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6000噸、活了上萬年的奇蹟:最終卻正被慢慢吃掉

植物,在地球上隨處可見,我們與它的關係也息息相關。

提起植物,在你腦海中首先會出現什麼?

道路兩旁筆直成蔭的楊柳樹,還是美化辦公家居環境的那些小綠植?

今天(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我們要介紹三種植物:

第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樹——潘多顫楊林

第二個是身邊很常見的銀杏

第三個是拇指大小的「侏儒」睡蓮

但你知道嗎?這些美好的植物正在慢慢消失……不要等它們滅絕了,我們再以抱歉的方式重新認識它們。

活了上萬年,體重6000噸的這種樹正在被慢慢吃掉

在美國猶他州有著這樣一種世界上最大的樹——潘多顫楊林,稱其為美國的40大奇蹟之一。

這種樹和其他樹不太一樣,並非單株個體,而是一片顫楊林,裡面所有的樹木由一株雄性顫楊無性繁殖出來。這些樹木的樹根全都盤根錯節,綿延43.6公頃,擁有47000多株樹榦,形成一片巨大的顫楊林。

由於所有樹根相互連接,且又來自同一個祖先,每棵樹木的基因都相同,所以從生物學角度上看這整片顫楊林就是一棵樹。

據研究發現,潘多顫楊林已存活14000年,體重約為6000噸。至今沒有任何樹木能和它相提並論,從這個角度來說,潘多顫楊林是地球上最大且活得最久的樹。

潘多顫楊林是自然史上的一個奇蹟,已在其自身樹林里構建起一個豐富的生態系統。儘管通過各種手段對其進行了保護,但規模仍在不斷縮小:

林內生態系統不平衡

隨著世界的發展,砍伐樹木、佔據林地和捕獵動物等人類活動也日益增多。一些害怕人類的食肉動物被迫遷移,其餘的食肉動物也陸續被人類捕殺,而失去了食肉動物的威脅,食草動物的數量便快速增多,導致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的數量無法處於平衡狀態。

而食草動物由於數量過多,潘多顫楊林里的有限的植被根本無法滿足,於是很多剛長出來的幼嫩樹苗很快被吃掉,從而導致潘多顫楊林?幾乎無法長出新的樹木,林內傳承出現斷絕。

自身抗病能力不佳

潘多顫楊林裡面所有的樹木都是由一株雄性顫楊無性繁殖出來的,林內其他樹木長時間以來,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了與這株母體雄性顫楊相同的抗病能力,這些樹木很難使得自身的抗病能力也跟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而一些植物病害變異後危害能力更強,不斷侵襲潘多顫楊林,導致樹木逐漸枯萎死亡。

複雜的氣候變化

潘多顫楊林在14000年前就已經存在,而那個時代正是地球末次冰期,氣溫極低,環境嚴寒。

潘多顫楊林正是在這種寒冷的氣候生長壯大,早已適應了當時寒冷的氣候環境。

然而如今由於工業發展過快,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導致產生氣候變暖等複雜氣候。而長時間適應了寒冷天氣的潘多顫楊林會很難適應這種複雜的氣候,導致很多樹木無法繼續生長,逐漸老化死亡。

如此常見的銀杏樹,為什麼說它瀕危了?

從生物分類上看,根據進化關係,很多生物在演繹過程中都存在親緣關係,會有同綱或同目的物種。

然而銀杏在綱目科屬種的生物分類上,只有銀杏一個類別,與其他的植物都不存在任何的親緣關係,屬於「獨門獨戶」植物。

一旦人類沒有保護好銀杏,導致其發生滅絕,地球上再無其他植物可以代替銀杏,因此,銀杏極為稀缺。

此外,瀕危植物的判斷標準不能單單從物種的存在數量上看,更要看物種基因遺傳的多樣性和野生種群的分布情況。

儘管銀杏樹很常見,但絕大多數都是人類通過無性繁殖的方式進行栽培的,比如扦插和分株等,以無性繁殖的方式繁殖的銀杏很大程度上都保留了母體的基因及性狀,其後代的基因和性狀並沒有發生改變,因此從整體上看,還是只有一株銀杏樹。

很多科學家長時間以來在全世界範圍內不斷尋找,都極少發現有野生銀杏種群的存在,由此可見,銀杏基因遺傳多樣性可能已經的走上了滅絕之路,因而銀杏也成為了瀕危物種,亟待人類保護。

拇指大小的「侏儒」睡蓮,也掙扎在滅絕的邊緣

「侏儒」睡蓮也叫盧安達睡蓮,起初該物種只生長在非洲盧安達一個山谷溫泉里,所以也被成為「溫泉睡蓮」。

1987年時,一名德國植物科學家在當地進行植物科研考察任務,偶然間發現了這個新睡蓮物種。

盧安達睡蓮是世界上體積最小的睡蓮,其葉片的的直徑最短只有1厘米,開的花極小,甚至可以放在手指尖上,而同樣是睡蓮的王蓮的葉片直徑最長卻能達到3米以上,與此相比,盧安達睡蓮顯得十分的嬌小。

體重6000噸、活了上萬年的奇蹟之樹:最終卻被慢慢吃掉
微博截圖

與其他睡蓮棲息地不同,盧安達睡蓮喜歡生長在水分充足,但又帶有泥土的潮濕地帶,同時該睡蓮也是目前記載到唯一已知可生長在泥土的睡蓮。它的花色為白色,雄蕊為黃色,直立於葉面數厘米之上,頗有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高貴之氣。

然而在2000年,由於盧安達當地居民為了農業灌溉,無規劃的將提供給盧安達睡蓮生長的水源截斷,導致唯一能夠生長盧安達睡蓮的棲息地的水源逐漸枯竭,缺少了水源,許多野生盧安達睡蓮紛紛死亡,以致於盧安達睡蓮再無野生品種。

因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將該物種列為野外滅絕。幸運的是,在滅絕前,已有科學家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採集了多個樣本,進行人工栽培。

不過其繁衍工作一直不順利,許多科學家做了無數嘗試,最後通過改變水中氣體濃度的方法進行培育,終於將盧安達睡蓮從滅絕的邊緣挽救回來。

潘多顫楊林、銀杏和盧安達睡蓮只是我們看到的一個縮影,地球上還有很多自然寶藏正因生態環境被破壞離我們而去,有的甚至已經滅絕。

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共生,從你我做起。

(本文專家:李庭,植物保護專業碩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本文審稿:史軍,植物學研究員,中國植物學會科學傳播工作委員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