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大學教授未披露24項中國晶片專利:被美國監禁1年1天
近日,據美國司法部發布的公告顯示,阿肯色大學一名華裔教授因Simon Saw-Teong Ang(中文名「洪思忠」)因未按規定披露在中國境內的24項晶片相關專利,被判處一年零一天監禁,刑滿後將繼續被監釋一年。
24項晶片相關專利未披露,被判1年監禁
據《紐約時報》報道顯示,洪思忠出生於馬來西亞,在阿肯色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在南衛理公會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進入德州儀器公司工作。1988年,他回到阿肯色大學的電氣工程系任教。
據悉,洪思忠教授被捕前就職於阿肯色大學高密度電子中心,後者是阿肯色大學專門研究電子封裝和多晶片技術的機構。
2020年5月,美國司法部就宣布逮捕洪思忠教授,原因是其涉嫌電匯欺詐和護照欺詐,指控的起因則是美國司法部認為他未能向阿肯色大學披露「與中國公司和機構的關係」。
在一份刑事訴訟書中,洪思忠被指控向阿肯色大學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作出虛假陳述,未曾透露他在中國的大學和中國的公司中擔任過其他職務,這令洪思忠得以保留他的阿肯色大學的工作並獲得(美國政府的)研究經費。
同時,訴訟書中還稱,洪思忠與中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一名學者之間的電子郵件往來在調查中被發現,他表示因政治環境而不敢透露自己與一個中國項目的關係。
聯邦檢察官後來指控洪犯有59項罪行,包括55項電信欺詐罪,一項護照欺詐罪和兩項虛假陳述罪。如果罪名成立,洪思忠將面臨最高20年的監禁。
今年1月,洪思忠在阿肯色州聯邦西區法院承認了其在2020年5月向聯邦探員作出虛假陳述的一項罪名。基於與檢察官達成的認罪協議,美國司法部撤銷了其餘58項指控。
洪思忠認罪的虛假稱述,僅僅是在前期調查過程中未按規定披露在中國境內的24項晶片相關專利。
根據美國司法部發布的資料顯示,64歲的洪思忠在中國申請了24項晶片相關專利,這些專利發明人均以「Ang」或中國出生名命名。
其擔任教授的阿肯色大學要求洪思忠等個人及時向該大學提供「完整」的發明披露,而大學政策規定,受該政策約束的所有發明均由其而非個人發明人擁有。
該政策的制定是為了「促進大學致力於盡可能廣泛地分配大學研究的利益,保護此類研究產生的發明,以及為公共利益開發發明。」
儘管有這一要求,洪思忠沒有向該校披露他的中國專利,在接受FBI特工調查時,他謊稱自己參與了這些發明。當被問及他的名字是否會被列為中國眾多專利的「發明人」時,洪思忠否認自己是發明人,儘管他知道自己是發明人。
據悉,美國多部門參與了此次調查,包括美國聯邦調查局、美國國務院外交安全局(DSS)、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監察長辦公室和空軍特別調查辦公室。阿肯色州西區聯邦檢察官大衛·克萊·福爾克斯和司法部國家安全司助理司法部長馬修·奧爾森宣布了這一消息。
針對中國的「中國倡議」行動仍在繼續
在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的大背景之下,為了限制中美科研人員之間學術交流,以及打擊華裔高科技人才與中國的合作,近年來美國針對中國及華裔高端人才的相關案件頻發。
2020年5月,一名為NASA做研究的華裔員工王擎被調查,美方稱他同時獲得中方高校300萬美元的研究資助;
同年5月,華裔科學家李曉江被美法院判處一年徒刑,理由是美方認為他從中方高校獲得50萬美元的科研經費;
同年5月,阿肯色大學華裔教授洪思忠被逮捕,美方稱他與中企的關係很密切;
2020年5月,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鄭頌國教授被FBI逮捕,美方認為其在美方獲得大量的科研資金,但是還與中方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在聯邦對他進行調查時,他隱瞞了相關的情況;
2020年6月,一名在舊金山做訪問學者的王欣被捕。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赴美參加活動的天津大學教授、國產射頻晶片廠商天津諾思系統公司創始人張浩被美國以「串謀經濟間諜活動」為名逮捕,並於2020年6月,被美國加州聖何塞法院裁定竊取商業機密罪和經濟間諜罪成立。
2021年5月,美司法部發布消息稱,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鄭頌國教授因做出虛假陳述,被法院判處3年徒刑,他從聯邦獲得的400萬美元科研經費被取消,同時還需要歸還俄亥俄州立大學41.3萬美元。
近年來,美國針對中國及華裔高端人才的相關行動,被認為是始於2018年川普政府時期的「中國倡議」行動的延續。始於2018年川普政府時期的「中國倡議」行動,旨在打擊美國政府認為的中國從美國企業竊取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的行為。
雖然拜登政府在今年2月23日,宣布取消實施三年多的「中國倡議」行動,但是從美國司法部近期公布的涉及與中國相關的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刑事案件的處罰來看,並未減輕。
這一點也被美國司法部負責國家安全的助理總檢察長所證實,他表示,雖然取消了「中國倡議」,但取而代之的是「對抗民族國家威脅的戰略」。他提到,要「無情的保衛我們的國家免受威脅」、「終止這項倡議不會影響對目前根據該計劃啟動案件的調查。而且新一輪涉華調查的強度和頻率也不會減少」。
於是,在近兩個月,涉及與中國相關的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問題案件有增無減,而且涉及的都是知名的美國大公司,如可口可樂公司,製藥巨頭葛蘭素史克公司,種業領袖孟山都公司,製造業巨頭通用電氣公司等。
5月26日,波士頓聯邦陪審團裁定一名前ADI公司工程師余浩陽(音譯)犯有從前僱主竊取商業秘密罪。
5月9日,美國司法部公布了一起59歲的前可口可樂的化學家尤肖榮(音譯,原為Xiaorong You)被判14年監禁,罪名是涉嫌竊取商業機密、從事經濟間諜活動和欺詐。
4月29日,美國聯邦陪審團判定一名52歲的薛公達(音譯, Gongda Xue)從葛蘭素史克公司竊取製藥商業秘密。其妹妹於雪(音譯)在2006-2016年在葛蘭素史克實驗室工作,薛公達則在2007年與瑞士諾華旗下一家生物醫學研究所簽署了僱傭協議。
4月7日,美國司法部宣布,44歲的項海濤(音譯,Haitao Xiang)因串通進行經濟間諜活動,被判處29個月的監禁,並罰款15萬美元。根據法庭文件,項海濤於2008年至2017年受雇於孟山都及其子公司氣候公司,擔任成像科學家。
4月1日,美國紐約聯邦陪審團判定一名前通用電氣的工程師,59歲的鄭曉青(音譯,Xiaoqing Zheng)犯有共謀經濟間諜罪,但對實質性經濟間諜和商業秘密盜竊的指控,宣告無罪。罪名是涉嫌陰謀竊取通用電氣汽輪機商業秘密。
此舉意味著,美國試圖繼續通過加大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的刑事審查,繼續製造「寒蟬效應」,防止技術與核心知識產權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