙類還泡在鹽水裡呢!
什麼?沒說錯吧……
要知道,兩棲動物肺部還尚未十分發達,無法獨立承擔呼吸功能,於是其黏糊糊的皮膚就起到輔助呼吸的作用,因而其皮膚的滲透性極強,根本無法在鹽水裡蹦躂。
可是,偏偏有種生活在亞熱帶的蛙「不泡尋常水」,經常在海陸之交的鹹水中,抱著紅樹植物的根部呼呼大睡,這就是罕見的海陸蛙(別名:食蟹蛙),能在含鹽量2.8%的鹹水中生存。
海陸蛙腎臟的尿素和血漿中的鹽離子幫它抵禦鹹水(圖片來源:Wiki)
別訝異,人家可是在幼年的蝌蚪形態就練出了這種超高耐鹽本領,其海陸蛙蝌蚪的耐鹽性更逆天,能在含鹽量3.9%的鹽水中生長發育。
嗯,最關鍵的,想知道它們的皮膚怎麼受得了鹽對吧?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專家對此進行專門的研究並給出了答案:海陸蛙血漿中的鹽離子濃度、腎臟中尿素的濃度超高,可以達到體內外滲透壓的平衡,不至於被齁死。
「斗轉星移」釀毒液——箭毒蛙
玩家們一直在說,遊戲中的青蛙與世無爭,純良無害,是一隻「佛系」青蛙,那麼有「佛」就必定有「魔」,蛙界最兇狠的角色,便是「魔系」蛙類——箭毒蛙。
不同顏色的箭毒蛙(圖片來源:Wiki)
首先,我們要給箭毒蛙的名字來個解析。
「毒」好理解,這種動物以毒液作為攻擊和防衛的武器,在兩棲類中不算罕見,譬如,很多蟾蜍就會用點兒小毒。
「箭」就不太好理解了。是身上長著箭狀物?還是分泌毒液的速度像箭一樣快?
都不是,這個「箭」字是形容箭毒蛙毒性的。
箭毒蛙體形嬌小,少有能達到6厘米,毒性卻猛烈,毒液半數致死量(LD50)達0.00001mg/kg~0.0002mg/kg。
因此,箭毒蛙棲息地的居民——印度安人別出心裁,抓到箭毒蛙後,將箭毒蛙的毒液塗抹在弓箭的箭頭上,作為射殺獵物的武器,效果相當犀利,這便是箭毒蛙之名的起源。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厲害的毒液,卻並非像毒蛇、毒蜥一樣是自己合成的。
箭毒蛙科的蛙毒素來源於其所吃的螞蟻、毒蜘蛛等食物,吃掉這些食物後吸收其毒素,合成蛙毒素,在人工飼養環境下,箭毒蛙是沒毒的。
這不由得讓筆者想起姑蘇慕容家的絕學——斗轉星移!
「玲瓏剔透」曬五臟——透明小跗蛙
翻開手機,只要小蛙蛙面對著你,你便能一眼看到它可愛的大肚皮。
可在厄瓜多和秘魯的亞馬遜雨林地區,卻生活著一種長相「可愛」與「驚悚」參半的透明小跗蛙。
透明小跗蛙背部呈淡淡的石灰綠(圖片來源:Wiki)
說它可愛,你必須俯視著觀察它,看它的背部。
這傢伙小巧玲瓏,僅有20毫米長,約等於人的一個指甲蓋大小,背部呈微微透明的翠綠色,看上去就像用翠玉雕刻的迷你掛墜。
說它驚悚,你必須仰視著觀察它,看它的腹部。剛才我們說了,背部除了淡綠色,還稍稍有些透明。
可一看腹部……這傢伙的腹部也透明的太過了,腹膜根本就沒有任何顏色,完全是透明的,白中泛粉的腸道、鮮紅的肝臟和怦怦直跳的心臟一覽無遺。
透明小跗蛙的腹膜透明,五臟清晰可見(圖片來源:Wiki)
這樣一來,當它置身於翠綠的樹葉上時,微微翠綠的背部加上其他大部分透明的部位,捕食者根本察覺不出葉子上還有這麼個傢伙,這是高超的偽裝術。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透明小跗蛙的時候,如果不看它透明的腹部,都會把它當作樹蛙,畢竟它從體態、生活環境上來說,都和樹蛙極為相似。
但透明小跗蛙卻並非屬於樹蛙科,而屬於瞻星蛙科,其最大的區別在於,樹蛙觀察周邊環境的時候,兩眼是盯著側面的;而透明小跗蛙觀察周邊事物的時候,兩眼是直勾勾地盯著前方的。
「健步如飛」走天險——樹蛙
剛才提到了樹蛙,那我們就來專門說說樹蛙。為什麼呢?
還記得遊戲中的青蛙是個什麼狀態嗎?慢慢悠悠,怡然自得,這麼「不著急」的個性還讓人誤以為養了只烏龜呢!
其實,在現實的自然界中,除了蟾蜍類以外,多數蛙類不動則已,一動驚人啊,其跳躍力十分彪悍,移動速度也是令人吃驚。
為啥要除了蟾蜍類呢,因為大多數蟾蜍類和蛙類在身體結構上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們的前後肢。
蟾蜍的前肢比較粗壯,因此更適合用慢悠悠的爬行,而蛙類後肢粗壯有力,彈跳輕盈,身法迅捷。
這其中,最牛的就是樹蛙了。
樹蛙身體扁平,四肢修長,腳趾上還有大吸盤,是天生的跳躍高手(圖片來源:Wiki)
與地棲蛙類相比,樹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不同。首先,樹蛙類的身體普遍比地棲蛙類更加扁平,四肢也更加修長。
從空氣動力的角度來講,這樣的結構更易於減少空氣阻力,增強在樹間移動的靈活性。
其次,樹蛙類的腳趾上普遍有較大的吸盤,胸部還長有吸盤功能的「扁平疣」。
這兩處身體特徵有助於讓它牢牢地將身體固定在樹榦甚至是樹葉上。依靠這兩樣「法寶」,樹蛙就能在樹林間健步如飛,旋轉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