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機螢幕都卷到2K屏了 蘋果為什麼不跟著一起卷?
有多少人發現,如今的國產智慧手機廠商都在把蘋果當成目標,並且已經通過在影像、續航、快充、螢幕賽道上進行「彎道超車」,但是在「超車」的過程中都還沒把蘋果拉下馬,就已經互相卷得筋疲力盡了。
就像蘋果在用LCD螢幕幕時,Android機廠商已經在爭先搶首發把手機螢幕換成OLED螢幕;現在Android機已經卷到2K屏的時候,蘋果依舊心如止水不爭不搶。
不禁有人問到,為什麼蘋果不給iPhone用2K屏呢?
換做在平時說梗的時候,一定會有網友替庫克回答:我為什麼要給iPhone用2K屏?
眾所周知,蘋果基本不會用螢幕來做文章,iPhone之所以有這麼大的用戶群體主要是依靠強大的晶片以及iOS系統。
但是Android機的晶片和系統,幾乎都是差不多的,唯一不同的是廠商的技術調校和演算法。所以Android機內卷到現在,2K屏算是宣傳的主要亮點之一。
其實作為普通的消費者,說實話,即便手上用著一款2K屏的Android機,在肉眼觀感上並沒有太多實質性的影響,就算你手上拿著1080P的手機,也不影響你看影片、刷網頁、打遊戲,因為我們只是普通的消費者,根本不會過多去了解研究螢幕更多的資訊。
當然,我們也知道2K會比1080P好,但是好在哪裡又屬實說不出來,憋到最後可能也只會說出一句「清晰多了」。
按照中國手機廠商的說法2K 螢幕解析度是達到了3216×1440,與iPhone 13 Pro Max的2778×1284解析度相比較,顯然是沒有達到2K螢幕的標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iPhone即便不用2K屏照樣賣得好。
因為屏顯的觀感好不好,不只是解析度這一項能決定的,還有兩個重要因素,那就是螢幕尺寸和像素密度(PPI),像素密度代表螢幕的每英寸中有多少像素數量,數值越高,畫面越細膩。所以在同樣的解析度下,不同的尺寸和像素密度最終呈現的結果也不相同。
以iPhone 13 Pro Max舉例子,6.7 英寸(對角線)的OLED 全螢幕,2778 x 1284像素解析度,像素密度達到了458 PPI。再拿國產一款搭載2K屏的旗艦機對比一下,同樣是6.7英寸(對角線)的螢幕,解析度在3216×1440,像素密度在525 PPI。
看到這裡,似乎是又覺得2K屏很有必要的樣子。但是需要提醒一下的是,蘋果是用像素密度做標準制定螢幕的,而不是以解析度制定的。這麼說吧,自從當年喬布斯在iPhone 4發布的時候提出的一個「視網膜顯示器」概念開始,手機螢幕顯示的標準都以蘋果的為標準了。
翻看當年的發布會,蘋果把960×640 的像素放在了一塊 3.5 英寸的螢幕內,讓這塊螢幕的像素密度達到了 330 PPI。喬布斯表示 「當你所拿的東西距離你10-12英寸(約25-30厘米)時,它的解析度只要達到300ppi(每英寸300個像素點)以上,你的視網膜就無法分辨出像素點了」。
這也就是蘋果對「視網膜螢幕」的最初定義,iPhone 4螢幕的像素密度也達到了326ppi。當時Android手機廠商們還因為喬布斯的這個概念被迫將不符合視網膜螢幕標準的720P全部換到了1080P才得以繼續。後來蘋果因為換成了OLED螢幕,就把像素密度更改為450 PPI,一直沿用到至今。
講到這裡還沒完,Android機的內卷還不止於此,除了比螢幕還要比尺寸,上市的機器尺寸是一個比一個大。問題顯而易見,在解析度相同的情況下,Android的像素密度自然就不如iPhone的了,所以如果Android機想在PPI不輸蘋果、尺寸又不能縮小的時候,唯有提高解析度了。
其實作為一名普通的用戶而言,並不要求手機廠商必須推出2K螢幕的手機,而是廠商只有標配2K螢幕才能讓自家產品的螢幕像素密度趕上蘋果,這也是為什麼會成為Android機的宣傳亮點之一。畢竟在性能無法超過蘋果的情況下,只能像上面所說的一樣進行彎道超車,拿螢幕、影像、系統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甚至是價格來跟蘋果「抗衡」一下。
再來看看蘋果,蘋果不配2K屏是真的因為在「擺爛」嗎?蘋果之所以不上趕著跟Android機一樣用上2K屏,是因為沒有必要。
理論上講2K確實優秀,但是對於人眼來說,正常的距離看手機只要沒有明顯的顆粒感,平時使用就不會有太大的感覺,除非你用顯微鏡看螢幕,又或者你把手機懟在眼前看才會看出區別,不過一般人都不會這麼看手機的吧。
而且更關鍵的一點是因為能耗這方面,2K屏顯然會更高一些,蘋果自然想到這一點,畢竟那個稀碎的充電體驗也沒少挨罵,沒必要在這多加一筆了。
所以,Android廠商推出2K屏是大勢所趨,對於用著普普通通的手機的我來說,是不是2K屏都確實不影響我看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