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無人問津的電子設備在2022年又火了:手機廠商扎堆發布
2022年即將過半,雖然消費電子市場依舊受到疫情反覆的影響導致供應鏈持續緊張,但上半年我們仍然看到了多款令人眼前一亮的硬體新品還有軟體更新。
如果說整個2021年消費電子市場的關鍵詞是「摺疊螢幕手機」,那幾乎可以預測「平板電腦」將成為2022年的消費電子市場關鍵詞。
從年初到六月,OPPO、vivo、蘋果、三星、聯想、華為、realme等廠商接連帶來了旗下首款或最新的平板電腦單品,加上本月WWDC上最新亮相的iPadOS 16,讓這一賽道從「陌生」變得「熟悉」了起來。
為何都扎堆平板電腦?
出貨增速放緩、技術停滯不前、換機周期拉長,這是導致不少手機廠商初探平板電腦賽道的原因。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的最新數據報告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約為7420萬台,同比下降14.1%。
IDC表示,持續的疫情反彈對消費者預算的影響,以及新產品升級幅度小等因素,導致了市場需求持續低迷,而更加不明朗的海外市場前景,令眾多手機廠商開始採取更加穩健保守的運營策略,全年市場將迎來巨大挑戰。
若沒有額外正向刺激因素的出現,2022年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容量或將跌破3億台大關。
在手機幾乎摸到「天花板」的今天,加上疫情反覆對線上課程的需求愈演愈烈,那個可能是介於手機和電腦之間的設備,帶大屏、支援手寫筆、滿足孩子網課、老婆追劇的平板自然便成了香餑餑。
可以想像的是,隨著手機系統、硬體、體驗愈卷愈嚴重的現狀,平板電腦在未來未必能成為各家廠商的「現金牛」業務,但重要程度想必一定會有別於往日。
實際上,Google在五月的I/O 2022上提到將在明年重回平板電腦市場,推出Pixel系列平板。
你要知道作為一家將手機、平板、手錶視為非主營業務的全球化商業公司,Google對Android在摺疊螢幕手機以及平板上的設計、修改、升級都決定著這一生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體驗。
好消息是,在接下來的一年,我們將在Android平板中見到更多的實用功能甚至是大改動。而壞消息則是這又夠開發者做適配忙活一陣子了。
無論如何,中國手機廠商都將在平板這一條路上走到底,畢竟除了能擴充自家的產品線陣營、通過完整的OS生態吸納更多的用戶、還能試圖在智慧手機遇到瓶頸的今天試圖找到新的突破。
平板電腦到底解決了那些人的需求?
作為12.9英寸iPad Pro以及iPad mini 6th的雙持用戶,說句大實話,即便我在兩台iPad上都插上了5G卡,但我依舊沒找到能完成流水線作業的作為生產力場景。
實際上,更大螢幕的iPad Pro我更願意當作學習工具,記筆記,上網課。而小尺寸的iPad mini 6th則全權負責讀書和流媒體這兩大場景。
而在我體驗過的其他平板電腦上,例如三星Tab S8 Ultra也沒有在所謂的生產力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先來解釋下平板電腦所謂的「生產力」。
我的理解是比如一位導演,他需要藉助iPad Pro或iPad Air的大屏完成在拍攝現場影片Demo的審核或校準,需要隨時帶著5G版的平板出差收發資料郵件,甚至是拿起筆來在任何地方記錄靈感,畫分鏡頭。OK,那麼這些場景足夠能讓iPad Pro富有「生產力」。
或者是一名插畫師,她需要一塊兒可隨身攜帶的畫布和畫筆,在咖啡廳、在經濟艙、在計程車等等這些場合她都可以拿出Apple Pencil在10英寸以上的螢幕上進行繪畫創作,導出、分享甚至是修改,這些也足夠「生產力」。
但實際上,這些只是作為生產力滿足的一小部分用戶的需求。
目前來看,平板在使用時分為了三種情況。第一是追劇、網課、遊戲、閱讀等,這一系列場景都和娛樂相關,大體上是以內容為導向,即用戶只「投入」,沒有任何「產出」。這類使用情況佔據了平板電腦的大多數場景。
第二種情況是將平板作為輔助工具,例如記筆記,在WindowsOS或macOS上協同完成一個任務,或是在不同的場景下使用相同的App完成一件事情,這類使用情況相對少數。
通常我們看到的便是拿平板作為學習工具或是工作輔助工具使用,以效率為導向,有一定的「產出」。
第三種則是將平板和生產力做結合,例如我上文提到的兩個例子。這類使用情況相對罕見,以創作為導向,即用戶使用平板進行大量「產出」。
接下來將何去何從?
從iPadOS 16以及Google I/O上的演示圖可以看出未來平板的幾個走向。
首先是更專業更大屏,有傳聞明年蘋果將推出14.1英寸的iPad產品,可能將區別於11和12.9英寸的iPad Pro,另立iPad Studio打造iPad新的分支產品線。
做大並不是蘋果開的先河,今年初三星推出的Tab S8 Ultra就將平板的尺寸拉到了14.6英寸。
螢幕大、配件沉、賣的貴,這三大對消費者來說的勸退理由廠商一定是心知肚明,但依舊要做的原因,就是OS的承載以及未來和桌面電腦合二為一的可能性。
其次的方向是會有更多的專業軟體移植到平板電腦平台,甚至是為了優化而重做。
目前哪怕是iPadOS都避免不了部分軟體為了適配而「對付」升級,一個平鋪一個縮放便是更新適配。這一操作帶來的後果是在一塊10英寸的大屏上,展示的內容未必會有手機上展示得多,操作體驗甚至比手機還麻煩。
接下來隨著iPadOS以及Android分別對平板的系統優化以及更多功能的新增、介面的開放,做單獨適配的App才會獲得更多的營收甚至是關注。
最後是平板和筆電、台式機的融合。
說真的,作為90後,我即使用桌面OS也使用移動端OS,但00後,甚至是未來的10後們,使用桌面OS和移動端OS的分配比例將出現嚴重的偏斜。
舉個例子,在我的高中期間,開始接觸macOS,大二才有了iPad這一品類,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在公共時會首選macOS,而iPadOS則作為輔助。
但試想如今還沒上小學的孩子在4、5歲就使用平板電腦設備,到了初中,最熟悉的莫過是手機和平板,作為生產力的筆電、一體機可能要等到大學才會涉及到,對這一代人來說,未來他們的主流勢必會是移動端OS。
從iPadOS與macOS趨近的現實也能看出,未來這兩個平台一定會出現系統層面的融合。
我們知道,在iPadOS 16上最值得關注的更新是獲得了台前調度這一功能,它增加了iPad對於多任務的可用性,提升了生產力。而台前調度 在iPadOS 16以及macOS 13上有著同樣的操作方式、使用邏輯以及介面展現。
而Android平板也將在未來和Windows的連接中,獲得更多實用且高級的功能,讓平板的想像空間更廣。
十年後如果再度回顧2022年,我想這並不是摺疊螢幕百花齊放的瞬間,而是平板電腦絕地反擊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