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了!劍橋大學用藍藻發電,居然還供電腦運行了一年……

  • 2022 年 5 月 19 日
  • AI

「綠色計算」走進現實,劍橋大學通過藻類的光合作用為一台電腦提供電力。

作者 | 李梅 、劉冰一

編輯 | 陳彩嫻

我們知道,物聯網設備需要可持續的、可負擔的、分散的電能來提供動力來源。雖然單一物聯網設備的功耗很溫和,範圍只是從微瓦到毫瓦,但如今物聯網設備的數量已經達到數十億,預計到2035年增加到一萬億,這就需要大量的攜帶型能源,比如一塊電池或者一個能量收割機。

但是電池主要依賴於昂貴和不可持續的材料(如稀土元素),而且電量最終會耗盡。

而現有的能源收割機(例如太陽能、溫度、振動)雖然持續時間較長,但對環境不友好,比如光伏生產中會使用到有害材料。

那麼,有沒有一種既隨身,又便宜耐用,而且還能保護環境的能源收集系統呢?

劍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告訴你:當然有!

就是下面這個裝有藍藻的容器,它已經為一台電腦供電長達一年!

這個裝置高6厘米,長3.1厘米,寬2.3厘米,可以說是非常小了。(道理我都懂,為什麼這張圖看起來那麼大…)

而且,它所需的材料簡單廉價可回收:塑料、鋁、藍藻、水。

有了這個,還要電池幹嘛??


1

日夜不休,超強續航六個月以上

這個能源收割機是一種生物光伏能源收集系統,它出自劍橋大學生物化學系的Chris Howe教授和他的同事之手。這項研究的題目為”Powering a microprocessor by photosynthesis”,論文已發表在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期刊上。

論文地址://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EE/D2EE00233G

研究人員用鋁和透明塑料造了一個AA電池大小的金屬外殼,裡面放置了一種名為PCC 6803的藍藻菌群,也就是俗稱的「藍藻」。當藍藻暴露在陽光下時,它就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圖註:藍藻菌群(圖源ScienceDirect)

在2021年疫情封鎖期間,這個裝置就待在團隊成員Paolo Bombelli家中的窗台上,通過藻類進行光合作用產生微小的電流,為微處理器ARM Cortex-M0+連續供電。

圖註:Arm Cortex-M0+ 微處理器

ARM Cotex-M0+晶片來自晶片製造商Arm,他們與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為其提供了測試設備和用於數據收集的雲介面。這款晶片並非專門為研究而生,而是物聯網設備常用的微處理器,樹莓派Pico的CPU就是它。

圖註:給ARM晶片供電的藍藻發電裝置

研究人員原本以為,這個系統可能會在幾周後就停止工作,沒想到它日夜不休地工作了6個月,而且在實驗結束後,藍藻還在繼續發電,一直運行到現在。

那麼這個裝置是怎麼產生能源的呢?



2

神奇的「鍊金術士」

理論上有兩種可能的來源:要麼是藍藻自身產生電子,從而產生電流;要麼是它們創造了條件,使容器中的鋁陽極在化學反應中被腐蝕,從而產生電子和電流。而在這項實驗中,並沒有對陽極進行任何明顯的降解,所以研究人員認為,藍藻產生了大部分電流。

近年來,海藻已經成為生物燃料的新寵兒,藻類可以生成氫、凈化廢水、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等,儼然成為了不起的「鍊金術士」,有著發展清潔技術的強大潛力。

而該實驗所用的PCC 6803是一種單細胞淡水藍細菌的菌株,屬於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它像其他植物一樣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獲得能量,產生微弱的電流。

所以只要在水槽中放入電極,就可以將產生的電流作為電池來使用。而物聯網設備的處理器只需要非常微弱的功率就可以驅動,所以使用藻類來為物聯網設備供電是很合適的。

在實驗期間,這台由藻類驅動的微型電腦執行了一些基本運算,以45分鐘為周期,計算連續整數的總和來模擬計算工作量,僅耗費0.3微瓦的電力,待機15分鐘則需要0.24微瓦的電力。電腦自己測量設備輸出的電流,這些數據存儲在雲端,供研究人員分析。

圖註:研究團隊成員 Christopher Howe(左)和 Paolo Bombelli(右),圖片來自劍橋大學

雖然這個裝置產生的電流比較微弱,但已經足夠為一些小型電子設備充電了。不過要想為一台普通的台式電腦供電還是遠遠不夠的,一台電腦的實際耗能情況會因工作量和使用年限等因素而不同,如果一台電腦每小時消耗 100 瓦的功率,那麼運行這台電腦大約需要333,000,000 塊藻類「電池」。所以,將來還需要進一步擴大規模,來為需要耗費更多電力的設備供電。

目前藻類「電池」規模是小了點,但Christopher Howe對這個裝置的續航能力尤為自豪,「這個光合作用裝置不會像電池那樣很快耗盡。」與傳統的電池或太陽能相比,水藻對環境依賴性小,不斷地使用光作為能量來源提供持續電力。

這種藻類並不需要餵養,它們可以在光合作用時「生產」自己的食物,從自然陽光中收集能量。而且,在夜間沒有光的情況下,這個設備可以通過「吃」白天儲存的電繼續供能。藻類分為自養型和異養型,最為常見易得的就是光能自養型。也就是說有「光」啥都好說。



3

藻類,遠遠不止是池塘里的浮渣

該裝置目前只在概念驗證階段,下一步,研究者很有可能將藻類供電晶片應用於的物聯網設備。物聯網有很大的電能缺口,它需要像藻類生物發電這樣的持續供能系統,而不是一塊只會簡單儲存能量的電池。

近年來,碳達峰、碳中和風很大,固碳減排是實現全球碳中和的關鍵一環。像用藻類植物光合作用賦能某台機器設備,就屬於「綠色計算」範疇。

「綠色計算」拆開理解,綠色簡單來說就是低碳和無害,即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可高效循環利用。計算可理解為包含軟硬體結合的終端設備、伺服器和相關係統等。

海藻是一種常見的海洋生物,在三十五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四捨五入也算是世界上釋放氧氣最多的生物TopX。藻類能源的利用方式屬於「生物光伏」(biophotovoltaics, BPV),是一條生物學路徑利用太陽能的方式,聽起來好像產業大地即將有一股清新風吹過似的。人類通過光合作用利用微生物產生的能量為設備為產業續航,想來,豈不是白白浪費了數十億年微生物光合作用產生的能量?開墾的鋤頭要揮的更勤些才是。

圖註:池塘浮藻

當然,孔雀開屏還暴露屁股呢,這個項目也不是沒有缺點,比如,除藻類「電池」生產規模小之外,藻類能量效率極低——同樣場景下,太陽能電池板吸收20%的陽光,植物才吸收到0.25%。這個項目顯然還需要配以解決方案。

一個好消息是,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能產生更高電流的藻類,再加上成本極低,所以未來5年內很有可能實現大規模的商業應用。

可以想像,在不久的將來,廣袤海域上覆蓋著一片片巨大荷葉形狀的藻類,它們的身份是海上風力發電場的移動發電站。

參考鏈接:

//www.theverge.com/2022/5/16/23074715/algae-computer-chip-photosynthesis-arm-cortext-iot-biophotovoltaics

//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319584-computer-powered-by-colony-of-blue-green-algae-has-run-for-six-months/?utm_source=rakuten&utm_medium=affiliate&utm_campaign=2116208:Skimlinks.com&utm_content=10&ranMID=47192&ranEAID=TnL5HPStwNw&ranSiteID=TnL5HPStwNw-teKaGR8RIkr5gEOMQx841A

//kknews.cc/science/e85z3py.html

雷峰網雷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