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評審以權謀私,讓投稿人多引用自己文章,愛思唯爾將徹查此事

  • 2019 年 10 月 4 日
  • 筆記

銅靈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

全球最大的學術出版商之一愛思唯爾,正在治理學術論文中的不正當引用亂象。

愛思唯爾發現,某些同行評審正在濫用自己的權力,提高自己文章的引用率。他們會在投稿人的在審稿意見中加入一句提醒:「請參考XXX文獻」,而這篇文獻往往是審稿人自己的文章。

雖不是強迫,但一些投稿人為了提升中選的幾率,通常選擇默默採用編輯部的意見。

這種違規操作已經被愛思唯爾盯上。

據Nature今日報道,這家荷蘭的出版商正在調查數百名科研人員,懷疑他們故意通過操控評審過程,提高與自己利益相關的論文引用數量。

愛思唯爾分析師對Nature表示,已經找到了明顯的證據,實錘之後可能會撤回一些研究。

愛思唯爾表示,並不會撤回任何被強制引用各種論文的研究,這些作者不必對此負責,也不會影響研究結果。

到底怎麼回事?

徹查細節

誘引論文投稿人在論文中過度引用參考文獻,早在多年前就被明令禁止了。

期刊編輯和編輯部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有時會建議投稿人順道引用下自己期刊此前發表的文章,或者是審稿人自己此前發表的研究。

科技論文的被引用次數的多少通常是用來評價期刊影響力、論文品質的重要指標,於是,有了期刊想借審稿的名義增加自己影響力的操作。

而這個現象已經持續了多年,早在2012年的Nature報道中就提到,五分之一的科研人員迫於壓力,被要求引用多餘的參考文獻以順利發表。

而現在,愛思唯爾決定站出先制止這個亂象。

在Nature最新的報道中顯示,愛思唯爾分析專家Jeroen Baas和Catriona Fennell調查了55000名對愛思唯爾期刊進行審查的科研人員,想看看審稿人的文章和審閱文章的關係。

調查顯示,1%的審稿人總在他們審閱的內容中引用自己的作品。這樣算下來,大約有550名愛思唯爾審稿人。

目前,愛思唯爾正在聯繫這些期刊編輯徹查此事,表示已經完成了對最可疑文章的調查。

自引也遭吐槽

期刊中引用不規範的姿勢不止這一種,自引次數過多也曾引發眾人吐槽。

文章總引用次數900,而自引佔比三分之一還多,這樣的貼子在學術論壇小木蟲上也引發過激烈討論。

有網友認為,無論怎樣去引用,自己的也好別人的也罷,得滿足「相關性」的大條件。

為了科研的連續性,引用本身也無可厚非:

但如果過於傾向自引,就有些反客為主了。

論文引用這件事,本講求的有依有據,科研求嚴謹,怎麼就變成各方增加影響力的手段了?

你怎麼看?

參考資料:

Elsevier investigates hundreds of peer reviewers for manipulating citation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639-9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339568

https://www.nature.com/news/researchers-feel-pressure-to-cite-superfluous-papers-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