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醫學頂刊《柳葉刀》最新發表新型冠狀病毒研究論文

  • 2020 年 2 月 21 日
  • 筆記

前言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突發恰逢春節,千家萬戶都對疫情十分關注。令人心痛的是,病毒帶來的不止有病痛,還有來自各路媒體的大量謠言和不實解讀。作為科研工作者的我們,希望能略盡綿薄之力,為大家整理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並進行通俗易懂、嚴謹客觀的翻譯和解讀。

具體來說,我們對 2020年1月24日 發表在醫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柳葉刀》上的關於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兩篇論文(這也是目前唯二且最新的兩篇論文)進行了整理和編譯,客觀且通俗的呈現論文的原始數據、原始分析和原始結論,並進行了部分重要細節的強調。

在正文開始之前,先插播一個普遍存在的口罩選擇誤區。

口罩選擇

論文和各路報道中普遍提到的N95醫用防護口罩雖然是最佳選擇,但是價格貴,並且現在相當難買。如果不是近期需要去醫院、人流密集地帶或與病人密切接觸,性價比更高的選擇是購買醫用外科口罩

注意,是醫用外科口罩,普通的醫用口罩是沒有過濾作用的。幾種醫用口罩的區別科普見

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00122/wap-content-1083539.html

這裡不對購買渠道作任何推薦,大家在購買時一定要留意包裝上是否有註明這是醫用外科口罩,符合YY 0469-2011的要求。如下圖。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該論文發表於2020年1月24號(三天前),對前41個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患者(2019年12月16日至2020年1月2日)進行了詳細的病症觀測和相關特徵提取。論文中將本次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簡稱2019-nCoV

這41例確診的患者都是通過下一代測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或實時RT-PCR(real-time RT-PCR)的方法檢測到了呼吸道標本中存在2019-nCoV。患者的臨床表現與SARS非常相似。重症患者會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需要轉入ICU輸氧治療

提醒:近期一些利欲熏心的黑心商家開始傳播一些謠言,聲稱研製出了可以確診的特殊試紙、儀器並公開上市發售,請大家理智判斷,謹防上當受騙。

死亡率

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死亡率存在很多錯誤的計算方式和不實謠言

謠言一:死亡率很低,死了50個,確診2000個,死亡率只有2.5%

謠言二:死亡率很高的,確診2000個,但是現在只治癒了50個,治癒率只有2.5%!!

謠言三:死亡率很高的,治好了49個,死了56個,死亡率高達53%!!!

以上計算都是明顯不嚴謹、不科學的!!!

對死亡率最科學、客觀的計算方式是先確定一批確診患者,然後對其進行持續追蹤,直到所有患者均出院或死亡為止,計算出死亡者所佔比例。

在這篇論文中追蹤的41例確診患者中,最終28名(68%)已出院,六名(15%)患者已死亡。出院適應性的基礎是至少消退10天的發燒,並改善胸部放射學證據和上呼吸道呼吸道樣本的病毒清除率。所以目前研究成果中的對死亡率的初步估計是15%。

但是,這個15%可能不是最終的數據,一方面是小樣本估計會有偏差,另一方面早期會更加關注危重病例,可能會導致死亡率估計比實際值偏高。期待後面對更多的患者進行追蹤、統計,減小對死亡率估計的偏差。

患者特性

1. 是否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

下圖是從首例發病日期(2019年12月1日)起到2020年1月2日,發病患者是否有海南市場接觸史柱狀圖。其中藍色表示無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紅色代表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橫坐標為發病日期,縱坐標為患者數量。

總得來說,66%的患者有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因此該地點被高度懷疑為發病源頭。但是需要注意的一個細節是,2019.12.1第一例患者發病,但是該患者並沒有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並且他的家人均未發燒或出現任何呼吸道癥狀,而且他和之後的患者之間也沒有發現流行病學的聯繫;接下來2019.12.10發病的三例患者中,有兩位也是沒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因此謹慎的說,疾病的發病源頭仍然存在其他地方的可能性。

而第一例因病致死的患者則是一直在華南海鮮市場活躍,最終由於連續7天有發燒,咳嗽和呼吸困難而住院,最終死亡。發病5天後,他的妻子在沒有接觸華南海鮮市場的情況下也患上了肺炎。

2. 性別

在研究的41位確診患者中,男性佔比較大佔73%,女性佔27%。

3. 年齡分布

橫坐標為年齡,縱坐標為患者數(藍色為非重症患者數,紅色為ICU重症患者數)。

註:41位患者年齡中位數為49歲,前41例中無兒童和青少年。

4. 病史

有32%的患者在感染前已經患有其他疾病。其中,有20%(佔總患者比例)的患者患有糖尿病,15%患有高血壓,15%患有心血管疾病。

癥狀(患病特徵) 在所觀測的41位患者中,98%的患者有發燒癥狀,這是召回該病症的最強特徵。具體的體溫佔比如下:

如下是其他癥狀的發病佔比

在55%呼吸困難患者中,從發病到出現呼吸困難經歷的天數範圍為5到13天,中位數為8天。有32%的患者因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轉至重症監護室(ICU)治療,其中,從入院到病情惡化到ARDS最短短至兩天

雖然2019-nCoV感染的這些特徵與SARS-CoV和MERS-CoV有一些相似之處,但是2019-nCoV的患者很少感染有明顯的上呼吸道癥狀(例如鼻涕,打噴嚏或喉嚨痛),表示2019-nCoV的目標細胞可能位於下呼吸道。此外,2019-nCoV患者很少出現腸道癥狀和體征(例如腹瀉),而約20–25%的MERS-CoV患者或SARS-CoV感染引起腹瀉。

發病機理與治療方案

發病機理尚未被完全解釋,屍檢或活檢研究將是了解該疾病的關鍵。

鑒於SARS-CoV,MERS-CoV,和本次的2019-nCoV感染可誘導大量細胞因子,因此糖皮質激素經常用於治療重症患者,以期減少炎症引起的肺損傷。然而在SARS和MERS中的經驗表明,接受該激素治療不但沒有降低死亡率,反而會導致病毒被清除的更為緩慢。因此對於2019-nCoV的激素治療方案需要進一步系統性評估。

之前的一項研究表明,洛匹那韋和利托那韋的聯合使用可為SARS-CoV患者帶來實質性的臨床獲益(不良的臨床結局較少)。雷姆昔韋(廣譜抗病毒核苷酸前葯)也被證明可以有效治療MERS-冠狀病毒和SARS-CoV感染。然而,由於2019-nCoV是一種新興病毒,因此截止到發文日期(1月24日),尚未開發出有效的方法來治療由該病毒引起的疾病。由於指定醫院已經可以使用lopinavir和ritonavir的組合,因此已迅速啟動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以評估lopinavir和ritonavir聯合使用對2019-nCoV感染住院的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

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

這篇論文也是在2020年1月24日發表於柳葉刀。論文對一個感染肺炎的七口之家進行了詳細的醫學診療和調查溯源。

這一家七口的遷移路徑如下圖(手機端請點開放大)

上圖是七口之家2019年12月29日到2020年1月4日從深圳去武漢再從武漢回深圳,最終6人確診感染病毒的過程。紅色框代表1-6號病人在武漢和武漢的親屬有親密接觸(吃飯聚餐等),黃色框代表3-6號病人回到深圳家中和7號病人一起生活。紅色十字白底框代表1號和2號親屬在醫院過夜,紅色十字藍底框代表1號病人、3號病人和3號親屬去醫院探望被診斷為發熱肺炎的1號親屬。

深圳的這七口之家,一位老人留在深圳家中,六位去武漢看望親屬(12月19日到1月4日),看望親屬後回到深圳家中,其中四位和留在深圳的老人一起生活(1月4日到1月11日)。七口之家中的六位先後出現發熱等癥狀並最終確診,而他們都沒有接觸過動物、去過華南海鮮市場和吃過野生動物。值得注意的是,7號病人在此前的14天中沒有去過武漢或者深圳的市場,僅於1月8日由於背痛去當地醫院門診部就診。

關於這個家庭案例,存在多種可能的傳播路徑:

第一個最有可能的傳播路徑是1號病人在武漢看望病人時被感染後,從武漢回深圳的1-5號病人將病毒再傳播給一直在深圳的7號病人。

第二種可能是,1-5號病人均在武漢期間被2-5號親屬傳染,然後回到深圳後將其傳播給7號病人。但是這種情況的可能性較小,因為1-5號病人的癥狀出現在2-5號親屬之前。

第三種可能性是1-5號病人由於一個未知的公共源在武漢期間被感染,將其傳播給7號病人。

2-5號親屬沒有接觸過動物、去過華南海鮮市場和吃過野生動物,很有可能在醫院或者其他社群中被感染,但是這無法從科學的角度去考證。值得注意的是,去武漢市醫院探視過的1號和3號病人很有可能在出現癥狀之前就被感染,因為5號病人沒有癥狀但是仍可以傳播病毒。

該發現表明新型冠狀病毒可能通過人傳人,再通過被感染者的旅行在城市之間傳播。且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去過武漢的家庭感染率高達83%(6位去武漢的家庭成員中1-5號共5位被感染)

雖然譯者認為數據基數過小,可能在統計意義上的缺乏可信度

另一個發現是,存在無癥狀的感染案例(5號病人)。雖然SARS無癥狀的感染並不常見,但是在2004年出現的小型SARS中有記錄。此外,3號和4號病人無發熱癥狀,這種隱蔽的被感染者很有可能加速病毒的傳播和疫情的擴散。

以上就是這兩篇論文的主要內容,如有錯誤之處煩請在評論區指出。最後,控制疫情,政府、社會各界和公眾都在持續努力。請大家對疫情防護有信心,不傳謠不信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