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火葬?土葬有啥不好?
2021年,貴州就發生了一件遺體已經下葬,還被開棺火化的真實事件。
據報道稱,死者是一名老人,她的孩子原本也是安排火葬的,但是當時殯儀館的車子沒有到,怕錯過吉時,才最終安排了土葬,而當地相關部門認為,老人遺體土葬違反了當地的火葬制度,於是強制開棺,將遺體運到火葬場火化,最後雙方鬧得不可開交。
各執一詞的局面,一時之間,關於土葬和火葬,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很多人表示不滿:「人都下葬了,為什麼還要挖出來再火化?」
也有人再次對「為什麼要強制火化」表示不理解。
為什麼要選擇火葬?
「入土為安、落葉歸根、含笑九泉」,通過這些成語,不難發現,自古以來中國人講究要留個全屍,入土安葬。
自20世紀開始,全世界開始提倡火葬,而中國在1985年,開始逐漸推行火葬。
土葬,從原始社會就有了,而火葬,春秋戰國時期某些地方也會採用這種殯葬方式,但真正普及,也就幾十年。為什麼要一改常規,選擇火葬呢?
首先,要明確一點,強制執行火葬並沒有對全國所有地區一刀切,按照規定只要被認為是火葬區的區域,就必須執行,而火葬區則有「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特點。
換句話說,像偏遠的山區是不用強制執行的,而火葬區的這些特點,也從側面反映了選擇火葬的原因。
1、節約土地;
從科學角度來說,生前一百多斤的身體,死後火化完,留下的骨灰平均只有2.4公斤。
現實中的骨灰,和電視中綿綿細細、麵粉一樣的質地差別很大,它並不是全部都是灰燼,而是一堆骨頭的混合物,有粉末,有顆粒,燃燒不徹底的甚至還有整根骨頭。
但無論骨灰是什麼形態,最終都會被裝進骨灰盒裡,顯而易見骨灰盒比棺材要小得多。
墓地不足的情況,對我們來說,感受不深,但對有的國家來說,墓地空間不足的問題已經非常迫切。
在荷蘭,墓地是租賃的,時間很短,一般只有20-30年,而且價格也很貴,一旦期限到了,大多數墓地連同墓碑一起,被清理掉;
在東京,傳統墓穴也是又貴又少;
在倫敦,為了解決墓地稀缺問題,甚至提出要採用「雙層墓葬」,原墓葬主人使用年限一到,遺體將被挖出並重新掩埋到墓地更深的地方,而其正上方將迎來新的「墓地租戶」。
儘管我們還沒有到這種地步,但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某些城市的天價墓地,都預示著我們應該要未雨綢繆,推行佔用土地更少的火葬。
2、形式簡單,成本相對更低;
很多人選擇火葬,是因為火葬簡單,身體不用經歷腐爛的過程。
遺體到殯儀館,變成骨灰,只需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整個過程簡單。
相比較,火葬的成本也會低一些。
很多人對這個觀點表示不服,認為是火葬成本高,但事實上,火葬的服務費用差異是很大的。
直接火化比傳統下葬成本要低,若還選擇了火葬的其他服務,例如進行緬懷儀式、使用豪華火化爐和昂貴的骨灰盒,甚至火化嵌套在傳統的土葬儀式中最後二次下葬等等,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會增加殯葬成本。
3、不污染土地,能防止病毒再次傳播;
研究表明,傳統土葬會污染土地。
污染的主要來源有三個:棺木、遺體的防腐液和裹屍布、人體自身積累的有毒物質。
這些物質不光會污染土地,甲醛和汞之類的有害物質,還會污染地下水,不容小覷。
火葬就相對簡單,遺體火化後,肉體連同那些病毒細菌,通通燃燒殆盡,只剩下屬於無機物的骨灰。
如果可以選擇,你會選火葬還是土葬?
火葬,可以說是現階段綜合來看,最適合的,但火葬並不是最優的方式。
火葬並不環保,燃燒需要燃料,而且有機體燃燒,會排放出很多有害物質,其中的二噁英對人體還有極強的致癌作用。
如果讓我選,我會選擇土葬,一種有別於傳統土葬且純粹的殯葬模式——自然墓葬。
自然墓葬,就是將屍體不做任何防腐處理,直接掩埋,或者使用可降解的棺材和裹屍布再埋入土裡,墓地沒有鋼筋水泥的阻隔,確保遺體可以像其他動物屍體一樣,腐爛分解,最終成為生態系統的一環。
鯨落後形成的生態
自然墓葬沒有墓碑,但可以用GPS找到。
自然墓葬的好處是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和負擔,甚至和鯨落一樣變得非常有意義,死後還能滋養更多的生物,更不會佔用土地,利用現代科技,可以加快或者減緩屍體的腐爛分解,因此土地是完全可以回收再利用的。
除此之外,自然墓葬還可以成為「保護性自然墓葬」,人體死後,實際上就是一塊「腐肉」,埋在淺層土壤里,相當於是「漚肥」,可以用來恢復土地生態和拯救瀕危的物種。
如果你覺得自然墓葬太平庸,現在其實還有許多比較創新的「綠色殯葬」:
人體重組項目(人體堆肥):
人體死亡後放入特定的容器,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人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終被分解,一百多斤的人體,最後只剩下兩個手推車這麼多土壤,大概也就0.76立方米。
土壤由親人領走,可以用來種樹,也可以用來給自己的花園施肥。
蘑菇套裝:
顧名思義,遺體穿上一種特製的衣服,衣服里是蘑菇的孢子,人體自然腐爛分解後,用來滋養蘑菇生長。
說通俗一點就是用屍體來培育蘑菇,雖然聽起來有點恐怖,但非常環保。
蛋形膠囊:
人死後,遺體放在特製的雞蛋型容器中,模擬胎兒在媽媽肚子里的姿勢,然後再掩埋,在容器的正上方,會種植一棵樹,人體分解後產生的營養物質用來滋養這棵樹。
死後變成一棵樹,不僅把死氣沉沉的墓地變得生機盎然,而且對環境也很友好。
最後
我覺得,無論是火葬還是土葬,最大的問題不是形式,而是人的觀念。
或是為了紀念,或是為了虛榮和面子,很多人死後的儀式分外隆重,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表達對逝者的緬懷和尊敬。
但細細想來,生前活得精彩才是關鍵,死後的一切行為,無非是做給活著的人看。
去掉浮華,回歸本真,應該以這樣的心態去看待生死,畢竟人類的本質,是和所有的生物都一樣,屬於大自然,死後被大自然回收利用,才是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