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5月通脹再創新高 「背鍋俠」石油公司為何不願增產?
美國5月再次陷入高通脹魔咒,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報告8.6%的增長,刷新40餘年高位。而拜登卻在周五指責大型石油公司利用供應短缺獲取巨額利潤。
他認為石油公司不僅沒有把利潤投入到進行更多的鑽探活動,反而是回購股票,從而使石油產量得不到提升,將美國置於石油短缺引起的高通脹局面。
然而這個「鍋」拜登並不好甩。其上任時誓言要減少美國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積極推動綠色政策落地,大大減少了本將湧入化石燃料行業的資本。
如今通脹得不到解決,他倒打一耙,反而凸顯了拜登和其政府面對通脹的無力。
而除了環保限制,美國石油公司在擴大美國境內石油生產能力的道路上始終謹慎的另一個原因則是來自2010年代的教訓。
頁岩革命
2010年左右,美國頁岩油產業迎來一次技術革命,水力壓裂技術的推廣大大擴充了石油產能,讓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氣生產國。
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的數據,美國原油總產量從2010年初的每天540萬桶躍升至2019年底的1300萬桶,產能翻了一番多。
產量的大幅上升,自然也帶來了價格的持續下降。在201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由於供大於求,美國的水力壓裂一直打壓美國石油價格,而這也導致2019年產量的急劇放緩。
過去的十年中,由於水力壓裂技術的誘惑,石油公司將增長置於利潤之前,而在2022年石油短缺的當下,他們吃過了教訓,一致對增長表現出保留態度。
投資者們也希望公司提供更多的利潤用於回報而不是增加油井的投資,並稱公司需要償還之前累積的債務。
沙子告急
除了歷史教訓,限制石油公司增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沙子供不應求。
水力壓裂技術需要特殊的沙子來配合生產石油,而現在沙子的價格已經同比漲了近兩倍。
Tall City Exploration的首席執行官Michael Oestmann2月曾警告:「我們無法獲得足夠的沙子。我們實際運行的(水力壓裂)工程量比一天可運行的最大數量要低,因為我們每天都提前用完了沙子。」
供應鏈的難題持續困擾石油公司,而拜登卻已經等不及了。
白宮在3月下旬曾呼籲國會通過對石油公司未使用的油井加征空置費用,稱此類政策可幫助實現石油產量激增。但尚未獲得通過。
一個不令人愉快的事實是,石油公司不太可能願意響應白宮的號召大幅增產,而對於激增的需求來說,美國消費者將度過一個被燃料價格沉重打擊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