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認祖歸宗 我找族長買了5萬塊的假酒
想必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
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總會去書店買上一本姓氏起源,看看自己的祖先究竟是誰,看著上面祖先的顯赫故事,似乎就解決了我從哪裡來的終極命題。
作為祖先崇拜的一部分,姓氏文化的內容始終被國人追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題材又有了新的表現形式,那就是短影片平台里的姓氏家族。
在抖音上,你只要在搜索欄,按照「中華+百家姓」的組合形式進行文字輸出,就可以洞察到一個姓氏宇宙。
作為一種獨立形態的內容風格,姓氏宇宙的畫風是時代逆行者,它們植根鄉土,不追求精緻的濾鏡,講究像素級的返璞歸真,用粗糙的記錄片片段吸引著本家人的注意力。
這些作品就像是千年宗族文化的鮮活樣本,單憑陣勢的排面來說,就能打破很多人對於祭祖這件事的刻板思維,進而讓鄉土中國這四個字的形象,變得更加具象。
盛大的祭祖典禮是形式宇宙的長鏡頭,而跪拜禮則是對這種文化的特寫。
從簡單的磕頭,到《長安十二時辰》里的叉手禮,再到各種你叫不上名的華麗叩拜,這些珍貴影像讓人感覺到神秘的同時,也體會到自己在傳統禮儀儀式面前的膚淺。
在短影片的姓氏宇宙里,固然有姓氏的書法、獨特的宗族儀式以及正能量話語的補充內容,但,跪,始終是穿透一切的核心元素。
祭祖要跪、回鄉見同輩也要跪,而且儀式越繁複,姿勢幅度越大越能讓創作者自豪;按他們的文案來說,這一起一跪之間,就是氣勢如虹,就是壯我族威。
剛遇見這些內容的時候,姓氏宇宙矩陣就像個傳統文化課的普及畫冊,你既能從中看見更大的中國,也能了解到從未聽聞的神秘儀式。
但隨著你學習進度的加深,就會進入迷離境界,最明顯的情況是重複挪用:一段大槐樹摔碗的情景劇,加個濾鏡就成了本家先祖分家的歷史橋段。
如果說大槐樹摔碗分家的傳說還有三分可靠的話,不斷改名改姓的娘舅遇姐姐的108拜,就讓人不得不懷疑整個姓氏宇宙的可信度了。
與娘舅一樣令人懵圈的,是出現在所有姓氏家族內容欄中的一位善於跪拜的男子。
有時他被稱為富豪,有時他被叫做族長,還有時他被叫做江湖大哥。與他稱謂一樣百變的,是他的姓氏,在你打開內容之前,你永遠不知道他到底是哪個家族堪稱薛定諤的族長。
而事實上,這位善跪的老大哥的影像資料早在2017年就在微博流傳,在那時的標題描述里,他根本不是什麼族長,就是各家辦喜喪大事時請的跪拜禮表演藝術家,職業磕頭人。
這種花式跪拜是中國山東地區的習俗,是民間二十四拜禮的Plus加強版,因其動作幅度大,移動距離遠,而被稱為將軍拜,專門用於祭祀祖先、求神拜佛、拜見父母長輩、舉行婚喪之類的大事上。
山東民諺有云:盔卸甲撩披風,衣錦還鄉將軍拜
儘管短影片里的姓氏家族內容疑點重重,破綻百出,但這些製作粗糙的姓氏家族仍獲得了流量的祝福與粉絲的青睞。
這並不僅僅吸引的是土味獵奇的觀眾,更多吸引來的是對傳統社會懷念的中老年人,無論是「人小,輩分大,也得跪」的宣講,還是百人祭祖的排場,亦或是天下X姓一家親的號召,都傳達出同姓同族互幫互助的遐想,勾勒出了一個符合傳統道德的烏托邦。
但可惜的是,收割流量的姓氏家族,不但內容胡編,就連動機也不像他們介紹語中「尋找天下同姓人,復興家族文化」那麼浪漫。
在網上,利用姓氏引流,已經成了淺顯的網路發財攻略,從線下聚餐吃回扣,到線上賣酒,都有著一整套的步驟指導。
更迷幻的是,家族群里買的酒,也是套上茅台外殼的假酒。
我剛關注中華張氏號不久,一位聲稱自己也姓張的女孩就過來加我,告訴我她是全國張氏家族群的群長,要拉我進張家群。
在介紹完自己的身份和字輩之後,我的本家人就開始熱情地邀請我去茅台鎮遊玩,就當我以為自己終於找到宗親,並為此而感到高興的時候,這位就開始給我上演了一出嘎子賣酒:
縱使我對P圖痕迹明顯的「張氏家宴酒」提出了質疑,但她依舊錶示這是專為張家人訂製的無疑。
從被P上張氏家宴的貼牌白酒,到劣質的姓氏文化衫,這些都是姓氏家族的變現手段
在好奇心與懷疑的驅使下,我利用微信大額轉賬的身份確認了一件事,甭管她姓什麼,她肯定不姓張。
同樣的狀況也被網民提及,這些自稱是你本家人的網友,可能就是遊走於幾個姓氏家族的運營,是百變的萬姓家奴,他們一口一個本家人、宗親的親昵稱呼背後,就是要借樸實的情緒來賺錢。
提起宗族,我們總能想起祠堂、族田、祖產這種明確的外化物,想起南方強盛的宗族文化。但在現實中,宗族文化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愈發像個想像的共同體。
傳統宗族組織在中國正在消逝,2015年人民網報道指出:在300個有效樣本村莊中,87.33%的村莊沒有宗族組織,傳統宗族組織在中國大部分村莊已消失,使此類組織所起作用也大打折扣。
其中緣由不難理解,從農耕文明到現代文明,社會分工讓個體獨立,也讓宗族長老失去了財政支配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時代的快速變化中,曾經充滿確定的傳統文化也總顯得形單影隻。
就像是在姓氏家族的留言板里,有人追逐他們傳播的東西,也有人唾棄。
可我想,傳統與現實並不該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那些唾棄的人並非是在唾棄尋根本身,而是唾棄為了吸引流量的欺騙,因為對根的追問,是每個人的本能與天賦。