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防猝指南1:體重和減肥的秘密

image

00、 引言

作為一名IT碼農,入行十載有餘,寫的程式碼(Bug)越來越多,習慣了加班熬夜、久坐不動,身體各項指標也不出意外的屢創新高。近年來各行業高壓工作導致的猝死的時有發生,長此以往,充滿驚喜的人生不知道404和和503哪個先來!

本著科學、嚴謹的程式碼精神,大量查閱、學習了健康、運動的相關知識,順便整理成文。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需要科學!

image.png

申明:資訊都來自書籍、網路,難以保證完全準確,只能盡量追求科學、可信。有些知識本身就存在爭議,或科學研究有限只是說明其相關性,並無明確結論。

系列目錄

原文編輯地址:語雀閱讀體驗更好


01、 標準體重與體質指數(BMI<24)

身體品質指數 BMI(Body Mass Index),又稱體質指數、體重指數。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BMI指數用來判斷你的體重正常、超重還是肥胖。

體重的公斤數(單位:公斤)除以自己的身高(單位:米)的平方所得到的一個數字,公式:


image.png

網上也有很多計算器:薄荷健康 免費在線 BMI 計算器 BMI計算網

中國BMI標準如下圖,適用範圍:18至65歲的成年人。兒童、發育中的青少年、孕婦、乳母、老人及身型健碩的運動員除外。世界衛生組織認為BMI指數保持在22左右是比較理想的。

image.png

您目前BMI指數為:23.12,22.1,身體狀況屬於【正常】,您的健康體重範圍為 56~73 kg

標準體重有多種計算方法,常用的幾個方法:

方法 公式 示例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體重計算方法 ♂️ 男性:標準體重(kg)=(身高cm-80)X70% (174-80)X70% = 65.8kg
♀️ 女性:標準體重(kg)=(身高cm-70)X60%
中國常用的標準體重的計算公式 ♂️ 男性: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 174-105=69kg
♀️ 女性: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2.5
中國徵兵標準體重計算:
標準體重kg=身高cm – 110 ♂️ 男性:不超過30% ,不低於15%,合格 174-110=64kg
♀️ 女性:不超過20% ,不低於15% ,合格
  • 標準體重正負10﹪為正常體重
  • 標準體重正負10﹪~ 20﹪為體重過重或過輕
  • 標準體重正負20﹪以上為肥胖或體重不足
⚠️注意:標準體重和體質體質指數(BMI)是一種基於群體平均值的計算方法,針對單獨個體其實並不嚴謹,個體都是有各種差異的,如年齡、肌肉、骨骼、脂肪含量都不同,BMI超重的人不一定就是肥胖,因此這個數據作為參考即可,**體脂率**(見後續章節)指標判定胖瘦更為科學。

02、 人體的主要物質=水、脂肪、蛋白質

人體內的水分含量最高,構成人體三大基礎物質是糖、蛋白質、脂肪,也是人體的主要的營養物質。

image.png

人體必需的七種營養元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水、膳食纖維)。

image.png

2.1、水(多喝開水🐶1500~1700ml

成年人體內水分約佔體重的55%~65%,年齡越小體內所含水分的百分比越高。水是細胞生存的基礎,人體的各種生理化活動都是在水的參與下完成和實現的。一個成年人每日的攝水量總和約為2500毫升,注意是來自飲水、食物、物質代謝的總和,每天應該飲水1500~1700毫升(不要用飲料代替)。天熱、排汗多的人要適當多補充水分。

水的輸出:腎臟(尿液 一天1500ml);呼吸(350ml);皮膚(500ml);大便(150ml)。

當人體中缺水量達到人體體重的2%時,會感到口渴;到10%時,會煩躁無力,體溫升高,血壓下降;達到20%就會有生命危險。

渴了才喝水是不對的,可以觀察尿液的顏色和排尿量判斷喝水量,正常情況下尿液是淡黃色的,一天的排尿量是1500毫升左右,一般3~4小時排尿一次。如果半天不想上廁所,或者排出的尿液是深黃色的,那就說明飲水量不足了。

image.png

2.2、糖(碳水化合物)

糖又稱為碳水化合物,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有機化合物,是生物界三大基礎物質之一,是人體活動的主要能量來源,穀類食物當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主要來源之一。

image.png

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人就容易出現低血糖癥狀,皮下脂肪及肌肉也會分解來供能,長期下去就會明顯消瘦;反之,如果一個人很胖,特別是腹部肥胖,或者血漿中甘油三酯明顯增高,可能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

攝入過多碳水,且運動不足,攝入能量多於消耗能量,造成能量的蓄積,會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起來,表現為多餘的脂肪,從而造成肥胖。白米、白面中的澱粉含量較高,同樣100克,米面的澱粉含量是薯類(土豆、山藥、芋頭等)的四倍,是豆類(赤小豆、芸豆等)的近兩倍。因此多攝入粗糧、蔬菜水果,部分代替精緻碳水(米面),更有利於控制體重。

image.png

2.2、脂肪

脂肪不僅是人體重要的功能物質,人體每天所需能量有20%-30%來自脂肪。還有構成身體組織和生物活性物質,調節生理機能,保護內臟器官等多種作用。

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面臨的是脂肪過剩的問題,所以減肥大多主要是減脂。脂肪堆積在胸部、腹部、大腿及臀部,還有身體內部,如內臟、血管,內部脂肪過多會嚴重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

2.3、蛋白質

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物質基礎,蛋白質是肌肉的主要組成物質,也是構成大腦、內臟、血液、毛髮、骨骼、皮膚、神經、抗體、酶等的基本物質。動物類的食物、豆類、堅果的蛋白質含量較高,而蔬菜水果中幾乎沒有多少蛋白。穀物的蛋白質含量屬於中等,例如米飯90%的澱粉,剩下的就是10%的蛋白質。

人體蛋白質含量16%~20%正常,超標會增大腎臟的負擔,對身體反而不好,通過體脂稱也可以測量。

2.4、膳食纖維(多吃蔬菜水果!)

它與澱粉的構成差別不大,但卻無法被人體消化吸收,對人體有益。膳食纖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用就是促進排便。

  • 有利於通便,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可以加速腸道的排泄,改善便秘,維護腸道健康。
  • 有利於減肥,由於膳食纖維多的食物能量密度低,並且有飽腹感,從而控制能量攝入量。

膳食纖維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中,精米、精面中很少,肉、魚、奶中沒有。我們每個人一天最好吃1斤蔬菜,其中葉菜最好佔一半。水果最好是連皮吃,這樣膳食纖維可以多吃一些。

關鍵事實

  • 蔬菜水果提供豐富的微量營養素、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
  • 增加蔬菜和水果、全穀物攝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和死亡風險。增加全穀物攝入可降低體重增長。
  • 增加蔬菜攝入總量及十字花科蔬菜和綠色葉菜攝入量,可降低肺癌的發病風險。
  • 多攝入蔬菜水果、全穀物,可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

03、 你的身體是否肥胖?—體脂率

長胖的原因是你攝入的能量超過了消耗的能量,從而導致身體囤積脂肪。我們的脂肪包括「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如果皮下脂肪高,那麼通常內臟脂肪也不會低。脂肪含量是衡量身體胖瘦的關鍵,減肥也大多是減脂(也稱燃脂)。

研究表明,與BMI一直保持肥胖的人群相比,將BMI從成年早期的肥胖減至中年時的超重,可顯著降低全因死亡率風險,而如果BMI超重或肥胖人群將體重減到正常BMI,則可避免12.4%的早期死亡。 ——**減肥(控制體重)更長壽!**

3.1、體脂率

體脂率是指人體內脂肪重量在人體總體重中所佔的比例,又稱體脂百分數,它反映人體內脂肪含量的多少。正常成年人的體脂率分別是男性15%18%和女性20%28%。男性體脂肪若超過25%,女性若超過30%則可判定為肥胖。

image.png

  體脂率應保持在正常範圍,若體脂率過高,超過正常值的20%以上就可視為肥胖。肥胖則表明運動不足、營養過剩或有某種內分泌系統的疾病,而且常會並發高血壓、高血脂症、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膽囊炎等病症。若體脂率過低,低於體脂含量的安全下限,即男性5%,女性13%~15%,則可能引起功能失調。

3.2、怎麼測量體脂率呢?—體脂稱

目前體脂稱比較通用的測量方法是:BIA測量法。主要原理是將身體簡單分為導電的體液、肌肉等,以及不導電的脂肪組織,測量時由電極片發出極微小電流經過身體,若脂肪比率高,則所測得的生物電阻較大,反之亦然。

  • 含水量高的部分,例如肌肉,導電性好,電阻率低。
  • 含水量低的部分,例如脂肪,導電性差,電阻率高。

image.png

當我們站在體脂秤上之後, 體脂秤會通過一隻腳下的電極片發出人體感知不到的微弱電流,電流穿過你的全身,到達另一隻腳下的電極片,形成一個迴路。最後結合通過人體的電流大小,即可對脂肪率、肌肉率、內臟脂肪等級等數據進行分析。

3.3、內臟脂肪等級

image.png

內臟脂肪等級也叫內臟脂肪指數,正常範圍是在1-9。內臟脂肪是我們身體當中一種必需的脂肪組織,與皮下脂肪不一樣,皮下脂肪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所謂的的肥肉。內臟脂肪圍繞著人體的臟器,主要在腹腔裡面,所以大多表現為腰圍粗、啤酒肚。

image.png

內臟脂肪等級也可以通過體脂稱進行測量,如果超標是必須要重視的,可以通過「運動+合理飲食」減脂減肥。


04、 減肥/減脂的秘密?

4.1、熱量差

體重變化的核心公式就是:每天變化的體重 = 每天吃進去的 – 每天消耗的,吃的更多就會體重增加,消耗的更多就會減重。

image.png

所以體重的變化取決於熱量差,公式:

熱量差 = 所有消耗(運動消耗+基礎代謝消耗+食物熱效應)- 所有攝入(食物熱量*腸道吸收率)

image.png

這裡的食物熱效應指的是進食導致的額外的能量消耗,這些額外的能量主要用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謝儲存,又叫食物的特殊熱力作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運動代謝能量至少佔比15%,大約240-260卡路里,除去日常家務、基礎活動之外,還需要大概6000步快走的運動量。

4.2、食物熱量單位:卡路里

卡路里(Calorie,縮寫為cal),簡稱卡,其定義為將1克水在1大氣壓下提升1攝氏度所需要的熱量。

卡路里 (也叫熱量),卡路里是能量單位,我們身體的運行需要能量,各種食物是提供給我們能量的原料,衡量這些能量的單位就是——卡路里。

image.png

正常活動量的成年人,《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攝入的熱量:男性2250大卡,女性1800大卡。

image.png

1卡路里=1千卡=1大卡=1000卡=4.184 千焦耳
一般包裝食品的營養成分表中能量單位就用的「千焦」。

1kg脂肪=7700kcal(卡路里)
理論上來說,1kg脂肪=7700卡路里,就是說減肥1Kg,需要消耗7700卡路里,等於14個超級漢堡,慢跑運動15天(每天1個小時)。

4.3、基礎代謝消耗(BMR)

基礎代謝率是維持人體最基本的生理活動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在安靜狀態下(通常為靜卧狀態)消耗的最低熱量,主要是身體保持體溫、維持心跳、維持呼吸等基本生理活動。基礎代謝和年齡、性別、體重、肌肉含量有關。通過體脂稱也可測量,在線的計算器:1分鐘徹底了解自己

您的年齡身高對應標準體重為 63 KG(1KG=2斤)
您的基礎代謝率為 1539 大卡

4.4、減肥的秘密—邁開腿+管住嘴

人體需要的能量是糖分、脂肪以及蛋白質為主,糖分約佔比70%,餘下是脂肪、蛋白質在人體當中的主要功能不是提供能量,是給器官供給生長和消耗的補充。

那這三種能量是怎麼給我們的身體供能的呢?是否有先後順序呢?是否像網上流行所說等糖分消耗完了才會消耗脂肪嗎?

答案是一起消耗!實際上,不管做什麼運動,甚至是休息的時候,它們都是同時供能的,只是比例不同。如下圖,脂肪(Fat)在有氧運動20分鐘後對身體的供能比例提升,碳水(糖分CHO)佔比下降。

image.png

運動是減脂的最有效手段,但減肥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結合「管住嘴」控制熱量輸入+「邁開腿」增加熱量消耗,雙管齊下才有效果。

image.png

管住嘴:在吃的裡面,糖(碳水化合物)、脂肪是最容易長胖的了,必須要控制每天的熱量攝入,相比運動燃脂,吃就容易太多了!

脂肪的消耗有氧運動為主 + 力量訓練為輔!

  • 脂肪的燃燒需要氧氣,有氧運動燃脂更高效。
  • 運動要達到中低強度的運動心率,低於或高於這個範圍,都不算中低強度運動心率,燃燒的脂肪的比例就不高了。
  • 這種中低強度運動心率的運動要持續20分鐘以上。
  • 這種運動必須是大肌肉群的運動,如慢跑、游泳、健身操等。

05、 減肥/減脂的錯誤認知

❓只節食可以減肥嗎?

理論可以,但效果不理想,方法也不對,不利於身體健康。

減脂就是在玩「熱量差」的遊戲,通過控制熱量攝入在短時間內是可以很快有減肥效果,但很容易反彈。我們的身體是非常精明的,當你吃的太少時,你的身體接到的訊號是你正在面臨食物短缺的危機,為了防止你餓死,它會自動開啟節能模式,降低你的基礎代謝。也就是說,雖然你攝入的熱量變少了,但是你的基礎代謝消耗也變少了,並沒有產生多大的能量缺口。

很多人通過節食減肥,開始掉秤很快,沒幾天就反彈回來,這是因為你的身體會先消耗糖原,而每消耗 1g 糖,會同時消耗點 3g 水,所以節食減肥時,你身體里的水分波動非常大,但是脂肪並沒有太大變化。雖然你減重了,但沒有減脂,可能你再正常吃個兩三頓,體重馬上又恢復回來了。而且因為之前出現過熱量供應短缺的訊號,當你再次正常吃的時候,身體反而會存儲更多的脂肪來應對下一次危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越減肥反而越胖的原因。

❓只運動會不會瘦?

一個巨無霸漢堡大約是 500kcal,需要慢跑1個小時才能消耗,可以看到,吃是很容易的,消耗起來卻是很難的,必須運動和控制飲食兩者結合。

❓流汗是不是就是在減脂?

不是,流汗和脂肪消耗沒有直接關係,流汗是身體平衡體溫的一種方式。而脂肪大多被分解後(分解為甘油酸酯)通過呼吸排出,小部分在汗液、排便中排出。

❓快跑(高強度)和慢跑(中強度)哪個更燃脂?

慢跑!慢跑15分鐘脂肪供能(分解)增加,25分鐘明顯增多。快跑(高強度)需要的能量更多,脂肪分解(先分解為糖)需要更多時間,不足以支撐高強度運動需求,會直接消耗糖類(糖類供能最快)。因此慢跑減脂效率更高,保持心率60%-75%範圍。

❓運動30(*)分鐘才會燃脂嗎?

就像有人說「運動達不到有效燃脂心率=白練」一樣,不是
只要你還活著,任何時候糖原、脂肪都會消耗,只是比例不同,有氧運動20+分鐘燃脂的效率(比例/或效果)更高。

❓運動強度越大燃脂越多嗎?

不是,如下圖,運動強度越高,身體所需的能量也隨之增多,脂肪供能的速度比較慢,供能比例減小。

image.png


附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