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滯銷」 該摸著比亞迪過河了?
眼下,BBA的日子似乎不太好過。
日前,據多家媒體報道,2022年上半年Benz、寶馬、奧迪在華銷量分別為35.58萬輛、37.87萬輛、31.7萬輛,下滑幅度均超20%,一改昔日高歌猛進的勢頭。
這其中,寶馬的數據尤為令人矚目。
2022年第二季度,寶馬的全球銷量同比下降了19.8%,其中在華銷量同比下降了28.3%,而第一季度這兩個數據分別為6.2%、9.2%。
儘管如此,也不乏可圈可點之處。
寶馬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增長勢頭頗為良好,但在整體銷量的佔比不過6.5%左右,難以扭轉下滑的趨勢。
作為新能源汽車賽道的老玩家,寶馬怎麼掉隊了?同為傳統車企,「比亞迪們」為何可與造車新勢力分庭抗禮?BBA押注固態電池,能否撐起翻盤的希望?
起步早,不代表走得快
BBA中,寶馬對新能源汽車的關注最早。
據公開資料顯示,寶馬第一款純電汽車1602 Elektro-Antrieb,在1972年的第二十屆慕尼黑奧運會上亮相,採用的是12V的鉛酸電池,續航里程僅30餘公里。
毫無懸念,這款車沒有量產的必要。
這之後,寶馬又推出多款新能源概念車,均沒有多大的浪花,直到2007年歐盟委員會提出一項立法建議:到2012年,歐盟境內銷售的新車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應比現在削減25%,降至每公里120克,到2020年降至每公里95克。
碳排放之下,寶馬才認真了起來。
之後,醞釀了「Project i」,耗費數十億美元發力新能源汽車,基於該計劃的寶馬i3於2013年上市,僅僅比特斯拉的Model S晚了一年。
可惜的是,寶馬與特斯拉在新能源賽道的命運卻大相徑庭。
知名財經大V牛春寶表示:「十年時間過去了,特斯拉不出所料的經歷了質疑、嘲諷,股價暴漲,暴跌,然後再暴漲。(之前)幾乎沒有人相信,一家初創企業,可以終結持續百年的燃油車時代。」
寶馬股價波瀾不驚
之所以如此,與寶馬的打法有莫大的關係。
一方面,燃油車堪稱「現金奶牛」,缺乏自我革新的內在動力;另外一方面,面對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焦慮的現實,寶馬側重車身輕量化的路線,使用了更為昂貴的輕質鋁合金、碳纖維等材質以降低能耗。
事實證明,鋰電池的迭代才是最佳策略。
如此一來,寶馬i3的競爭力被削弱了,儘管全球累計銷量逾25W輛,但並沒有令寶馬成為新能源汽車賽道的「領跑者」,其最終於2022年七月正式停產。
寶馬的經歷,正好詮釋了起步早不代表走得快。
痛定思痛,寶馬2021年誓言未來10年完成1000萬純電動車型交付,到2030年純電動車型有望佔據全球銷量的一半。
傳統車企起勢,不懼造車新勢力
寶馬之外,Benz與奧迪的電動化也在提速,市場對此意見不一。
一種聲音認為,底蘊深厚的BBA一旦全力,操控感、駕駛感、豪華感、科技感、可靠性、品牌力等非造車新勢力可比,基本盤用戶可以無縫切換。
另外一種聲音認為,造車新勢力重塑了消費的心智,以續航里程、百公里加速、智慧駕駛、OTA迭代為價值量尺。
兩種聲音的對錯短時間難以辨別,但風頭不及比亞迪卻是不爭的事實。
比亞迪停產燃油車之後,聲量愈發響亮,一改之前風評不高的事實,成為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抗衡的旗手。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6月汽車銷量為250.2 輛,同比增長23.8%;1月~6月汽車銷量為1205.7萬輛,同比下降6.6%。
2022年月比亞迪銷量為134036輛,同比增長162.7%;1月~6月累計銷量為641350輛,同比增長314.9%,一躍成為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
這意味著,同為傳統車企的BBA。理論上一樣有翻盤的機會。
畢竟,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仍未結束。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2021年9月表示:「在汽車工業的大變革中,電動化是上半場,智慧化是下半場。」
巧的是,智慧化恰恰是比亞迪的短板。
雖然,比亞迪早早就卡位了智慧化,但對智慧化的理解較為簡單,注重車機系統的迭代,而非自動駕駛的演化,因而2020年才推出輔助駕駛系統DiPilot。
據零壹智庫發布的數據顯示,比亞迪在2021中國自動駕駛專利排行榜TOP 10中墊底,僅有相關專利397件,甚至不如同為傳統車企的奇瑞汽車。
然而,這並未阻止消費者選擇比亞迪、五菱宏光MINI EV、長城歐拉,而非更智慧的特斯拉、小鵬等。
也就是說,BBA做好電動化,抓住細分市場的需求,仍是當下的重中之重。
需要這樣的是,BBA的電動化之路並不順利,早先以「油改電」搪塞消費者,吃癟之後才考慮研發了專屬電動平台,已慢人一拍。
更為關鍵的是,混動站上「風口」,兼顧純電車與燃油車的雙重優點,成為比亞迪、長城、吉利、長安、奇瑞等傳統車企的主戰場。
事實上,比亞迪成為『迪王』,混動功不可沒,2022年上半年純電銷售為323519輛,同比增長246.23%;混動銷售為314638輛,同比增長454.22%,混動非但佔據半壁江山,增長潛質更是肉眼可見。
混動佔據半壁江山
那麼,在全球油價高企、純電里程焦慮等痛點沒有徹底解決之前,混動對BBA而言或仍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
固態電池,遠水難解近渴
其實,BBA從未甘於「掉隊」,一直盤算著如何彎道超車,紛紛將目光瞄向固態電池。
據公開報道顯示,寶馬固態電池初創企業Solid Power,且準備在德國自產全固態電池;Benz投資了固態電池製造商Factorial Energy、輝能科技等;奧迪的母公司大眾計劃2025年向市場供應固態電池。
以上可見,圍繞固態電池的軍備競賽已經打響。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鋅刻度:「固態電池具有能量密度大、穩定性好、安全性高、壽命長、耐高溫等特點,可以克服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的不足,公認為是鋰電池發展的終極形態。」
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表示,固態電池一旦落地,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自燃等痛點或迎刃而解,燃油車或頭懸「達摩克利斯之劍」。
對此,清陶能源總經理李崢預測:「目前,固態電池已經在消費電子等領域實現了量產應用,三年內固態電池將在乘用車領域替代性使用,三年後(新車開發時間大概3年),將會有真正基於固態電池正向研發的車輛面向消費者。」
儘管如此,BBA想藉此翻身也並非易事。
一個挑戰是專利,在固態電池賽道上領跑的是豐田,其擁有超過1000項專利,之外韓國三星、LG等與中國的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都是重要玩家,這意味著BBA想發力離不開合作夥伴的支援。
另外一個挑戰是固態電池雖然前景美好,瓶頸也肉眼可見:充電效率偏低、製造成本偏高、生產製程複雜。
總而言之,BBA在燃油車的優勢巨大,卻難以延伸至新能源汽車上,雖然手中仍有好牌可打,卻遠水難解近渴。
未來BBA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是磐涅重生,唯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